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和二十四节气,原来它如此诗意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二十四节气,原来它如此诗意

文/游雪晴等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继京剧、珠算等后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一听到二十四节气通过评审的消息,当时在现场的巡视员马盛德激动地站起身与周围人握手.他表示,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马盛德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其影响力覆盖全国,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比较少见.”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蕴含数千年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学家刘魁立认为,过去常说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即是阳历的部分.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说.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严火其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的雨热气候规律,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几千年来一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生产. 快节奏的气候对应快节奏的农业.常言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中国古代农民正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指导,靠着抢种、抢管、抢收的劳作方式,才使得这个文明得以繁衍生息.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周兵介绍说:…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夏天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新常态.

周兵说:“我国气候专家研究发现,在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趋于整体增暖,对气候学意义的节气而言,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节气提前了6天至15天,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丁5天至6天;大暑天增加了81%,从白露到寒露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大寒天减少了57%.”这些说明了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

锚定着现代人的生活坐标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似乎不再指导现代生活了.

“但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严火其说.

“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更是现代人随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关节气的活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当作节日一般度过,比如非遗项目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团队的“苦辣咸”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蕴含了申遗团队成员们的心血和汗水.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当时,经过组织专家审慎地论证,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

“主席锤子不落,心里就不能踏实.”马盛德说.

“评审工作团队先后召开13次评审会,常常为了申报材料如何用词准确争得面红耳赤.”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表示,为在国际语境下较完整、清晰地诠释二十四节气的深层涵义,在二十四节气之后紧跟“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短短几十个字经过多轮修改,才最终敲定.

“必须按要求在规定的1 50到250字内让对方明白我们在说什么.”巴莫曲布嫫坦言,申报材料中的任何一个条目出现失误,都可能影响申遗的整体进程,光是较准确、相对通俗地翻译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花了不少心思.

提到“熬夜”这个词,巴莫曲布嫫、张玲和罗微不约而同相视一笑.“熬夜是常事,评审工作会议往往持续三四个小时,甚至多次延续到凌晨.”拥有2008年昆曲等多次申遗经历的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说,看似简单的申报表格,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反复论证,逐字逐句精心打磨.

抢注“非遗”是一种误区

除了二十四节气,从2001年昆曲开始,目前我国还有3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观察我国申遗的节奏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在2009年,我国一年就有25个项目入选,此后则每隔两三年才有一项入选,步子明显放缓,这是为什么?

外联局国际处处长张玲解释称,由于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通过,于2006年正式生效,《公约》的申报机制从2008年才开始建立健全,因此在2009年,我国在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后,有多达25个项目一次性列入了名录中.但近年来,各国申报都呈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而且优先照顾没有项目和项目少的国家.这就使得像中国这样已经入选众多非遗项目的国家不再具备优先权,因此每一次对备选项目的选择也更为审慎.

关于申遗这一话题,不少国人似乎都存在着一种与他国比拼的心理,尤其是邻国韩国曾经成功申报了“端午祭”为“非遗”后,让我们有一种自家遗产被别人“抢注”的感觉,引起了舆论较大争议.

巴莫曲布嫫认为这是一种对“非遗”认识上的误区.“一直以来,我们国人好像都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好像我们要一直保持第一,实质上我们并不提倡在数量上的比拼.”

“我们的端午节传到了韩国,变成了一套很系统的‘端午祭’,而我们很多地方就变成了‘粽子节’,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地方.此外, 《公约》提倡的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我们就不能说‘我们去抢’‘别人抢我们’, ‘非遗’不具有排他性, ‘非遗’更强调包容性.”巴莫曲布嫫说.

申遗成功之后任重道远

“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们活得这么美,这么温暖.每隔十五天,就有一个仪式,就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里面,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作家申赋渔在得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他认为,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的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尽人事之所为.”非遗司巡视员马胜德表示:.由节气发展而来的传统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对于社区、族群和国家的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包容,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说,此次申遗成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名录申报绝不应仅仅止于申报,还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去履行.”翟德玉介绍称,《公约>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名录申报和定期报告两个并行的机制.“名录申报是为所有缔约国搭建一个国际化平台,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深化国际社会对保护非遗重要性的认识,促进跨文化交流.”翟德玉说,“教科文组织更加强调,缔约国提交定期报告是梳理和评估履约效果、交流和分享非遗保护经验的重要方式,以便共同应对挑战,制定各自相应战略.”

我国于2011年初向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首个履约报告,报告了自批约以来在国家层面为保护非遗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列入代表作名录的26个项目的保护情况.

“2016年5月,我们向教科文组织提交了7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的保护情况报告.现还正在撰写第二次履约报告,包括自首次报告以来的政府保护措施以及30个列入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保护情况.”翟德玉表示,“二十四节列入代表作名录已经迈出国际合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在国际化语境下,扎实做好各项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时的承诺,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围绕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介绍,今后将每年定期组织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培训普及相关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促进代际传承,组织来自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并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优势,为不同学生年龄群组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采取加强调查记录、开展学术研讨、改善实践条件、强化协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举办专题展览等措施.

“有人去读哈佛的时间管理课程,但其实我们自己就有老祖先的智慧.”巴莫曲布嫫希望借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际,能让更多青少年对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产生兴趣,比如重新拿起毛笔、下围棋.(资料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北京晚报》、半月谈网)

二十四节气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二十四节气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二十四节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论文十二章翻译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3、人生十六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