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楚文化的历史遗响寿州锣鼓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楚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楚文化的历史遗响寿州锣鼓

摘 要:发端于安徽寿县的寿州锣鼓在淮河流域鼓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寿州历史发展的象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脉络以及研究价值.作为地方传统音乐,有关寿州锣鼓的文献资料凤毛麟角,且大多停留于艺术基本特点和传承现状.为进一步挖掘寿州锣鼓的历史渊源,本文从寿州锣鼓的研究现状、寿州锣鼓与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寿州锣鼓的重要艺术标志——“虎座鸟架锣”三部分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寿州锣鼓;历史源流;楚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087-03

寿州锣鼓,起源于寿州(今安徽省寿县),是厚重楚文化历经历史沧桑遗留下的珍贵遗响,其历史底蕴深厚、音乐文化丰富,名列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寿州锣鼓凭借自身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正悄悄揭开面纱,以优美动人的形象展现在安徽乃至全国人民的面前.寿州锣鼓作为一个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久副盛名的民间艺术,在沿淮流域的打击乐中更是富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被人民群众所热爱.每逢传统佳节,寿州锣鼓频频登台露相,为观众奉上一场视听盛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日俱增,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寿州锣鼓的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寿州锣鼓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主要有齐克斌、汤兆麟的《锣鼓乐述略》、马晓源的《浅谈寿州锣鼓》、孙四化的《寿州锣鼓的特征与现状调查》、《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寿州锣鼓研究》、裴贻思、朱凌的《皖西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寿州锣鼓的保护与研究》等七、八篇文章.

朱庆磊在《“活化”保护,让非遗薪火相传》中认为,淮南市保护“非遗”,并非把它们送进博物馆,而是将其“活化”,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契合之处,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实践中,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有关寿州锣鼓的保护工作,寿县组建锣鼓队,聘请一批专业人士传授技艺,对寿州锣鼓组织编排.同时,寿县积极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承寿州锣鼓,从儿童抓起.齐克斌、汤兆麟的《锣鼓乐述略》把安徽地区的锣鼓乐分为“灯会锣鼓、生产劳动锣鼓、喜庆锣鼓、祭祀锣鼓四种形式”.并详细介绍了各个锣鼓的流行地域、锣鼓队编制、击鼓常用的技法、常用的锣鼓点子及其特点.在喜庆锣鼓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寿州锣鼓中使用的花鼓、钢锣、趟锣、沙锣的制作规格,并配有锣鼓队的定位图示.马晓源在《浅谈寿州锣鼓》中,从历史渊源、基本内容、特点以及价值四个方面对寿州锣鼓进行详细的介绍.由于演奏寿州锣鼓不受诸多条件的限制,适合参加多种喜庆类活动,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寿州锣鼓有助于丰富和协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构建文明谐和社会将发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在寿州锣鼓的历史渊源中提到寿州锣鼓源于楚国的祭祀乐舞和宫廷乐舞,并指出“所用的乐器以鼓为主,杂以箫、钟、竽、瑟等;而宫廷乐舞演奏的乐器除钟、竽、箫、瑟、磬外也离不开鼓”[1].裴贻思、朱凌的《皖西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寿州锣鼓的保护与研究》重点分析了寿州锣鼓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传承保护,认为其具有独特性、即兴性、灵活性,保护寿州锣鼓应该将锣鼓和舞蹈相结合、要面向基层群众,同时利用学校进行传播.孙四化的《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寿州锣鼓研究》以人类学为角度简述了锣鼓音乐目前主要在音乐形态、仪式、民族志调查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之后详细叙述寿州锣鼓的历史发展脉络、音乐织体与旋法特代表性织体的分布等,最后他指出,寿州锣鼓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艺术形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寿州锣鼓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寿州锣鼓这个优秀的地方传统音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所能查到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纵观现有的关于寿州锣鼓的研究成果,社会学者及各音乐爱好者大多从其音乐织体、音乐特点、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历史根源,以及寿州锣鼓究竟哪些方面受楚文化的影响,则少有人问及.对于这个楚文化的历史遗响在哪些方面体现楚文化的,却少有问及.

二、寿州锣鼓与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古时的寿县又被称做寿春、寿州、寿阳,是战时楚国的都城.楚人酷爱音乐更加善于舞蹈,且具有较高水平,从宫廷到市民十分普及.无论是在宫廷还是乡野市井、从达官文人到市野乡民,每逢宴请贵宾、欢度佳节、祭祀神灵,皆有乐舞为之.“楚国的乐舞可分为祭祀乐舞与宫廷乐舞两种.祭祀乐舞以娱神为重要目的,具有十分浓厚的巫术意味,所用乐器以鼓为主,杂以箫、竽、瑟、钟等;而宫廷乐舞使用的乐器除钟、箫、瑟、竽、磬之外也离不开鼓”[2].公元前622年起,寿县先隶属于楚,后归属吴,再被蔡划入.公元前447年,楚惠王覆灭蔡,寿县最后隶属于楚国所管辖.《史记·楚世家》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在寿春历经四王,共计十八年,至公元前223年被秦所亡.寿春—楚国都城,楚文化后期最重要的汇聚地,楚文化拥有的厚重的历史积淀,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鼓乐,且伴随着楚国千秋子孙的生活,历久不衰.

楚辞在战国时代的楚地广为流行.在《东皇太一》、《东君》等诗歌中,都写到了使用鼓、琴、钟等乐器进行演奏,歌舞中也使用了这些乐器.战国时期至汉代,《楚辞》中乐舞中的重要伴奏乐器,如钟、瑟、鼓在古时的楚地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独具音乐历史文化内涵.楚辞中的重要篇章《九歌》和《招魂》中都有讲述到钟与鼓,且鼓经常出现,其次为钟,且战国时代的楚地祭祀或演奏宫廷音乐时皆适用钟鼓之乐组成的乐舞形式.另外,《九歌·礼魂》中使用了很多种乐器进行的齐奏,即,鼓的合奏,做祭祀礼仪而使用:“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鼓.”这也体现了楚文化中鼓乐的使用.数篇与乐舞密切联系的《楚辞》文献,多少都谈及到了钟、鼓这类打击乐器.另外,从襄樊出土的音乐文物、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等相关乐器,在音乐文物角度上也证明了钟鼓之乐在战国楚地的兴盛景象.

三、寿州锣鼓的乐队标志——“虎座鸟架锣”

寿州锣鼓与淮河两岸其他锣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使用了“虎座鸟架锣”为其乐队的标志,孙四化在《寿州锣鼓的特征与现状调查》一文中说,“寿州锣鼓与其他锣鼓乐队的不同之处,在于以锦鸡作为乐队的标志”,“从这个锦鸡的造型以及结合当地的民俗推测,这与楚地古老的巫术有一定的关系”[3]孙四化根孙四化根据“锦鸡”的造型并结合当地民俗推断这与楚地的巫术有部分关系.

笔者对此持有疑问,就此实地采访了寿县文化馆(博物馆)馆长、寿州锣鼓传人王西林以及寿州锣鼓老艺人等,他们也不赞同将此锣看作是“祭祀和巫术”,并且指出,寿州锣鼓乐队的标志是一只“凤”,而不是“锦鸡”,这和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这个区别于淮河两岸其他锣鼓班子的标志性道具叫做“虎座鸟架锣”.它的原型是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虎座鸟架鼓”.

“虎座凤架鼓”的造型是以两只卧坐的老虎为底座,它们四肢蜷曲,虎尾内卷、昂首俯卧、背向而踞,立于虎背之上的是两只昂首朝天、引吭高歌、背向而立的凤凰,凤冠之上悬挂的是一面大鼓,以红色的丝绸或绳带绑住.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造型中,凤昂首向天,傲视天穹,虎却萎缩趴在地上,情愿被凤踩在脚下.这与我们现代以“龙为上”的观点似乎是相悖的,这是为什么呢?

楚国,古时又被称做荆、荆楚,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南方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最强盛的一个诸侯国.它可以追溯到古荆州之地——楚部落.“楚人尊凤,在楚人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先秦时期,以凤喻人的唯有楚人”[4].《史记》记载楚庄王曾把自己比作一只“三年飞天,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神鸟——凤.楚人对凤的挚爱、尊敬和崇拜,达到了刻骨的程度.据史料记载,楚人是祝融的后代,祝融是他们始祖之神,相传祝融原来是凤幻化的.因此,在楚人的历史观点里,祝融就是凤,凤就是祝融,他们在楚人的心灵深处具有崇高的位置.换句话说,楚人、楚文化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凤”,今人在谈及“楚国”、“楚文化”、“楚乐”等有关“楚”的字眼时,就会想到它的标志——“凤”,如今的楚地人口中有时也会提到“凤鸣楚天”这个词.张正明先生在其著作《楚文化史》中也提到,楚人有“尊凤、贬龙、贱虎”[5]的习俗.

寿州锣鼓队中的打锣人因为长时间拿着锣,体力上会吃不消,所以敲锣的人用一根竹木插在腰后,前面系锣,称为锣繃,为了美观起见,锣繃用塑料花或者红绸装饰.本世纪初,寿州锣鼓参加央视心连心慰问团赴霍山慰问演出时,为彰显楚文化特色及锣繃的新意,就以“虎座鸟架鼓”为原型创作了现在这个锣繃.所以,笔者以为,“虎座鸟架锣”前面的标志是凤,是与楚文化有着深厚的关联的.

楚风浩荡,淮水汤汤,作为楚文化的历史遗珍——寿州锣鼓在沿淮地区的鼓乐音乐文化中一直以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寿州锣鼓都承担着丰富寿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为寿县人民提供重要的精神食粮,每逢喜庆节日或者有重大工程开工仪式,必定不会缺少寿州锣鼓的身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生活的步伐不断加快,科技水平进步与日俱增,有一部分民间艺术逐渐被历史的大潮吞没,被现代人所遗忘,寿州锣鼓也受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寿州锣鼓不但是人民大众的智慧凝结,更是寿县历史文化发展的标志,属于一个时代滚烫的印章,被一代代寿县人深深地铭刻于心,世代传唱,流传至今.虽然时代的大潮在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愈加优越,但是在享受着高水平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遗弃自身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寿州锣鼓.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音乐内涵,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争取,寿州锣鼓成功入选为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社会各界音乐爱好者、专家、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最近几年,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受到政府、媒体、文化工作者等各界人士的一致重视.针对保护寿州锣鼓的相关工作,当地政府及门通过组建锣鼓队、聘请一批专业人士进行授课指导等多种途径,使得寿州锣鼓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契合之处,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我们相信,寿州锣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一定将会重新活跃在世人面前.

——————————

参考文献:

〔1〕〔2〕马晓源.浅谈寿州锣鼓[J].大众文艺,2014,(08).

〔3〕孙四化.寿州锣鼓的特征与现状调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

〔4〕〔5〕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楚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楚文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