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家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亚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的跨国写作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该文是关于作家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亚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的跨国写作

蔺玉清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8)

[摘 要] 亚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由于作品中的历史政治意识和艺术手法备受评论界关注,她的作品被视为文学“跨国转向”的代表.文中从山下的成长经历入手,分析她对身份政治和移民历史的关注,梳理其跨国写作的主题及形式,以及山下对于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关系的反思,进而揭示山下在全球化视野下关注民族/国家身份的历史和政治意义.

[关键词] 山下凯伦; 亚裔美国文学;跨国转向; 身份政治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052-03

[基金项目]本文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5ZFQ75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蔺玉清,女,山东青州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美国日裔作家山下凯伦( Karen Tei Yamashi-to,1951-)是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美国作家.她出生在加州的奥克兰市,在洛杉矶长大,成年之后在日本、巴西等地旅行并长期居住,跨国旅行使她具有传统美国作家所不具有的越界视野.目前,她已出版了5部小说,处女作《穿过雨林的弧线》(Throughthe Arc of Rain Forest,1990)获得美国图书奖等奖项,新作《国际旅舍》(I Hotel,2010)获得美国图书奖并进入2010年全美图书奖的最后名单.除了小说之外,她写作散文和戏剧,还从事现代舞蹈和音乐剧等多媒体艺术创作,2015年出版了戏剧集Anime Wong:Fictions of Performance. 山下虽然是日裔美国人,但是她笔下的人物从来不局限于某个族裔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她被视为亚裔美国文学的异类作家.

山下作品中的跨国转向呼应了全球化的进程,以及文学研究的去国界化.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山下作品的研究侧重人物身份政治、作家的生态意识以及后殖民的地域和空间离散等问题.一开始,虽然亚裔评论家曾质疑山下的作品是否属于亚裔美国文学,但随着文学研究去国界化,评论家益发关注山下对亚裔美国文学的贡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凌津奇(Jingqi Ling)教授认为“在过去的20年里,与其他亚裔作家相比,山下凯伦最大限度上重塑了亚裔美国文学的文学想象”.

一、山下凯伦与族裔身份政治

山下凯伦的三部作品——《穿过雨林的弧线》、《巴西丸》(Brazil - Maru,1992)和《OK循环》(Circle K Cycles,2001) -背景都在美国之外,主角也并非(亚裔)美国人.即便是在《橘子回归线》(Tropic of Orange,1997)和《国际旅舍》两部作品中,叙事的场景也是不断地在美国和美国之外的空间中交替展开.其作品中空间地域的变化超越了传统亚裔美国文学对民族/国家身份的关注,她辩证地批判跨国资本与全球化等概念的两面性,批评全球化造成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文化殖义.这一写作主题和她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作为第三代日裔美国人,山下凯伦对于移民生活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冲突有深刻的感受.至少有两件大事影响了她对身份政治的认知.山下在明尼苏达州的卡尔顿学院求学时,听了《根》的作者、黑人作家哈利(Alex Haley)关于自己的家族史所做的讲座.她表示,自己被黑利的故事“迷住了”,“从那之后,我开始思考关于根源和移民的问题.”当她有机会到日本学习时,她对自己的家族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她忠实、详尽地翻译家族史,将山下家族的历史追溯到17世纪.这一寻根的过程促进了她对美国之外的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以及她对于人类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找到家族历史有助于减轻她作为日裔美国人心理层面无身份的漂泊感.在创作时,她选择关注那些移居、迁徙的主体,他们的社会生活体验及其背后的历史政治推动力.山下承认当时她深受文化漂泊的“创伤”,直到在巴西生活旅行后才获得了“力量和自信”.

影响山下的另一件事是她的家族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山下凯伦是“纯粹”的日裔美国人,她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来自日本的第一代移民,在二战时期,两个家庭都被在犹他州的托帕兹拘留营( Topaz Internment Camp).日裔美国人被剥夺权利和财产、被的创伤影响了山下的政治意识,促使她接受20世纪70年代民权运动的反帝国主义立场.她把这段日裔家庭历史和“土著美国人被夺走一切、非洲奴隶制、华工苦力被贩卖以及墨西哥人冒险穿越边境”等殖民历史联系在一起,她意识到和仇恨导致了国家对日裔公民的不公正对待,而此类行径在美国历史上反复地重演,“人们一直因为外貌的不同受到不同的对待”.因此,她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族裔之间的合作,少数族裔都遭受美国的歧视,他们之间能够形成跨民族、跨地域的团结.尽管她没有直接参与亚裔权力运动,但是这段运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山下积极地看待其“亚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的身份,“70年代的时候,人们需要一个政治身份,那时的泛亚洲运动在亚裔中缔造了团结精神,”同时她也挑战这一身份的制约性,认为亚裔身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应具有杂糅性.当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文化的新移民进入美国社会时,亚裔美国人的定义需要保持“开放和灵活性”,“同时必须保持其政治含义,它能够赋予人们力量,确保人们的民权不受侵害.”她的作品中的社会批评意识突出,格外强调空间地理背后的历史维度,贯穿在作品中的是她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权力政治的批评.

总的来说,山下超越狭隘的族裔身份政治和文化民族主义,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来看待全球化的世界.和移民作家一样,山下在不同的空间中生活迁徙,体验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冲突.她在美国西岸的加州长大,在中部求学,旅居日本,并在巴西居住了十年,空间旅行是她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她指出,“旅行不仅是在观念和思想中,也在事实和真理中.”

在山下看来,“地理并不仅限于土地,它也指的是人”.她的人物不断地跨越地理、语言和文化的边界,展示跨国转向中人们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和杂糅性.她在作品中“重建了关于亚裔美国体验的认知,”在传统的东西方文化离散之外又添加了南北的时空维度.日本、巴西、墨西哥、美国,这些地理空间互相对照,成为构建主体身份的核心.她关注移民在新地理空间中适应改变的努力,移民心理中的漂泊无根,和面临文化冲突的不适,突出移民对家园的想象和现实生活之间呈现出的巨大文化张力.通过梳理山下小说的题材和风格,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后现代现实主义”作品体现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互动中多重声音、多重视角.

二、山下凯伦的跨国写作题材与风格

山下写作主题和风格都受到其人类学背景的影响.人类学的训练使山下在写作和调研中采取“陌生人”(即局外人)的视角看待现实.在跨国旅行中,她以“陌生人”的视角来审视所居住地,这一做法使她保留了边缘的错位感,也成为她的写作思维模式.大学毕业后,山下去巴西对那里的日本移民做文化人类学调查访谈,她意识到学术性的人类学采访和记录过于狭隘,而虚构叙事给她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不需要跟随狭隘的思想路线”,“可以把玩或者审视那些聚焦学术研究时无法把握的思想”.山下因此转向了文学创作,但是她习惯通过调查和访谈积累文学素材,以学术性态度关注社会体系中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以小说戏剧性的方式来表现跨界运动中的主体身份.

1990年咖啡屋出版社(Coffee House Press)出版了山下的处女作《穿过雨林的弧线》,小说以一个神奇的小球为叙事声音,讲述了巴西热带雨林地区在经济开发中覆灭的故事,浓郁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冷峻的政治讽刺奇妙的结合在一起.1992年的《巴西丸》以她在巴西对日本移民社会的人类学调查为基础,讲述日本移民在巴西建立殖民社会的故事,展现了理想主义乌托邦的建立和瓦解.尽管小说背景并非是美国,但是,关于移民文化身份和居住地空间关系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种族身份、文化权力关系的反思.19 97年的《橘子回归线》以一个七七四十九节的超文本语境(hypeContexts)图谱结构叙述边缘群体在洛杉矶建构想象的家园.七个主要人物在表面上互不相关,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在七天之内不断地交汇.《纽约时报书评》称赞她以“尖刻的机智表现了复杂的情节”.

山下凯伦新颖的题材总是让评论家和读者们倍感意外,2001年的《OK循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另树一格,她突出了跨国转向中的双向运动,关注巴西裔日本人( dekasegi)在日本的文化错位感.作者有意识打破文化的同质性,以多元化的形式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包括劳动力的迁移、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同化主义的冲突.

接下来,山下花了十年时间完成巨作《国际旅舍》,展现了1968~1977年旧金山地区波澜壮阔的亚裔权力运动.山下在加州采访了许多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全球视野下展现这段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斗争.该书中巧妙地处理历史和想象的关系,历史人物以不同的形式进入文本,例如作者用14副汤亭亭和赵健秀的漫画概括了亚裔文学中的热门争论.国家图书奖的评委认为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史诗小说”,“风格上创新立意、令人眼花缭乱并且包罗万象”,“将现实和虚构神奇的结合起来”.

可以看出,山下凯伦对于离散和主体身份的关注和其他的少数族裔作家有共同之处,但是,她的写作也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以后现代手法表现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她的作品也被认为是“后现代现实主义”.首先,山下小说中利用不断变化的叙事声音和视角,表现多元化的视角和不确定性,这成为她作品中一个典型手法.不断变化的叙事声音打破了传统的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事权威,每个视角的局限性都暴露无遗,激发读者在叙事声音的转化中能够独立地批判思考.在复杂的时空转化中,传统身份政治的同质性、单一性让位给了不确定性和杂糅性.例如《巴西丸》的四部分分别由性别、年龄不同的人物来叙述,他们的声音互为关照,尤其是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印证了第三人称叙事权威的虚构性.《橘子回归线》中读者从七个人物的视角进入看似毫无联系、杂然无序的故事,人物在时空的轴线上不断地产生交集.这一手段和她长期做人类学访谈调查的方式有关,当她面对采访对象不同的声音时,需要从单个的声音中找到更高层面的意义.

其次,山下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流行文化有不少契合之处.鉴于流行文化塑造了大众的文化认识和共同心理,作者使用电视、网络、电影、宣传、漫画、广告等手段调动了读者的兴趣,又能以此人手讽刺商业流行文化的同质性,以批评商业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她在《穿》中利用了巴西的肥皂电视剧( novela)的形式,以反乌托邦的科幻小说情节来反对新殖义开发对热带雨林的毁灭性影响.《OK循环》则利用了她在日本居住时在www.cafecreole.com上所写的博客,这些类似于旅行记录的材料和她在日本所见的流行文化形式交杂在一起.例如题目中的Circle K指的是日本随处可见的OK便利店,她强调便利店这一日常商业模式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橘子回归线》中她利用了好莱坞灾难片的模式,在末日危机来临之前,一些毫不相干的独立的个人交错在一起.

此外,山下在小说的形式方面不断地实验,作品中有许多后现代文学技巧,例如语言的杂糅、超现实主义的叙事声音、多媒体的文本展示方式等.《穿》颠覆了叙事传统,让悬挂在主人公头上的球体充当叙事声音,小球来自巴西雨林中的工业垃圾废墟,表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之间的碰撞.《国际旅舍》由十部中篇小说组成,夹杂了戏剧、漫画、新闻、宣传材料,使这部作品呈现复杂的立体感.每一部的目录都有一个六面体的正方形盒子,读者甚至可以沿虚线剪下来折叠,这种三维立体的模式构建了每一部中篇小说的叙事体系.另外,山下风格上的杂糅表现在语言的混杂性,她娴熟地使用日语、葡萄牙语和英语,以语言的混杂来表现移民杂糅的文化身份.她以杂糅、拼贴手法将多种文化融在一起,解构边缘和中心、地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拓展美国文学想象的时空.

山下不断改变创新的风格受到了正统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她以超现实、魔幻主义、后现代现实主义的手法关注美国、亚洲、拉美等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冲突和政治变幻.作品中丰富的体裁、变换的视角、独特的技巧为亚裔美国文学作出贡献,也为21世纪的美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语

山下认为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制造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意识,她从历史和政治语境出发,摆脱了传统族裔文学对于特定文化身份的限制,对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关系进行反思,探究跨界主体的自我认同.她对“全球化”的概念重新审视,探究资本主义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权力机制,主张文化之间的平等共存和互相交流,提倡构建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山下的作品中突显了文学的历史性和政治意识,她从阶级、族裔、性别、民族的立场来批判性审视美国倡导的全球多元文化主义现象.山下展现了那些“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族裔群体在全球化下的境遇,挑战全球化对“中心”领导地位的强化,并以此挑战固化的亚裔美国身份,从全球化的广阔视野下强调民族/国家身份的历史和政治意义.

作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作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作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未来作家投稿

2、作家杂志

3、小作家选刊杂志

4、作家期刊

5、作家投稿网

6、青年作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