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困境与其德育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此文是一篇大学生道德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困境与其德育

【摘 要】道德认知,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当前,在时代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知面临着诸多困境,多元价值冲击,高校人才培养取向偏移,学生认知与行为脱节等,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规范行为的养成.在大学生道德滑坡事件频发的现实境况下,探索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困境,并进行高校德育的路径探索,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认知 困境 德育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

道德,指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规矩、规范.《荀子·劝学》中,道德的定义为:人与人相处的关系中的道德境界、品质、原则和规范.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非强制性的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认知指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道德认知具有个体性,是个人对某种道德规范的整体看法,包含个人的是非或善恶评判,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色彩.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角色承担理论、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等一系列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给道德认知教育起重要启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呈阶段性发展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行,且不可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道德认知水平,或是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存在差异性的.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助于教育者在把握教育对象身心、年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引导,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调查共派出问卷1000 份,样本为广东省六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共回收问卷980 份,其中有效问卷968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8%.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如下:

(一)道德认知认识程度及道德规范接受程度高

大学生对道德认知的认识程度较高,在关于大学生对道德认知的认识程度调查中,绝大多数数同学表示了解.其中,非常了解的同学占9.59%,了解的同学占73.90%.大学生对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普遍接受.其中,表示非常接受的同学占41.54%,表示接受的同学占51.10%.数据表明,大学生在主流上是认识且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其道德践行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虽有绝大多数的同学了解道德认知并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但是,关于“自己是否做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有57.35% 选择是.此外,关于道德认知与行动的难易程度调查中,70.22% 的同学认为知易行难.关于“从事不道德行为是否存在压力”,89.33% 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就说明,学生虽在认知上是认同道德规范的,也会有一定的自省及反思,然而其践行状况却与个人认知存在差距.

(三)大学生群体道德现状评价主流较好

关于大学生群体道德现状的满意度评价中,调查结果显示,其主流上是较好的.其一,关于个人自评,有11.72% 的学生对自我道德践行表示非常满意,79.04%表示满意;其二,关于他评,4.41% 的学生对身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现状表示非常满意,60.66%的学生表示满意.从自评及他评的数据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群体道德现状评价主流较好.但他评中,有32.72% 的同学对身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现状表示不太满意,该数据比重不小,应引起重视.

(四)大学生道德认知受多层面因素影响

调查数据较大程度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受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同学群体、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三大方面.81.26% 的同学认为身边同学群体给自己道德认知造成影响,94.85% 的同学认为家庭环境是另一个影响因素,91.17% 的同学认为社会风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说明,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是多层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三、大学生道德认知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影响:多元价值冲击道德认知

大学生道德认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全球化时代及社会交往更为便捷的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而是以更为开放、好奇的心态去回应社会多元价值.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礼让、体谅、和谐等价值,逐步受到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缺乏一定的情感联结,其道德认知容易受表象的影响而产生偏移.

(二)高校人才培养: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德”是核心.然而,在市场经济、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社会人才考量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的考量成为突出的矛盾.目前对于高校综合实力的考核或评价中,相关成果的量化指标直接影响高校的投入和培养方向.科研经费、学生就业率、学生考试通过率、考证率、考验录取率等成为相应指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具理性考量多于价值理性考量,而导致教师重科研而忽视教学,学生重视分数、考证而忽视个人道德素养提升.

(三)学生德性养成:知行断裂,道德认知内化—外化脱节

“知易行难”广为人言,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中,知行断裂现象较为普遍.道德认知是个体内在的认识,其外化为行为,需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即道德判断.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其接受的是正向的教育,接触的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这都决定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处于社会群体中的前列.然而,面临实际道德行为时,多方面因素将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是否有能力、是否适合、是否有后患、是否有利益,都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践行.

四、大学生道德认知重构的德育途径

(一)高校德育对话观念转变:化权威为对话

在传统的德育对话中,教师居于权威地位,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对学生提出相应道德要求,树立标杆.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单向度的教育,学生缺乏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然而,教师和学生,只有共同进行角色参与,参与互动、讨论、体验,以对话的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及德性养成,其德育效果才能更为有效和持久.权威的过程是直接果断的,效果也许立竿见影,但是难以引起个体道德认知层面的认同.在对话中,教师层面,可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层面,可在讨论体验中引起共鸣,接纳相关道德规范.

(二)高校德育行为导向转变:化他律为自律

高校德育在学生的行为导向上应当与该环境特点相匹配,依靠强制甚至外在惩戒等方式,只会适得其反.道德认知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认知的发展绝非外力可以决定得了,更多的是需要自我意识的觉知.在关于“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提升应依托什么”的调查中,选择“个人自觉”所占比重最大,高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由此可见,高校德育行为导向应减少外在条件对学生的强制要求或规范,而是营造良好的氛围及隐性文化,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内在影响,促使学生通过自律,得到个人道德认知的发展.

(三)高校德育实施模式转变:化特殊为常态

“道德”体现在个体生命中的任何阶段,只要存在社会交往,道德就伴随而存在.根据科尔伯尔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是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德育的进行也就不可能只在某个节点上进行,而应当是一个常态的、连续的过程.高校德育实施模式应转变其特殊性,仅是依靠某一课外活动,某一德育课程来进行,效果是有限的,难以形成系统而有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育人角色也应当常态体现,“师者也,师之以事,而喻之以德也.”教师的品德和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养成.做好教师角色示范,也是高校德育常态化的一个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萍. 比较德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尚妍.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3] 苏旭. 大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问题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7).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 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困境及其重构研究》(项目号:2014YK03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少丹,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道德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大学生道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学生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1、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2、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3、大学生投稿

4、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5、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6、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