关于非遗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半生守护两项丨非遗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非遗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非遗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半生守护两项丨非遗

张玉荣

2017年10月24日,湖北省襄阳市图书馆联合老河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别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老河口丝弦传承人余家冰,为大家分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丝弦.

从9岁开始接触民间音乐,今年73岁的她,用了大半辈子学习、保护、传承和创新这种文化.

留住民间文化就留住了乡愁

“老河口”地名出现在明洪武年间,因地处汉江故道之口,最早称老河口镇.清光绪版的《光化县志》记载,“镇长十里,为邑一大都会”,曾“商贾辐辏,烟火万家,诚为富庶之地”.

1944年,余家冰出生在这“富庶之地”.“我出生时,老河口丝弦和锣鼓架子已经诞生、流行了200余年了.”她自豪地说.

丝弦乐兴于古都开封,在清乾隆年间被一些行商或路过的河南人带入老河口,演奏丝弦的是古筝、琵琶、月琴、洞箫、二胡等弹拨乐器.随着时光流逝,源自河南的丝弦乐深深地烙上了鄂西北的印迹.同样,老河口锣鼓架子在清雍正年间,由山西商人带进老河口.余家冰说:“我的老师、老艺人王直夫告诉我,清咸丰初年(1851年),仅山西会馆,一次出灯会就有20多台锣鼓,再加其他会馆的锣鼓,当时的老河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1950年以王直夫为首的老艺人组建了“国乐社”,培训糅合了当地锣鼓技艺的“老河口锣鼓架子”,鼎盛时期,演奏学员有70多人.无论是老河口丝弦还是锣鼓架子,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民间和地域特色.余家冰形容,就像印度音乐,无论是哪一首曲子,那种民族旋律的辨识度都极高.

9岁那年,余家冰听到王直夫的演奏后,“没有过渡地就入了迷.过年时为了听老师弹奏都赖在他家里不走”.父亲是音乐教师的余家冰,从小对音乐和各种乐器不仅有兴趣,并具备天赋.她对音乐的兴趣和天赋,后来深得王直夫的喜爱.

“老师擅长古筝、琵琶、二胡、唢呐等多种乐器演奏,还对丝弦和锣鼓架子有创造性研究,我最初有意识记录这两项乐谱,是因为感觉那是老师的心血,而且它们那么好听.如果不记录下来,随着老师那一辈人逐渐离世,这些曲谱就消失了.”那是上世纪60年代,年仅20多岁的余家冰的忧虑.之后,她付诸行动,开始了堪称庞杂的整理、记录工程.

跟众多古老民间文化一样,至王直夫,老河口丝弦和锣鼓架子的传承都靠口口相传.两种民俗音乐,各有10多人参与表演,要整理出一支乐谱,就等于要记下10多首不同的演奏曲子.

王直夫等民间艺人不识字,使用的是古老的工尺谱(百度百科介绍: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将工尺谱译成简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且,民间艺人的演出,受情绪心情等影响,有一定的随意性,余家冰要记下丝弦和锣鼓架子的曲牌,要每一次都全神贯注.“但这种艰难,跟后来将工尺谱翻成简谱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她说,上世纪70年代,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为了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常常在深夜孩子熟睡后才开工,然后干一通宵.因为劳累,当时还是老师的她,上课时数次晕倒在课堂上.30首丝弦曲目和40余首锣鼓架子曲目,后来被余家冰完整地记录、保存了下来.她说:源自于对滋养了自己的民间文化的挚爱.现在很多过年才回老河口省亲的中老年人,听到锣鼓声响,就立刻想到小时候……那是一种留住乡愁的旋律.

半生守望喜迎文化保护

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珍贵,来自于它保护和传承的难度.“”开始,已经记录了厚厚3本曲牌的余家冰,像“母牛护犊”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宝贝”.“曲牌记在硬纸壳上,外面包上几层油布纸,藏在竹子搭的顶棚上,然后再用旧报纸糊住顶棚.”她回忆道.那时,她没有超前意识:觉得自己保护的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她的记录过程太过艰难,她不想失去它们……上世纪80年代初,搜集、编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的专家们,首次看到余家冰整理的曲牌手稿,如获至宝.为了帮助余家冰更好地留存,武汉音乐学院甚至派出几名研究生帮她誊写、编印手稿.

2006年,已经62岁的余家冰,为凝聚了半生心血的“老河口丝弦”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两年后,经过层层评审,这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她被认定为项目传承人.5年后的2011年,余家冰为“老河口锣鼓架子”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014年8月6日,这个项目申遗成功. 

2014年10月18日,在老河口市委大院温暖的秋阳下,余家冰平淡地说着那两项众人眼里厚重的收获,“两次‘申遗’,我都仅提交了一次资料.因为项目文化底蕴深厚、申报的资料翔实等原因,最终通过了两年进行一次的严格的专家评审.” 

申报和传承两项非遗项目过程中,余家冰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帮助.老河口市友谊社区和光明社区,为她和伙伴们的排练提供了必需、优质的场所;老河口第八小学成立了“老河口丝弦传承基地”,邀请她定期授课……“赶上了好时候.”余家冰说自己是幸运儿,在有生之年,能将前辈们留下的文化精品保存好、看护好、传承好.

随着老河口丝弦和锣鼓架子申遗成功,喜欢、重视与有兴趣学习它们的年轻人也多了.现在的余家冰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很多:授课、排练、演出、接受采访、受邀参加活动、深入挖掘当地特色音乐……即使再忙,她也坚持每天坐在古筝旁练上一个多小时,“白天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晚上练琴练着练着,就有了新的感受.传统文化想要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必须与时俱进.像那首《苏武思乡》,原创的曲风凝重、抑郁,可是我现在觉得‘思乡’的感情是那么热烈和明亮,因为国家越来越强盛,越来越让人爱……用现在的感情演奏传统曲目,传承才更接地气、更有意义.”她轻拨筝弦,一脸陶醉.

(责编:孙展)

非遗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非遗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非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