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宣翻译论文范文检索 与顺应论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以钧瓷为例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这是一篇与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顺应论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以钧瓷为例

吴 敏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摘 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内容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外宣中存在一些问题.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旨在探讨以钧瓷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译者应在该策略指导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音译等方法形成良好的外宣翻译,提高外宣水平,实现中原文化崛起.

关键词:顺应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钧瓷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04-03

收稿日期:2016-0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顺应论视角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2015BYY016)

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于2010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演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河南拥有众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杂技等;民间手工艺方面有钧瓷烧制技术等.鉴于“非遗”文化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表现程度灵活地顺应语境、在语言上选择合适的策略,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具体事例来分析以钧瓷为代表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顺应论概述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语言理论,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行为(behior),而不是“act”(行为)不同,“behior”较“act”更具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和概念.

在Verschueren看来,考察语言使用需从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为行为的语言使用联系起来.基本观点涵盖:语言的顺应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顺应的语言.语言使用者能够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1].在语言顺应论指导下,人们使用语言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影响,并根据不同情境和思维状态持续做出语言的选择.为实现对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时间顺应,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

二、河南省钧瓷文化外宣翻译的语用顺应性

钧瓷,作为河南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是非物的、有人的、唯人的、活态的、历时与共时并存的、人与物共生的、在场与现身现场的遗产[2].换句话说,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是把人或其他不以物理材料为主的内容作为对象.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神垕,位于我国五大名瓷之首.钧瓷文化的形成与其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息息相关,其制作过程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紧密联系,一代代地凝结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为中原人民带来了精神食粮.但由于钧瓷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多元文化侵入以及多重意识形态的威胁,其发展情景令人堪忧.因此,研究钧瓷外宣翻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以及对外传播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外宣翻译的首要目标是让异国受众准确理解和获取外宣信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传播.正如陈小慰在《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所言,我省外宣工作目前仍缺乏寻求西方受众的“认同”意识,即“没有考虑异国受众的思维共性、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言语表现方式等因素,造成受众对其缺乏认同、从而导致宣传失败.”[3]作为科技翻译的范畴,钧瓷翻译语言需准确、凝练.与此同时,钧瓷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如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积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钧瓷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文化翻译有着紧密的联系[4].事实上,钧瓷富含文化讯息,其外宣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

三、顺应论下钧瓷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陈芳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需注意,意识保持语言多样性,以及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5].为补偿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译者需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目的,顺应目标受众的思维和心理要求、有意识的选择翻译策略,做出动态的顺应性补偿.

(一)归化意译的外宣翻译策略

中西方文化碰撞伊始,被形容为“蜜月期”即异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处于膜拜欣赏期.Chesteran A.认为为顺应译入语读者心理需求,译者应采取归化的方法,使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上让原语文化得以保留、阐述,又能最终加以外宣传播[6].译者应参照真实、明晰、信任和可理解性等翻译标准,以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为主,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度使用异化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文化专有项和专属词汇应采用归化意译.此策略尤其适用于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既能准确表达原词的信息,又能让外宣受众获得一致的认同感.具体而言,参考语境和文化因素,通过理解原词的内涵并将其意义归化释义出来.在钧瓷文化翻译中,对其专有词汇、宣传网页、制作流程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外宣翻译.

首先,“钧瓷”一般译为,如Jun Ceramics, Jun porcelain, Jun china.翻译可多样化,但若无统一的标准会给外宣工作带来不便,不利于异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笔者更倾向于Jun porcelain,因钧瓷不是普通的瓷器,而是观赏性极高的艺术品.Ceramics和china描述较为笼统的概念,不足以呈现其自身的价值和艺术价值.

原文1: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译文1:Being a millionaire is worse than being poor with a piece of Jun Porcelain at home.

译文2:No jun porcelain, no real wealth to be boasted of.

笔者认为译文2更能让异国受众理解并接受,因其符合英语对仗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既能鲜明地表达钧瓷的宝贵价值,又能让读者清晰的了解钧瓷的价值所在,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诉求.

其次,钧瓷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一般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拣选八大工序[7].其中,手拉坯技术是钧瓷工艺所特有的,在外宣工作中如何将这些专有词汇的译文生动准确的传递给目的语受众至关重要.比如素烧指的是对未施釉的生坯进行加热处理,使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加工过程.生坯施釉后再进行烧制则称为釉烧.对于素烧和釉烧的翻译也要顺应译入语受众的思维接受,素烧的译文为“biscuit firing”而釉烧被翻译成“glazed biscuit firing”.其中素烧阶段就分为煤烧、气烧、柴烧等不同方式,英译对应为coal firing, gas firing, wood firing[8].

笔者在百度文库和其他搜索引擎里搜到寥寥无几的一篇关于钧瓷的英文介绍,对照汉语原文介绍,笔者摘取了两个例句进行解读.

原文2:关于钧瓷的美学价值,一直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

译文1:As for the aesthetic value about Jun Porcelain, there exists such a saying “Gold has a price Jun is priceless”

译文2:As for the aesthetic value of Jun Porcelain, there is a saying “A piece of Jun ware can’t be priced while gold can be priced”.

笔者认为,译文1只是对源语句子的对等直译且对仗不工整,不能传神的表现出钧瓷及其价值所在.译文2使用Jun ware,呈现给读者真实的物品并通过对比分析和意义释放,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感受到钧瓷的价值所在.

(二)变译编译的外宣翻译策略

依据语言顺应论,外宣翻译须顺应目的语受众的交际环境.译文需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优雅精致、符合受众的思维习惯.只有保持源文和译文信息对等和顺应,才能提高外宣工作的成功几率.

黄忠廉在其专著《变译理论》中提出了“变译”这一翻译概念.作为一种从宏观层面进行翻译实践的方式,变译通过浓缩、阐释、补充、取舍等方式灵活变通以提取原作主要内容或主题内容并对其进行翻译,主要是为了让特定目标读者获取特定信息.编译则是在特定情境下为了满足特定目标受众而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或手段来实现翻译的目的,如改写(rewriting)、增补(amplification)、删减(omission)、措辞(diction)和类比(analogy)[9].

原文3:人们常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窑变.

译文1:People usually use such lines as “same color into the kiln, a kiln million colors” to describe Jun porcelain.

译文2:Into the kiln with the same color and out in different colors.

译文1是对句子的直接生硬翻译,未经过改写或变译,读起来生硬理解起来晦涩难懂,未能顺应译语读者社会世界的顺应.译文2通过改变语言形式来改善中英语言使用者的视野重合度,符合顺应了译入语读者的交际表达规范和习惯,为译语读者阐释钧瓷特点的这一文化内涵,达到外宣交流目的.

(三)直译加注的外宣翻译策略

顺应论理论强调语言使用及其选择的过程是语境与语言结构彼此顺应的动态过程.

Halliday指出语境由景、交际者和方式组成.在外宣翻译中,必须顺应交际者的社会心理,即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因素,这样才能顺应译入语受众心理世界,实现外宣目的.在钧瓷的外宣翻译中,为顺应交际者心理需求,在翻译钧瓷作品时可采用直译加注的策略.

西施壶,译文为Xi Shi Pot-- a pot which is as beautiful as a beauty named Xi Shi in ancient China.

由此看出,顺应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是基于正确认识和保留源语文化的基础上,并译出源语的文化形象和特征.通过补充注释和背景知识,让目的语受众接受译文,了解源语文本所涵盖的文化深意,从而顺应其认知需求和心理需要,顺利实现外宣交流目的.

四、结论

钧瓷是中原优质的文化代表,为将中原文明传播到异国,并让异国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上述翻译策略是语言顺应论下的异化方式,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和语用顺应论关注的是一个动态的语言选择的过程,而翻译本身亦是如此的一个连续过程.顺应文化语境、交际者心理和社会世界在翻译策略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归化意译、变译编译、直译加注的方式,顺应翻译中不同的文化语境,传递有效的语言信息,弥补了译入语受众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之钧瓷文化的文化缺省,增强了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避免了外宣过程中的文化传递障碍,促进了我省非物质文化外宣工作的发展,为提升中原文化在国际上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霞.从顺应论看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英翻译[J].怀化学院学报,2012(10).

〔2〕向云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三[J].民族大学学报,2010,(4):65.

〔3〕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0-65.

〔4〕刘向辉.接受美学视角下钧瓷术语翻译的跨文化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2,(6):23-25.

〔5〕陈方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3-69.

〔6〕Chester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7:175-186.

〔7〕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8〕刘向辉.接受美学视角下钧瓷术语翻译的跨文化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2,(6).

〔9〕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外宣翻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外宣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文献翻译

2、毕业论文翻译

3、外文文献与翻译

4、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5、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6、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