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小考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可燃冰小考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可燃冰小考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可燃冰小考

摘 要: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国内众多媒体对此进行密集跟踪报道.报道中多采用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可燃冰”.这一词语将“冰”“火”不容的两个矛盾体组合在一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热搜词.虽然它是一个语义自身矛盾的词语,但究其本质却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可燃冰”一词的历史渊源与传播进行考证;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义的局限性,并对之进行完善,同时建议使用flammable ice或combustible ice作为其英文术语.

关键词: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 历史渊源 资源

可燃冰,是一种俗称,其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燃烧的冰”,从外形上看它是一种白色的似冰状物,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含量一般为80.0%~99.9%)和水在低温高压环境下通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类冰状化合物,像固体酒精一样可以直接点燃.1m3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溶化”后可以释放出约164m3的天然气[1-5].可燃冰分布于陆域永久冻土带以及海洋或内陆深水环境中,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和约90%的海洋水域是可以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全球已探明的可燃冰中的天然气资源量超过15万亿m3[1],是一种资源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2017年5月18日,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当日10:30的“新闻直播间”报道: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6].该试采井2017年5月10日正式出气,7月9日关井作业,7月29日封井撤离[6-7].2017年5月18日至7月29日,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央广网等媒体多次对这一成果进行报道[8],报道中使用了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可燃冰”;全国各地的其他新闻媒体也相继跟进报道,“可燃冰”这一术语的传播范围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者的小众传播范围”延伸到普通百姓之家,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热词.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两重天”,但是“可燃冰”把“冰”与“火”这两种相克的物质组合相生在一起,成为一个语义矛盾的词语,以违背常识的形象进入大众生活.

一、历史渊源与发展

(一)可燃冰的发现

1934年,苏联的石油工人在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中发现一种“冰雪状物”(matters resembles ordinary snow in appearance[9]),这种“冰雪状物”堵塞了管道而妨碍天然气的输送,工人们在清理这种“冰雪”时,发现“冰雪”可以燃烧,于是“可以燃烧的冰”开始进入人们的认知.随后有学者开始详细地研究它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发现这种物质溶化后释放出大量的天然气.据Makogon等2007年的研究[3],1934年至1965年期间,一共有144篇关于这种“冰雪状物”的研究论文发表.

1963年,Makogon在参与位于苏联西伯利亚麦索亚哈气田的天然气钻井——Markhinskaya井的研究工作时,在1450m发现了这种“冰雪状物”的聚集层,认为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矿产资源,这一发现于1969年获得苏联政府颁发的“科学发现专利证书”[1].随后苏联开始在麦索亚哈气田的天然气水合物矿床中成功开采出天然气,并且证明这种矿床具有商业开采价值[1].Makogon也因此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矿产发现者”.

可燃冰研究方兴未艾,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相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勘探本国的可燃冰资源或探索商业开采的可行途径,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5].据Makogon等2007年统计,在1965年以后的40年间,共有7000多篇关于可燃冰的研究论文发表[3].

(二)“可燃冰”一词的出现与传播

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8年4月,我国正式以六分之一成员国身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在国内开启了海洋资源调查的序幕[10];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土资源部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投入资金以开展我国陆域和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与勘探工作,相关研究成果陆续见于报道,但一般使用的术语是“天然气水合物”,而非“可燃冰”.

笔者查阅了国内多个数字文献数据库,包括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超星发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发现“可燃冰”这一术语是20世纪80年始使用,其中最早的记录在《新乡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过去我们没有发现新的生产所主要依赖的自然条件如阳光、土壤、能源——‘可燃冰’(参见《上海科技报》,1983年6月24日) ……”[11].《科学大观园》1985年第5期刊发了一篇摘自《中国地质报》的简短的科普性文摘,“未来的新能源——‘可燃冰’”[12].1986年,王一川在《中学生》发表一篇科普性论文,“沉睡着的能源——可燃冰”[13].1987年第6期《新能源》报道了一篇科普短文,“未来有希望的新能源——可燃冰”[14].以上4篇文献都是科普性的短文(表1).

笔者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为文献源,分别以全文包含“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为检索条件,以年度为统计单位,发现在1988年、1993—1999年期间,“可燃冰”的相关报道文献数每年仅为个位数,之后开始逐渐增多.2000年达48篇.2001年为88篇,在基础科学、工程科技类科技论文中多有出现(30篇),而2000年之前,基础科学、工程科技类科技论文中使用的术语多为“天然气水合物”.可以说,从2000年开始“可燃冰”这一术语在基础科学、工程科技类学术界中逐步传播,但是总体来说,使用“天然气水合物”者居多(表1).

1999年10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天然气水合物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新华社甘肃分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甘肃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达成的其中一项共识为“加大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科普宣传力度”[15].

笔者以中国知网报纸文献库为文献源,以全文包含“可燃冰”为检索条件,以年度为统计单位,发现从2000年开始,“可燃冰”这一术语在报纸媒体中传播(表2).2000年“可燃冰”的相关报道文献数为13篇,涵盖了科技日报(2篇)、光明日报(1篇)、新华每日电讯(1篇)、中国海洋报(1篇)、中国煤炭报(1篇)、中国矿业报(1篇)、中国有色金属报(1篇)、建筑报(1篇)、中国商报(1篇)、上海科技报(1篇)、山西科技报(1篇)、中国乡镇企业报(1篇).2002年以后,介入报道的报纸媒体(文献数)逐渐增多.2007年6月5日,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5月1日凌晨,在我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2007年6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改革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国内多家报纸进行报道,国内其他报纸也跟进报道;2007年的文献数达114篇,其中6月6日之后的文献数82篇.大众媒体的跟进报道,使得“可燃冰”一词得以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新生事物”.随后几年,关于可燃冰的文献数每年以百位数计,至2017年10月31日达381篇(涵盖40家报纸媒体),其中368篇报道见于2017年5月18日之后.可以说,2017年5月18日电视台新闻频道当日10:30的“新闻直播间”中关于可燃冰的报道以及后续的相关报道是一场全民科普的宣传.至此,“可燃冰”这一术语已在国内普及,家喻户晓.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还是一个难题,商业开采成功的地区只有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试采成功的也只有美国墨西哥湾、加拿大马更些三角洲、日本南海海槽,因此,中国在南海的试采成功也吸引国外媒体的注意.美国CNN、ABC、Fox,英国BBC、Daily Mail,以及沙特阿拉伯Arab News、俄罗斯Russia Today、新加坡The Straits Times等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一时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可燃冰(flammable ice/combustible ice)也成为全球各大搜索引擎网站的热搜词.

二、基本释义

“可燃冰”一词何时被录入词典,是如何被定义的呢?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可燃冰”作为新增的地质地理类科技条目而收录[16],至此,可燃冰作为规范性词语被写入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17-18]对其释义:“可燃冰,指天然气水合物结晶,外形像冰,是在海水低温和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燃烧.”但是,此条目的释义存在局限性:1.语义重复且有歧义.“天然气水合物结晶”这一提法欠妥,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而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结晶水合物,语义重复.另外,还容易产生歧义,让读者误以为天然气水合物这种物质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可燃冰.2.限定条件不恰当.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于低温高压环境,既可以在水深大于300m的深水水域(海域或内陆湖)形成,也可以在陆域永久冻土带形成,而不是只在海域.另外,目前在实验室也可以使用天然气和水合成出可燃冰.3.所指对象不明.“在海水低温和高压作用下形成的”,所指对象是什么?实际上指天然气和水,即指天然气和水在海域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结晶而形成.4.用词不当.“低温和高压作用”这一说法欠妥,低温和高压是“形成的物理条件”,不是“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结晶作用”.

因此,笔者对该词条修正如下: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一种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通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似冰状化合物,可以燃烧.

三、英文术语

笔者在查阅中文文献时,同时还发现“可燃冰”没有标准而规范的英文术语.2016年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峡两岸材料科学技术名词》中采用“gas hydrate”.国内中文文献使用的术语多为“natural gas hydrate”“gas hydrate”“hydrate”等,但是这几个术语对应于“天然气水合物”“气体水合物”“水合物”,不能确切而形象地展示“可燃冰”的内涵,达不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目前,英美等国外媒体,如:BBC、CNN、New York Times一般采用flammable ice[19-21];国内媒体,如:CCTV、XINHUANET等多采用combustible ice[22-23].flammable(combustible),易燃的,可燃的;ice,冰.因此,flammable(combustible)ice非常形象地把“可燃冰”的特质,即“可以燃烧的冰”反映出来,建议使用“flammable ice”或“combustible ice”作为“可燃冰”的英文术语.

“可燃冰”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于陆域永久冻土以及海域(陆域)深水环境中,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和约90%的海域或陆域深水水域是可以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其资源潜力巨大,随着其开采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有望成为石油、煤等的替代能源,“可燃冰”也将会和“石油”“煤”一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熟知.

参考文献:

[1]Makogon Y F.Hydrates of Hydrocarbons[M].Tulsa:Penn

Well,1997.

[2]Makogon Y F,Perry K F,Holste Dr J C.Gas Hydrate

Deposit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R].Houston:the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4:1-9.

[3]Makogon Y F,Holditch S A,Makogon T Y.Natural gas-

hydrates—A potenti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56):14-31.

[4]Boswell Ray,Collett Timothy 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as hydrate resources[J].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4):1206-1215.

[5]吴西顺,黄文斌,刘文超.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及勘

查试采进展[J].海洋地质前沿,2017,(7):63-78.

[6]央视网.领先世界!我国南海全球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

[EB/OL].[2017-05-18].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707/t20170710_1524223.htm.

[7]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南海可燃冰试开采60天圆满结束:连续试

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EB/OL].[2017-07-10].http://www.mlr.gov.cn/ xwdt/jrxw/201707/t20170710_1524223.htm.

[8]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报道[EB/OL].[2017-10-20].http://

www.cgs.gov.cn/ddztt/ jqthd/trqshw/zxbdshw/index_1.html.

[9]Hammerschmt E G.Formation of Gas hydrates in natural

gas tranission lines[J].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1934,8:851-855.

[10]史斗,郑军卫.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开发现状和前景[J].

地球科学进展,1999,(4):330-339.

[11]张一平.论历史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新乡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31-37.

[12]匿名.未来的新能源——“可燃冰”[J].科学大观园,1985,

(5):3.

[13]王一川.沉睡着的能源——可燃冰[J].中学生,1986,(3):

72-74.

[14]匿名.未来有希望的新能源——可燃冰[J].新能源,1987,

(6):41-41.

[15]通讯员.天然气水合物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J].天然气地球

科学,1999,(6):1.

[16]李志江. 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条目的修订[J].辞书研

究,2006,(1):51-59.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34.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38.

[19]BBC.China claims breakthrough in mining“flammable

ice”[EB/OL].[2017-05-19].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39971667.

[20]CNN.China makes“flammable ice”breakthrough in South China

Sea[EB/OL].[2017-05-19].http://money.cnn.com/2017/05/19/news/china-flammable-ice-sea/index.html.

[21]New York Times.An Energy Coup for Japan:“Flammable

Ice”[N].New York Times,2013-03-14.

[22]CCTV.Seeking for Combustible Ice [EB/OL].[2007-12-19].

http://www.cctv.com/program/natureandscience/ 20071219/ 102699. Shtml.

[23]XINHUANET.China succeeds in mining combustible ice in

South China Sea[EB/OL].[2017-05-18].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7-05/18/c_136295017.htm.

可燃冰小考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可燃冰小考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可燃冰小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