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社会实践和河流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为您写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社会实践和河流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黄河兰考滩区调查为例

李奔 张明曦

【摘

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关键.把黄河兰考滩区社会实践作为“河流管理学”课堂的延伸,让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在二者有机结合模式下,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河流管理;兰考滩区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大学自主科研学科交叉项目“国际法框架下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多目标决策”(编号:2042016kf01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7-0015-03

作者简介:李奔,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河流管理及跨境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和研究.张明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河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河流管理学”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从河流的属性、河流管理的目标和内容、河流管理理念、河流管理方法、河流管理体制、河流管理法规、河流调度管理7个方面对河流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目前河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以后从事专业技术、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该课程自2006年开设,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课程内容逐步完善,课程设置日趋完善,教学效果良好,但如何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有机结合,一直是该课程力求突破的目标.借着2015年暑假武汉大学“弘禹中国”水科学大型科考的机会,课程负责人带领部分学生赴河南兰考黄河滩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并试图将“河流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与此次社会实践紧密关联.

一、兰考滩区社会实践概况

现行兰考黄河自开封县中王庄以下进入兰考县境内,下至蔡集控导工程流入山东省东明县境,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属典型的游荡性河段,素有“豆腐腰”之称.目前,兰考县所辖堤防总长43.08公里,共有河道工程7处,自上而下依次为夹河滩护滩工程、东坝头控导工程、东坝头险工、杨庄险工、四明堂滚河防护工程、四明堂险工、蔡集控导工程,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队由课程负责人带领4名学生参与实践.在兰考河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和当地的领导、工作人员、基层群众进行了交流,对当地河流管理的理念、目标,涉及黄河与滩区的管理方法、管理体制、管理法规做了深入的了解.又实地参观了水政大队、夹河滩护滩工程、蔡集控导工程、东坝头控导工程、东坝头险工等辅助河流管理的工程.

兰考县黄河滩区沿黄河呈带状分布,滩区总面积14.02万亩,耕地面积13万亩.目前,滩区内人口1.72万人.滩区多为典型农业经济区,经济滞后,承灾能力弱.滩区受灾财政补偿由财政和河南省政府财政共同完成.实践队在兰考黄河河务局的帮助下,进入姚寨、俭庄,和居民交流,了解滩区所采取的和谐共处的管理理念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这些办法的实施效果.

二、课堂教学引领社会实践的正确方向

1. 课堂教学为社会实践做了专业知识的铺垫

此次社会实践以“河流管理学”为学科背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河流的基本运动规律和演变规律,掌握了河流在自然条件下的发展状态,但是对人为的管理和调度了解不多.若学生在对“河流管理学”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开展调研,实践难免流于形式.黄河的治理倾注了无数水利专家的心血,所以黄河处处都体现着“河流管理学”的课程精华.治理黄河的理念、滩区的防灾救灾体系、滩区移民背后体现的和谐思想,只有具备河流管理知识储备的学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和智慧.所以,社会实践的开展需要课堂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知识铺垫.

2. 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实际问题

水利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课本上揭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具体的办法.课堂教学环节就是为了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教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讲授,引导学生挖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实际问题.对于缺少课堂教学这一程序的学生,由于经历和知识的局限,他们很难在课本中挖掘出有深入研究意义的信息,更不用说以此指导社会实践.

以滩区的实际问题为例,我国现行的河流管理体制是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但是实施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像“多龙管水,政出多门”这样的问题.本次实践接收单位兰考黄河河务局是开封黄河河务局的直属单位,但兰考县政府也设立有水利局.这种情况下的职权划分、责任划分是怎样的?再有,河流调度管理是“河流管理学”的重要内容.黄河从2002年开始实施调水调沙,实施到现在,黄河中游下游的变化有哪些,具体到黄河滩区的变化又有哪些?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基本原理中挖掘出这些问题,进而更深一步地开展实践,去了解这些问题.

3. 课堂教学能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

社会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能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是解决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课堂教授的大多是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以往的工程移民可能导致居民难以适应新环境、失业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黄河滩区正在逐步将滩区群众外迁,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根据“河流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移民理念,可以采取整体移民、就业培训等手段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做出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既能在运用中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又能对当地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三、社会实践成果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1. 社会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河流管理学”有着体系全面、知识量大的特点,如此浩繁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不懂”“不想学”或许会成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瓶颈.在这样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更加倾向于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和知识.社会实践以其独有的社会性和互动性,成为“河流管理学”课程趣味化的重要手段.

兰考滩区既有着下游黄河的通性,又有着滩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参观兰考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当地水利工作者的交流以及实地观察之后,认识到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需要很多巧妙的方式,而运用之后又能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由此对河流管理的理念、方法、体制、法规有了更加感性、更加实际的认识.

2. 社会实践补充了课本知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河流管理方法中的人性化管理方法是“河流管理学”中的重点内容.教材花了较多的篇幅讲滩区的人性化管理.那么在社会实践的考察中,滩区管理又是怎么样的呢?队员们在考察中了解到:1974年国务院制定了“滩区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全年口粮”的政策,这一政策减免了滩区的农业税,是对滩区滞洪后的经济补偿.2011年6月,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黄河下游滩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对黄河下游滩区运用后进行财政补偿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国家政策实施到具体的农户中,又有登记财产、金额补贴、安排住房等具体措施.通过对学生讲授这些具体的知识,社会实践不仅成了校外课堂,更是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培养皿.通过这些具体方法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从理论到实际的方法过程,打破了书本壁垒,课堂教学“发散难”“应用难”的瓶颈也得以打破.

3. 社会实践能加速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如今的高校教育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师满堂灌,学生细细听”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教为导,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学生主导型课堂”“合作型课堂”成为高校课堂改革的目标.完成社会实践这样开放性、多元性的任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学生能逐渐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与开明的合作心态,并在沟通、表达、写作能力上稳步提高,适应更为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模式.“河流管理学”在国内外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改变布置大量习题的教学办法,采取给班级分小组、让小组共同完成开放性小课题的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更快地理解难点.

四、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巨大作用

1. 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对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和水利管理人员来讲,不仅要能将“河流管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更需要在与其他技术人员或者其他行业人员的交流中,表达自己对河流管理的理解与观点.从日常教学中笔者了解到,本科生在和人谈起与河流有关的内容时,常出现表达不准确、知道概念却不会表达等问题,导致学生“考试全都会,开口成外行”.这不仅与学生平时缺乏意识、缺少锻炼有关,也和当前高校的课堂模式密不可分.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从本次实践来看,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与教师、工作人员交谈并交换意见.在和滩区群众交流时,要把自己的来意、想法礼貌、清楚地传达给对方.队伍撰写通讯稿,实践队员要给记者介绍本次实践的意义,并撰写出一篇能发表的新闻稿.考察报告书更需要用凝练、专业的语言整理出这次实践的成果与收获.结题答辩的时候学生还要回答评委老师专业的提问.学生不仅要注意与人交往的一般技巧,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想法用专业的语言传递给对方.这些能力来源于和“河流管理学”结合的社会实践,但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法宝.

2. 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合作和竞争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学生为了完成困难的任务就需要合作,为了追求更完美的结果就必须竞争.但在很多高校课堂中,都能看到不良竞争的影子.一些学生不和人交流,不承担班级责任,将大把的时间投入到个人的学习中.这样的竞争会导致歧视、压制、不信任的现象,甚至产生同学之间的嫌隙.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和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封闭的课堂让学生依然保持着“唯分数论”“只知有学习”的错误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走出课堂,在不同的任务上相互分工,一起查资料,一起写策划、写报告.在实践过程中分配不同的任务.而一个人所擅长的往往有限,一个任务需要不同的学生密切配合才可以顺利高效地完成.合作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竞争观——“合作学习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这里的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争唯一的‘赢家’.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而不是一个人成功.”在参与社会实践后,学生能慢慢领悟先进的合作技能与团队理念.

通过对比图1与图2,可以看出专业课课堂教学加入社会实践后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冲击,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河流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是知识基础,学生是知识的载体,社会实践是一个发散的平台.课堂教学为学生做了知识上的铺垫,赋予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补充了课堂教学在实践方面所缺乏的内容,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作为载体,帮助完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时也接受了两方面所传递的信息与知识,巩固了自己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交流、合作能力.总之,将社会实践作为“河流管理学”课堂的延伸,是对大学专业课教学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谈广鸣,李奔.河流管理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 姬青丽,马绍苹,王安军.黄河滩区防汛管理新模式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2).

[3] 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06-110.

[4] 张丙香.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山东教育,2004,(Z2):66-67.

[5] 王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探析[J].湘潮(下半月),2013,(1):133.

[6] 赵银丽.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40-242.

[7] 翟家瑞,郝守英,申冠卿.论黄河下游滩区生产堤对防洪的影响[J].人民黄河,2004,23(7):20-21.

[8] 于源.关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236.

[9] 欧阳志平,旷莺.谈高校课堂中的小组建设[J].开心素质教育,2014,(6):46.

[10] 张杰,高子童.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16):178.

[11] 何志学,何君辉.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29-31.

(编辑:秦俊嫄)

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课堂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课堂教学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