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 与同步脱贫共圆中国梦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中国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同步脱贫共圆中国梦

禄劝,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问题突出,成为了禄劝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同步脱贫共享小康”是禄劝县委政府对各族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在禄劝,从乡镇到村寨,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强调, 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与全县人民共同奔小康,共圆中国梦.

团街:不让一个民族村寨掉队

天还没亮,团街镇小鹧鸪村村民杨国兴一家四口就开始忙碌了,杀鸡、洗菌子、择菜……根据电话预订的情况, 今天他家的农家乐最少要接待桌客人,所以得提前准备好新鲜的食材.2015 年,杨国兴开起了小鹧鸪村的第一家农家乐,这两年,随着小鹧鸪村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来吃饭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了.

小鹧鸪全村 77 户 299 人均为彝族.因三面为鹧鸪河、运昌小河、丽山小河所环绕,一面背靠有 1000 多亩原始森林的大山,小鹧鸪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2011年, 镇党委政府整合扶贫开发与 “美丽乡村” 项目,对村内道路、民族广场、活动室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随后,又整合了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村农房建设奖励补助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村民们建起了统一规划的新房.整个村庄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以前,我们住的房子都是黑漆漆的,家里什么都没有,睡床就是睡老木床,现在新房子盖起来了,席梦思、洗衣机、电冰箱都有了.感谢政府,若不是政府那么关心我们,我们也过不上这样好的日子.”杨国兴感慨地说.

基础设施做好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团街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考虑到小鹧鸪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之村寨距县城仅 26 公里,禄大路、团云公路横穿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镇党委政府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小鹧鸪的一条出路.

2017 年,在多方推荐下,昆明市农投公司看到了小鹧鸪村的发展潜力,投资 2.67 亿元准备在小鹧鸪村打造一个集农业休闲观光、彝酒文化体验、综合旅游接待、户外运动休闲展示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庄,计划 2019年建成.“这个项目建起来对老百姓的实惠是非常大的.项目总占地面积 2770 亩,仅土地流转就可增加村民收入 240 余万元.而且,企业进来,我们跟他们有协议,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我们当地村民,还要为村民提供相关的培训. 现在每天有30来个工人在帮企业管理果园,每人每天也有 60-100 元不等的收入.等农庄正式运营起来,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更多了.同时,来的人多了我们村民就可以开更多的农家乐,不仅提供吃饭还可以开民宿,这又是一块可观的收入.”团街镇党委书记邱毅说.都市农庄还未正式开业,但辐射作用已经初显.杨国兴告诉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农家乐的生意很不错,每年毛收入不低于 16 万,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现在,村里已经开起了 4 家农家乐.

不仅是杨国兴,小鹧鸪彝族群众近年来致富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阔了,租地、打工、做生意、发展特色种养殖……路子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村民们忙于相互学习彼此的致富经,纠纷矛盾越来越少了,村美民富人团结成为小鹧鸪的真实写照.2014 年,小鹧鸪被县委政府命名为“美丽乡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旅游示范村,2015年又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和平安创建示范村.

小鹧鸪的发展之路正是团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的一个缩影.团街镇辖 8 个村委会,居住着汉、彝、苗、傈僳等 24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8966 人,占总人口的 34%.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乡镇.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是团街镇党委政府这些年来一直秉承的信念.“禄劝有的民族团街都有,最多的是彝族, 有5000多人, 苗族1409人, 傈僳族1180人.我们的所有项目几乎都在向深度贫困的民族村寨倾斜,我们班子领导最关注的、去得最多的都是那几个贫困的民族村.我可以说,在团街的发展中,没有一个民族村寨被落下.”邱毅自豪地说.

在邱毅看来,民族团结的根本问题还是发展,而发展的主要引导力量就是基层党委政府.“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有钱做事和有人做事.我们团街这些年发展那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各部门对我们的大力帮扶.比如2012 年到 2016 年期间,省发改委对我们帮扶了 8000多万元的项目,整个团街的基础设施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鹧鸪从 2011 年启动建设以来,我们也是整合了多个单位多个项目的资金超过 1000 万元,分步实施,才有了今天的成果.”邱毅说,“多年来,团街的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执行力强是我们快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们领导班子有13个成员, 平均年龄37岁,有担当有干劲.8 个副职每人挂钩一个村委会,实行点到点管理.不仅抓扶贫还要抓党建,不能因为你是书记或镇长就只管某一块的工作.我们常说出门一把抓,进门才分家.团街这两年的发展,苦了我们的干部职工和班子成员,但实惠了我们的老百姓.老百姓也很认可我们的工作,他们信任我们也愿意支持我们.”

有了发展资金也有了得力的干部,如何激发民族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成为摆在团街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在团街,有几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过去也是相当贫困的. 这些村子贫困的原因一是山高路远自然条件不佳,本身的生活成本很高. 另一方面还是群众跟外界接触少,思想非常封闭,他们既不接受外来思想,也不愿出去看看.而且,这些村寨的群众还很容易满足,有口饭吃、有睡觉的地方他们就觉得够了.”说起当时贫困村寨的落后面貌,邱毅直摇头,“在山那边有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大木城村.那个村当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我们去走访调研时,早上 10 点过了,敲门人家还在睡着.那个家乱得不得了,睡觉基本都是睡地上,他们也丝毫不在意环境卫生.2017 年,我们把这个村列为整村提升重点村,村里的基础设施帮他们全部改善了,全村 16 户人家的房子全部给他们补助,帮他们修缮加固或者拆除重建了.现在整个村子改变非常大,不仅是村容村貌提升了,人的观念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原来不愿出去打工的也出去打工了,原来他们认为自家的房子只能自己住,现在也愿意把房子租给别人,收房租了.”“通过项目的实施建设,我们把外面的新思想、新信息、新观念都带了进去.以前我们苗族群众是很抵触出去打工的,但我们项目实施过程中,贷款给他们盖起了新房,他们就不得不改变以往只管吃饱不管积累的习惯,必须考虑要挣钱来还贷款,要挣钱就要走出去.在出去闯荡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就在发生变化.而且出去闯荡的人中,只要有了一个成功的,就可以帮带村里的其他人, 整个村子就能发展起来了.在发展过程中,有先富起来的农户盖起了小楼,开上了小车, 村里其他人自然会想, 我要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我家也不能比他家差.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还是需要激发比学赶超的精神.”团街镇党委副书记李志军很有感触地说,“在深度贫困的地方,我们把资金投进去的同时,也把他们的人带了出来.我们通过引进大的公司、企业到这些村寨投资,让老百姓把土地流转给企业的同时能够参与到企业运营的环节中,接触到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转变他们的观念和意识,最终达到激发他们内生动力的目的.”

“团街在禄劝还算发展得不错,但我们也面临很多掣肘.过去,团街叫‘禄劝小粮仓’,但云龙水库修建后,我们的水源就干了,全镇 13940 亩水田全部改为了旱地,老百姓牺牲相当大.而且,我们的土地不成片,都是零散的,规模化的产业很难形成.”邱毅说,“虽然难,我们也一直想方设法在做.团街要创建民族团街进步示范乡镇,就要把民族团结和脱贫摘帽结合起来.现在全镇已经形成了几个大的片区,高海拔的高山片区我们重点发展中草药,中间海拔的片区发展干果蔬菜,低海拔的片区发展特色水果.我们要让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民族群众都有致富增收的抓手.下一步,我们要提升这些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打造品牌.我们也计划发挥团街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小鹧鸪就是我们打造的一个示范样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 年,团街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8077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8 元,超过了禄劝平均水平.团街各族儿女在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出水箐:村民的十个心愿

“雨水来了屋不漏,天干时候有水喝,一年四季吃得饱,逢年过节有钱花,寒冬腊月盖得暖,出门上街路不烂,放牛娃娃能上学,青年男女有活干,大病小病医得起,家家圈里有猪羊……”一走进出水箐村,就看到村口宣传栏上写着出水箐村民的十个心愿.

位于翠华镇东北部的出水箐村共有 38 户 119 人,全部为苗族群众. 由于苗族同胞择高山而居, 长久以来,因土地贫瘠、缺水、交通不便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加之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出水箐村贫困面大,发展滞后.“这就是我们原来住的土坯房,安全性能很差,三四级地震就能把它夷为平地.”出水箐村监督委员潘忠荣指着一张老照片对我们说.

2016 年,翠华镇党委政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将出水箐村列为整族推进、整村提升的示范工程,进行全面打造.“我们首先群众住房难的问题,让群众圆安居梦.户均有 5.2 万元补助,还可享受政府贴息补助 21 年的贷款 6 万元.一般来说,只要你装修简单点,再参与投工投劳,这 11.2 万元足够建新房了.”翠华镇党委书记付应芝说起当年帮农户圆安居梦的经历时依然很感慨,“2016年12月底,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 房子建好后要搬新家时, 群众实在太困难了,连像样的桌椅家具都没有,我们又发动社会力量筹资 12万元, 每户帮他们配了一套茶几、 电视柜、 沙发等必备品,每家给了他们360 元的补助,帮他们装上了热水器.”

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开始动工了.“我们投资了 400 余万元,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 电网改造、 照明设备安装, 新建了村小组活动室.群众喜欢跳舞,我们又为他们修建了文化广场.这个村很缺水, 为了补齐民生短板, 我们还实施了提水工程,新建坝塘 1 个,抽水泵站 2 座,水池 1 个.现在,出水箐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付应芝说.

走在出水箐村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上,无法想象两年前这个村子还在泥水横流、破屋连片,牲畜满村跑.如今的出水箐,抬眼可见的是簇新的小楼,错落有致的绿树和分布有序的太阳能路灯.老人们坐在树下聊着天,看着在地里忙活的年轻人满眼笑意,孩子们也被送进了幼儿园和学校.

“现在,我们出水箐村一年四季都有得忙.在搬迁的同时,我们就开始策划推进村里的产业布局,现在已经基本成型了.”付应芝指着产业分布示意图对我们说,“我们在出水箐实施了四个百亩示范基地.这边是百亩中草药示范基地,我们主要种植三七.下面这块是百亩板栗示范基地,去年我们免费提供种苗,村民们种上了 300 多亩.最肥沃的这块地是百亩荷兰豆示范基地,这是村民们最认可的产业,也是现在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山箐里的土地比较贫瘠,我们因地制宜,种上了百亩青椒.我们是以长短结合的思路来布局,比如板栗要三四年才能挂果,所以板栗树下面的地,我们全部布置了指天椒,在板栗还不能产生收益的情况下,我们的指天椒五个月就可以见效了,七八月份收了卖掉后,这块地下半季又可以种油菜.”

“以前村里种包谷、小麦,亩收入才几百块.现在我们种荷兰豆,亩产可达 6000-10000 元左右.”潘忠荣感慨地说.产业结构的调整,让出水箐苗族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据统计,2015年底,出水箐人均年收入不到 2500 元,而 2017 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出水箐人均年收入已达到4400余元.

脱贫与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推进出水箐发展提升的道路上,基层干部们也遇到了许多难题,其中最困扰他们的,还是如何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听党话,跟党走.“项目刚开始推进时,群众的思想工作还是很难做的, 特别是要拆老房子的时候.群众不管你说的什么危房,什么国家政策,他就觉得这个是他生活了很多年的房子,他舍不得.后来我们的党员干部两人帮一户,彻夜在村上农户家里,跟他们拉家常,通过平时感情上的沟通,让他们信任我们、认可我们.当时,聊到后期,农户提出,我们倒是愿意拆,只是老房子拆了我们的猪怎么办?我们就从这个地方找到了突破口,对他们承诺,你拆,拆了我帮你盖猪圈.随后,我们就帮他们盖起了养殖小区,小区里每户有 90 平米的养殖小院,每个小院有三格,可以养好几种牲畜. 他们非常喜欢, 也对我们产生了信任,后面的工作就容易做了.”付应芝告诉我们,“你看,村里墙上的这些画,其实并不仅仅是装饰,而是通过画上的一个个故事, 告诉群众要勤劳, 要爱干净. 此外,我们对村小组活动室的布置也费尽了心思.村里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大学生、第一辆车……这些我们把它全部上墙,就是要为村民树立榜样,以此激励他们.”

在党员干部的努力引导下,村民们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过去睡到日上三竿的懒汉现在天不亮就去地里忙活了,过去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现在知道要把孩子送幼儿园了,过去无人打扫的村里卫生,现在每隔几天就有专人负责打扫……“以前我们是翠华最差的一个村,现在成了其他人很羡慕的一个村.”潘忠荣自豪地说.

“记得 2012 年,我陪领导来调研,第一次到出水箐,我觉得内心很受冲击,没想到在离省城昆明那么近的地方,居然还有那么穷的村子.我到翠华镇当书记后,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问问群众的心愿是什么,他们说了很多,我们帮他们整理出来,有十个心愿.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他们的心愿都一一实现了,我就觉得这些年的辛苦都值了.”付应芝满脸笑意.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桩桩好事、实事的推进, 让禄劝贫困的民族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民族群众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希望,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于心,民族团结的基石坚不可摧.

中国梦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中国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国梦方面论文范文。

1、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2、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3、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4、中国文化论文

5、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美容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