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北京生态涵养区的文化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北京生态涵养区的文化体系建设若干问题

摘 要:依据区域功能差异化原则,北京将国土面积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及生态涵养发展区.其中的生态涵养发展区主要功能是生态服务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要依靠全民树立生态伦理观、政府树立主导功能优先观、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居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全社会都主动自觉地参与生态建设来实现.

关键词: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伦理;文化;北京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8)05-0040-06

根据北京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定位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证地,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其主体功能是生态功能,主要任务是为首都人民提供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要发挥好这一作用与功能,生态涵养发展区必须做出牺牲,限制污染产业,降低GDP.而引领人们做出这些行动的是人们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内心觉悟,即生态文化理念.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需要用生态文化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指导生产和生活活动,而生态文化的形成需要构建一系列文化体系来实现.

一、构建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一)生态伦理观的内涵

生态伦理学从道德角度,探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界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生态伦理认为,人与自然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共生、平等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生命和自然世界,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包括人类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当代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尊重自然为前提的.人类没有权利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人类各种活动中要遵循人类对自然界的责任感和道德观,树立自然资源利用新观念.

(二)生态伦理观行为规范

1.尊重自然.从生态伦理观看,每一种生命物种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为其他生命物种的进化和自然的整体功能的完善发挥自己存在的意义.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与其他生命物种是平等的.因此,人类应尊重其他生命物种,不损害它们的生命形式,遵循它们成长规律,维护它们自然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人类过多干预和破坏自然,就会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损害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违背了生态伦理.

2.保护自然.保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并防止环境污染.只有多样性的物种和多元化的结构,才能形成以生态位和食物链为发展动力的生命体系,才能维系整个自然界的生命体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环境变迁,从而保障人类的生存.

3.珍惜自然资源.按生态伦理观要求要做到珍惜自然资源,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共生原理表明,从经济—社会—自然系统角度看,人类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作为自然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人,还要处理好人与社会关系,使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永续发展生,采用各种新技术,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实现生态伦理观的途径

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必须依靠宣传和引导.传统的德育教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对待其他生命的阐释及认知是欠缺的或不完善的.因此应在全社会各层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使生态道德思想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成为公民的一种理念和素养.

应把生态伦理教育列入国民教育、学校教育和各级宣传教育中.青少年生态伦理观的形成,既关系当前,又关系长远,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伦理水平,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学龄前到小学学生阶段的生态伦理教育,让他们在公园、花园、树林、河流、湖泊等生态良好区域游玩中体验生态良好的意义与乐趣,辅以教师的启发讲解,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的良好习惯.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设置生态、环境、垃圾分类等内容.把有关生态环境伦理方面的问题和文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他们了解自然环境中人类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让学生到大自然亲身体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让他们感受环境治理对人类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学生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灵魂深处的自觉意识.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及社会各界资源,通过社区培训、媒体宣传、出版书籍与教材等多种途径,采用广播、电视、网络、展览、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在生态环境宣传日、地球日、水日开展新闻报道、办黑板报、开座谈会、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等多种活动,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生态伦理文化.利用旅游、休假、研讨会等时机,组织干部、群众分别参观污染区、生态良好区和自然保护区,亲身体验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道德责任感,使人们拥有保护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习惯,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立法,使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够真正以生态伦理为准绳,并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要增强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积极性,建立起社区居民参与机制,这不仅节约管理成本,还可以树立当地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使当地居民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产生态产品的有力支持者与参与者.

二、构建提供生态服务的主导功能优先观

(一)主导功能优先观的内涵

地域分异规律表明地球表面各处是有自然差异的.由于人类的活动使这种差异性不仅限于自然差异,更多地表现在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人文景观的地区综合差异,这种差异产生区域分工.同时,替代转换原理表明经济—社会—自然系统内社会、经济、自然等三者之间可进行替换,有条件地应用替代转换原理可达到调控经济—社会—自然系统,使之和谐发展的目的.由此,各地区能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实现区域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国家进行主体功能区划的目的也是要优化国土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开发密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功能定位.这也就意味着各地区的发展必须是主导功能优先.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与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因此其主体功能就是生态涵养功能,构建生态保障体系,为首都提供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政府必须时刻树立生态主导功能优先的发展观念.

(二)主导功能优先观的行为规范

1.建立生态修复保护体系.生态涵养发展区首要任务是生态建设.森林系统是能够自我净化、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自然生态系统.只要不超过它的生态阈限,就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态产品与林木资源;而超过它的生态阈限,就会生态功能减退、生态环境退化.为发挥生态主导功能,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对深山原始生态地区必须建立生态修复保护体系,按自然法则让森林系统充分地“休养生息”,发挥自我修复能力,用生态系统方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阈值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构建生态产业.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定位和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要求,充分考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发展低排放、少消能、高效率的生态友好型产业.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有着极高的相关度,因此,生态涵养发展区应构建支撑发展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体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产业链与生态链实现有机融合,实现经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生态环境和文化独特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工业、生态资源产业,获得生态、社会、经济的最佳综合效益,如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教育体验农业、养老等产业.而当GDP指标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产生矛盾时,生态涵养发展区政府的决策必须优先考虑生态指标,限制污染产业进入涵养区,如怀柔、密云等生态涵养发展区就禁止新建和扩建书报印刷、文具制造、乐器制造等高污染产业项目.

3.强化政府的生态职能.目前,我国各地一致地将经济发展和GDP增长作为政府绩效的主要衡量标准,使得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增加GDP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政府绩效必须把完成生态涵养功能作为主要目标.必须强化政府的生态职能,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考核政府为社会提供多少生态产品.生态价值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两个核心是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价值.政府的生态职能就是政府要承担改善生态环境的公共责任,有为全体公民提供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和良好生态公共服务的义务.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政府的财政支出用于生态建设的比重逐年增加,也体现出政府生态主导功能优先的发展理念.

(三)实现主导功能优先观的途径

政府是主导功能优先观的规范者和引导者.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要构建主导功能优先观文化体系,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干部的主导功能优先观念.各级政府干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生态功能在他们心中地位的高低,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政府不重视生态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必须强化公共服务人员在行政执法中的生态责任意识,建立以提供生态产品的多少为第一考核指标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在进行行政决策、公共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时本着生态第一的政绩观,实施环境战略影响评价机制.

三、构建节能低碳的绿色生产观

(一)绿色生产观文化体系的内涵

人类工业化过程中以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废弃物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污染了环境.传统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伦理则要求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念,用长远的系统观念,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对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做出道德的评价,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绿色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本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原则,实施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尽量少产生污染物的一种生产方式.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生产,制造绿色产品,满足绿色消费.

(二)绿色生产观文化体系的行为规范

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对生产加工过程及产品包装过程采取各种手段,避免或减少污染,从而消除或减少生产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使社会经济生态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采取的手段包括选择清洁能源,使用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资源、新能源;清洁利用各种生产资料;采用能够无污染、少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防止工艺、设备、原材料储运管理和生产组织过程中发生物料流失和泄漏;对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

清洁生产要求生产原材料应是无毒的、易分解的;生产出的产品也是清洁的,低噪音、低辐射,节能、节水、省电,寿命长、功能合理;产品使用时不危害人体健康,产品使用中不损害生态环境,可以循环再利用,并具有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清洁生产推行产品的清洁包装.包装用材料应无毒害、少公害、易降解、易回收.包装方式要节约资料,不过度包装.采用先进可靠的包装技术,美观大方的包装款式,简洁清晰的包装程序.要在说明书中注明如何处理包装物,以避免污染环境.清洁生产还要求产品的流通渠道也是清洁的.使用无毒材料与节约燃料和时间的交通工具运输产品,运输过程严格控制污染.广告、公关等促销活动要尽量简化,避免奢侈.

2.可持续生产.生产全过程、全要素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品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流程、生产设施、包装、销售,到废物产生和处理等都要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在承载能力内使用自然资源,节省材料与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循环利用所有材料变体,减少废弃物排放.使用替代材料,包括用无毒材料替代有毒材料,用可再生材料替代不可再生材料,同时提高产量、完善供应链.在生产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尽可能避免工人操作中使用对身体有危害的化学品,以及尽量避免及减少污染外部环境的危险性.改变生产结构与供应链结构.在产品使用环节也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追踪产品进入市场的最终归宿,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拆卸和循环利用产品及其衍生物.

3.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原理表明能量在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直至变成不能再做功的能量熵为止.熵值与社会自组织能力成反比.如果让废弃物流中尚未消耗掉的能量再循环做功,就相当于把负熵流输入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这样就会使熵值增加减缓,也就意味系统提高了自组织能力和有序性,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得以增长.循环经济以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为宗旨,使经济活动形成“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流程,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法则,目的是通过高效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污染物.

循环经济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遵循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例如,使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使包装简单实用而不是豪华浪费;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即要求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全过程中,产品和包装物能够经久耐用和反复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等能再返回到生产流程环节或被重新利用,实现再循环利用资源.在生产中尽力采用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使生产过程遵循自然生态循环规律.

(三)实现绿色生产观的途径

企业是落实绿色生产观的第一主体,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污染物质的主要排放者.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内的企业必须以绿色生产理念来指导生产活动及进行各种决策.应采取思想教育、政策引导、法律规定等方式使企业形成绿色生产企业文化,把生产绿色产品作为对企业追求的最终生产要求.利用各种政策引导企业尽最大努力使用替代原料和洁净能源,在生产中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应实行激励措施,推行积极的绿色生产责任机制.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监督绿色生产,在全社会形成自愿、自觉实施绿色生产的氛围.促进企业在达到国家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后,仍能自觉采取各种手段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形成积极的绿色生产观.

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尤其要树立绿色生产观念,在种植业中减少农药化肥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平衡施肥及秸秆还田,防止土地沙化,实现秸秆禁烧、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对于养殖业,除了北京现在积极限制发展规模以外,要防止粪便污染;畜禽养殖场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综合利用畜禽粪便,使用固液分离、生物堆肥等技术,走循环经济之路.

四、构建珍惜资源与环境的绿色消费观

(一)绿色消费观的内涵

生产和消费是相互影响的.必须改变非理性的消费方式,树立一种新型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这种绿色消费观会改变产业的结构和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绿色消费是指当代人进行消费时,要在满足子孙后代的安全、健康及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同时保证当代人的安全、健康和消费需求.绿色消费是一种“无公害,低污染,无破坏,高效、低耗和多益”的消费方式.“无公害”是指消费的商品或服务不危害环境与人类健康,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污染”,指消费后产生的丢弃物可以降解,不污染公共环境;“无破坏”,指消费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生态系统有序化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持续增强,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高效、低耗”,指消费方式高效利用资源、低耗能源;“多益”,指消费方式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和生态效益等多种效益.实现以上要求消费的消费理念被称为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观是绿色生产观的意识基础,因为每一个产品的生产者都是上游产业的消费者.终端消费者产生绿色消费需求时,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就会生产绿色产品,上游产业的技术企业就要开发符合下游企业需求的绿色产品生产技术,逐级改变产业的生产意识导向.绿色消费观应成为全社会尤其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居民奉行的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一致的全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及其实践,其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符合自然本性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二)绿色消费观文化体系的行为规范

1.奉行5R原则.5R原则包括:(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消费.(2)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要购买产生过程没有给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商品,本人购买并动员周围人只购买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3)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不使用“一次性”商品,应提倡消费耐用品,对物品进行多次利用.(4)垃圾分类,循环利用(Recycle).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则可以变废为宝,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新的资源、财富.(5)保护自然,救助物种(Rescue).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大生物链中的一链,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其他生物的生存,不可为了消费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适度消费.消费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变化,消费的资源来自自然,消费后的废弃物又排放到自然.如果消费过程超过环境自净力所允许的范围和自然资源承载力,就会破坏地球生物圈.因此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最终源于过度消费.我国消费领域中出现的种种非理性、不文明的现象,如追求奢华、过度消费、挥霍浪费等已成为某些地方、部门和社会阶层的风尚,给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适度、合理消费就是符合国情、国力、民族文化的消费,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消费.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不应过分加大加重其负担和压力.节约可以大幅减少治理污染的成本,获得的将是双倍的财富.

适度消费是提高生命质量的理性消费,是一种公平消费.其公平性包括代内消费公平和代际消费公平.绿色消费的代内消费公平指其认定地球上所有人、所有国家拥有平等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与自由,提倡在关心他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促使人们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推进世界范围的消费公正.绿色消费的代际消费公平指其认定后代人与当代人拥有共同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当代人的消费不影响后代拥有能够持续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3.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贯彻于营销活动始终,把绿色、无污染的商品和服务推向市场,通过营销实现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绿色营销是绿色消费模式不可缺少的条件.绿色营销是绿色产业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联系桥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绿色采购.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是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率,因此政府采购往往关注产品的,而绿色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一般偏高,导致在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比重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绿色政府采购,如德国的30%公共组织实施绿色采购,瑞典是50%,而日本达到83%.

构建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在采购观念上,从单纯经济目标导向向兼顾绿色绩效指标转变,即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维护可持续发展等.以制度和政策引导社会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运用宣传手段使各级政府深入了解绿色产品知识,从而扩大政府绿色采购品种与数量.进而通过政府对绿色产品的庞大需动企业生产绿色产品.

5.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文化还包括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就是遵照健康、节俭、自然、环保的方式生活.比如,常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绿色居住方式、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使用布袋与纸袋并循环使用、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入箱、使用清洁能源取暖等.近几年,北京地区进行的“煤改电”工程正是引导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政策.

(三)绿色消费观的实现途径

通过政策、经济、教育、技术、立法等手段,鼓励科学、合理消费,限制奢侈、过度消费.加强舆论宣传,把科学合理文明消费变为大众的自觉行动.动员组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系统,理直气壮、生动活泼地宣传绿色消费模式.定期举办“绿色消费知识讲座”“科学消费论坛”和咨询等活动,邀请环保、食品、家电、医疗、保健、装修等方面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就日常生活中的绿色消费问题答疑解惑,扩大社会影响.

综合运用财税、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推动绿色消费.运用税收“调节消费结构”的功能限制不生态的消费品消费行为.对耗用资源产品征收消费税.通过法律法规强制约束人们的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还应当制定激励循环消费的经济政策,包括限制一次性的消费,消费者在购买家用电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时要支付回收和再利用的部分费用等.坚持法律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方能使大众建立绿色消费习惯.

总之,对于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来说,应在全体树立坚守生态伦理观文化理念下,政府树立主导功能优先观,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居民树立绿色消费观,从而使全社会都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中,发挥好生态涵养功能,为首都“强肾清肺”.

[责任编辑:孙霁]

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问题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