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观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为历史唯物主义正名以实践为核心的历史观王奕霖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这篇历史观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为历史唯物主义正名以实践为核心的历史观王奕霖

王奕霖

(贵州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阳 550025)

摘 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沟通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桥梁,人化自然的秘密就在人类实践(劳动)当中,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不谋而合.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思想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教育改革必将蒸蒸日上.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虚无主义;社会存在本体论;改革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098-0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就是体现在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中,受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没有被真正厘清.扫除历史唯物主义这颗耀眼明珠上的尘埃,恢复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光芒的任务必须提上日程.

一、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

虚无主义的“虚无”是带有破坏性的,是一种极端的否定,在此要严格区分“虚无”与“辩证否定”.从一定意义上说,虚无主义的“虚无”旨在破坏,“辩证否定”虽然有“否定”,但是“否定”却是为了构建,这种构建是“扬弃”,也就是在继承旧事物积极方面的同时弃其消极方面,“在辩证的否定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者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1]484.马克思主义明确告诉我们,那种把事物发展想成简单的过程的思想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虚无主义是个极大的范畴,在哲学中唯物史观与其是对立的.在这里仅仅取虚无主义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为开启点,阐述和引发虚无主义的其他方面,诸如“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开端有二个原因,一者是与唯物史观相对应,二者是因为“历史”作为一个包含极广的范畴,诸如“民族”“文化”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

自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唯物史观创立以来,唯物史观就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曲解甚至诋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各种“异声”作了理论上的争辩,可以说在基本上把握了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发展.值得注意的一点,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天才的发现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上多次而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将二者的关系厘清,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性发现是极其不利的.特别是苏联自斯大林以来,那种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仅仅将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辩证法在历史领域的应用的思维模式被广泛传播,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就是传承这种观点,这是从根本上没有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认得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2]131.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并不难发现马克思本人是不曾将自然和社会(历史)明确区分开来的,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割裂开来,从而割裂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说法也是有违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的.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就已经提出过市民社会的概念,并且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也就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和黑格尔将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二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过渡的性质,这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此时提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相关论述,认为人要活动(这里是指实践活动)就要有对象,而这个对象就是客观物质,并且明确将劳动作为人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三是《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断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104.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四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基本完成了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并且提出“从物质实践出发来理解观念”“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4]92.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社会历史理论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现在,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光明之火洒向了人间,照亮了社会历史领域的道路.

为什么将虚无主义与唯物史观看成是相对立的,这里当然有世界观的对立,也有认识论的对立,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实践上的对立.虚无主义的破坏性是巨大的,这是一种从内向外的破坏,是一种从思想到实践的破坏,在虚无主义的引导下,先是从思想上否定以往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否定人的主体性和历史创造性,而且必然会腐蚀人的积极心理,阻碍新时期人类的发展,使人类文明止步不前.特别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带来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各种文明的交杂下,必然会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出现对中国历史虚无的声音,坦诚地说,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声音,值得我国思想界、教育界高度重视.

二、实践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统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劳动)不仅是人存在方式而且也是社会财富(包括物质与精神)的源泉,由此,马克思将实践提到了一个至高的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式.与此相对应的,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那里,他把社会存在本体论又称为“社会实践本体论”,卢卡奇认为“人的劳动总有目的——他定下目的,而这个目的是选择的结果,因此人的劳动表达人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的存在,只表现在使服从物质世界因果规律的客观自然力量运转起来”[5]294.这样,卢卡奇就把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纳入实践范畴,从而使实践概念有了实在的内容[6]83.不难看出,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思想是没有根本分歧的.

“实践真理观”的理解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是社会生产活动,其二是思维.马克思既然将实践(劳动)提到了一个至高的地位,必然使存在与思维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解答融合在了实践中.“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势而警醒的对自然的占有”[7]24.相比于黑格尔将实践限定在“绝对理念”之中,马克思的实践观可谓是革命性的,从此摆正了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地位,从而为现实人们的生活生产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自然和社会是唯物史观无法避免要回答的问题,而且是具有重要指导性的问题,不解决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就很难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有和其他哲学家一样在历史领域陷入唯心史观的危险.从时间上说,自然肯定先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正是自然的物质性前提保证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基础.马克思发现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钥匙,那就是实践,也就是人类的劳动,“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4]67.

实践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过程,由于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思维的主题,所以,通过实践,在改变客观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人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实践活动得来的,辩证的认清实践与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22.不难理解,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自然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思维,人自身靠着脑子里的构想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并使其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通过实践,物质和思维双向的发展就展开了,人在实践中,不断通过实际劳动中的反馈充实着思维,这样,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提高了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对客观物质世界掌握的更为透彻,再指导实践的时候,会比以往的实践更加有效.正是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把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且是有过程的把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形式到内容的把握,是一种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自然之物(Ding)和人的活动的产物(sache)在马克思那里是有不同性质的,确实,自然之物是不经过人的改造的,在人存在以前就存在了的,而人的活动的产物确是有了人之后才有的,是由人的活动产生出来的,但这绝不是说两者是决然不同的“物”,因为人类所实现实践活动的场所也就是自然是时间在先的.断然否定二者联系的理论必然使人类社会没有了物质根基,从而走向唯心史观.

社会和自然不存在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存在一个完全融于另一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告诉我们的,人类在进行生活生产的时候,在改造自然使自然朝着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的同时正是人类社会生成二点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类并不是盲目地对自然进行改造,而是必须有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物质性基础,二是思维构建的基础.人类改造自然,使之按照自己原先设想的样子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通过劳动的物质性起着改造自然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原始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改造了,使其具有社会的性质,但是原始自然的一些客观规律并没有被消融,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依然会让人类社会遭受苦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发生的原因.

实践不是某一时的活动,不是某一地区的活动(不否认每个地区的实践有每个地区的特点),也不是某一个人的活动,实践是属于全人类的活动,也就是具有全球性的属性,实践的全球性属性就决定了全球问题的产生,上文提到的全球气候变暖就是生态问题在全球的体现.既然实践不是某一时某一地某一人的活动,就决定了实践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问题.“所有的人都只是时代的产物.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9]24.

卢卡奇对人类活动具有目的性有清晰的理解,所以他以这个目的性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这种理解引导他可以正确地从自然的原始存在过渡到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囊括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类财产等.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展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这即是各类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即是各类社会组织活动;思维形态的存在,这即是各类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各种社会存在可以相互转换.

他通过对劳动中因果性与目的性关系的分析,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历史决定论基础.一是社会存在的因果决定性.卢卡奇说:“因果性的普遍统治,是一个事实上人类任何一种实践都没有动摇过的古老经验”[10].二是社会存在的因果规律是趋势规律.卢卡奇在充分肯定社会存在的因果决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规律是一种以趋势规律起作用的因果决定性.他指出,自然科学中古典意义上的因果性,即绝对的必然性已经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具有统计性质的因果性.后者并没有否定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但是它表明不可逆过程中占优势的是趋势性质,而不是绝对必然的性质.三是人的类属性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8.卢卡奇则用“自然限制的退缩”这一概念来说明人的类属性形成的历史性.“自然限制的退缩”是指人的自然发展的不断社会化.具体地讲,“退缩”展现为人以劳动和语言为中介,磨灭人的单纯生物性,获得社会性的类本质.

三、以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教育改革

莎士比亚戏剧中再邪恶的人也不能开着坦克去杀人,唯物史观充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点,不同的时代体现着不同的生产方式.“人民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11]532.他们的全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现在看起来出现了一点问题.众多对唯物史观非难的声音中,“命定论”成了一个最刺耳的声音.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声音,把唯物史观看成是经济决定论的理论早就出现过,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进行了驳斥,但是这种声音似乎又在如今出现了.但这不是现如今最主要的对唯物史观的误解,最大的危险在于,很多人干脆不要唯物史观了.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470-471.无中不能生有,我们每一代人都不是在“虚空”中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的,尤其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们总是在既有的条件下进行实践,那种认为可以抛弃既有条件可以随心所欲发现的理念在思想中是有害的,在实践中是危险的.同样,转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领域,经济基础并非单一民族国家的经济,而是全世界或者有密切联系的整个地区的经济.在这一学术上,整个经济基础不论先进落后都围绕在一个或几个经济核心地带上运转.同时,经济核心地区的文化和经济波动又反过来深刻影响边缘地带的社会和经济.当一个经济地区整体上发展到临界点时,就会呈现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而且开始有规律地出现.然而,这些新生产关系并非要出现在核心地带,甚至由于核心地带是旧生产关系汇集的中心而难以持久健康发展,最终在整个区域经济的边缘地区得到一定的发展.此时,即出现两种生产关系并存的局面.这既是生产力不平衡导致的结果,也是大区域经济体沿着一定发展模式必然产生矛盾问题的必然.结果就是新旧生产方式从一个社会内部的垂直矛盾转变为同一时间不同制度国家的水平矛盾,并且最终一定会以代表新生产方式的区域经济体取代旧的.在两者并存的时代,即为革命时期.经济基础对生产关系的作用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反过来,因为生产关系变化较快,对生产力反作用影响显得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出很大的主动性.从新生产关系萌芽的角度讲,通常从经济体核心区域产生,向边缘扩散.如果从新旧生产关系完成的结束点看,同样是由发展起来的新生产关系和新兴地区来主导的.唯独从萌芽到局部胜利的转折点上,新生产关系要在边缘地带发芽,直到发展成新的经济核心.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教育改革是当下我国三个重要问题,“发展”“建设”“改革”是双方面的,其一是物质方面,也就是现实生活方面要确确实实体会到,其二是思想方面的,存在和思维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做好这三项工作,在这辩证法里面也是互为作用和反作用的.“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公式彼此联系着……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12]329.既然要发展,要建设,要改革就必然不能墨守成规,不能不做出改变.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目的是不同的,发展也是阶段性的,必然要经历一些过程,其实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认清退却有时是为了更大的进步,辩证把握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在实践中把握真理,总结经验教训,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本身的错误,通过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而前进”[13]567.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阶段,现实生活变化和思想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各种怀疑声不绝于耳.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外来思想(主要是西方思想)在我国有了广泛的传播,这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大碰撞,这必然导致了对中西之间文化的思索,其实有一种有害思想在我国国民中蔓延,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引发而来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不可否认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历史和近代西方生活和思想的传播是产生这种思想的重要原因.极端思想是抛弃辩证法的典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此的幼稚,这其实体现在全盘中化,全盘西化以及全盘否认中国历史,全盘否认西方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是不能与时俱进就没有活力,就没有继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卢卡奇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6]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历史观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历史观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从历史观的角度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