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原则和方法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公益创业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摘 要]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是培养公益创业人才、传播公益文化、增强社会创新动力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我国的公益创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公益创业的实际需求,究其根本是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在国内高校课程管理体系中的明显缺位.因此,梳理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基本特点、相关原则和具体方法,能有效促进公益创业课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公益创业人才培养,建设和发展公益创业文化,从而奠定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公益创业;课程管理;特点;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8)06?0005?04

公益创业致力于通过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的力量,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业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公益创业教育是推进公益创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公益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东风"和优质的"给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路基"和"跑道",是教育目标、思想、理念、规划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桥梁,"高等学校的课程,一方面是知识传播的媒体;另一方面则更是知识生产、创新的´胚芽´,涉及人的教育和发展的各个方面"[1](232).公益创业课程管理是指管理主体对公益创业课程生成、实施、评价等过程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公益创业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公益创业课程管理也具有鲜明的特点、特定的原则和独特的方法.

一、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

(一)社会性

公益创业课程管理的社会性主要是指相关管理主体在课程管理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关注和服务社会发展的特性.公益创业的首要前提就是通过创新的方式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以体现社会责任担当.发现并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是公益创业的起点,同时也是归宿.公益创业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器,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高校是实施公益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则是公益创业教育和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石.鉴于社会性是公益创业和公益创业者应有的根本属性,公益创业课程管理者及其管理实践也应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社会问题导向,形成并不断强化"服务于社会问题解决"的教育管理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公益创业课程目标设定、课程生成、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过程中,以培养合格的公益创业者."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现象,第一表现在社会习俗方面,第二表现在学术思想方面."[2](9)高校公益创业课程从根本上反映和决定了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状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状况,其管理者必须把具体管理实践放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统筹推进,这也是其社会性的具体体现.

(二)时代性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84-87)公益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其课程管理必然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现状的影响,吸纳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成果,从而整体上体现出时代特征.我国当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存在诸多的社会问题,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需要大量的公益创业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4](143).因此,高校发展公益创业教育通过课程管理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需要准确把握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的时代特点,积极融入时代潮流,用先进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指导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并且还要坚持明天教育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理论、发展的方法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管理模式,科学实施课程管理,引领和服务当前和未来公益创业的发展.

(三)整体性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组织管理的体系化.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公益创业课程目标是统一的,是指导和引领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根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要素都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组织构建,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课程目标应该包括多个维度,而且相互之间密切关联.针对每一个维度,管理者需要设置相互关联的具体课程,不断完善与具体课程相适应的组织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同时,也需要逐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和相关保障条件,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管理系统.从学校实施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主体来看,负责教学或课程管理的各级领导、各级教学指导(或课程管理)委员会、任课教师、学生等都是学校课程的管理者,不管是从课程管理行政职权的划分、行使的角度,还是从课程管理关系的伦理性角度,上述多元管理主体都应该是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元.

(四)实践性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实践性体现在一般课程管理理论在本课程管理中的运用,以及管理者在课程管理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课程性质和特点的管理模式.课程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首先,此类课程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使课程实施者有较大权限根据课程特点实施具体的教学管理.其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需要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系统和资源库,使课程实施者能有较好的条件进行课程开发.再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安排实践环节,充分保障学生课程实践的参与度.复次,在条件保障方面,需要有一定量的可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平台和机会.最后,在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上,需要着重实践环节的考核和学分认定.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原则

(一)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同并坚持的教育理念,在此重申这一根本原则,是基于目前一般课程管理和创业教育推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当前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备的情况下,高校创业课程管理者往往按照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缺乏对学生发展规律和需求现状的评估.其次,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应然主体和实然主体,但有些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者好大喜功,以如何获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获取更多的投入为目的,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最后,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老板和参赛者,忽视了对广大青年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和评价环节,沿袭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创业课程管理者应牢牢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回归教育的本质.

(二)坚持借鉴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课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方面继承了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也不断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当前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在充分把握和坚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理论和实践模式,支持本土化课程管理的发展.目前,国内相对缺乏公益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进行的研究和探索基本上是以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国内外社会发展诸多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发展符合我国实际、具有本土特点的教育和管理模式.

(三)多元主体并存的原则

学校被赋予了课程管理的主要职权,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管理现状和课程本质,把课程管理权限逐级分层分配,并逐步把课程管理的主权下放.一线教学组织管理单位和教师是课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主体.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及对课程的熟知程度、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课程方面的专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员,他们为学校课程的管理提供专业指导.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生对课程管理的反馈越来越受重视.在很多教学管理评价环节,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意见逐渐被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参考.

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管理的方法

(一)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领导

课程领导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学校课程的愿景,厘清课程的意义与范围,认清自己的角色.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领导成员针对课程目标与计划、课程计划与发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周详的规划,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案,且在教师的课程进修、研讨、咨询、评价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引导,以发展教师专业职能,塑造合作的学校文化,协调整合各种有利的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果和品质[5](26).高校课程领导需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成长规律等方面,准确把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和价值;组建由学校行政领导、课程管理专家、公益创业领域专家、教师等组成的课程管理委员会,开展课程论证以及各个管理环节和内容的指导、审查,并基于实际情况整合资源;要使各级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学生等都能充分享有一定的课程规划审议权、决策权、课程实施权、选择参与权等,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承担课程管理责任.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编制管理

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是新兴的课程,除一般通用的课程编制理论和技术之外,并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本土化的方法和模式,因此,课程编制者应遵从科学原理,探索使用调查、测量、统计等科学方法.①课程目标体现在学生受益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两个方面,因此,对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充分研究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②基于系统方法和理念构建课程体系,统筹课程资源.在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编制过程中,需要围绕课程目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设置适当比例的专业课与通识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构建比较完善的课程资源平台;提供必要的课程实施、师资培养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保障条件.③在大学课程整体计划的统筹下,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计划需要契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的特征,合理安排课时、课程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程进度,提出课程实施要求.

(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管理

课程实施具体来说,"就是按选定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利用选定的教材教具,将选定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实现预期教育结果.课程实施把计划变为行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从而把课程领域变为教学领域"[6](89-90).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一方面遵循一般课程实施的原则和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结合该课程特点,探索和适应当前课程管理改革和未来课程发展趋势.一是开拓包含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和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科研赛事训练等在内的多样化的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或途径.二是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需要充分把握灵活性和有效性."教师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和"伙伴模式"都是有效联结教与学两种教育活动的理想模式."讨论、辩论、合作、协作、妥协以及实际解决出现在个体之间、团体之间、学生与管理决策负责人之间分歧的活动,都是构成伙伴模式的基石"[7](52),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管理

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为对象,判断课程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程度的活动[8](122).课程评价既包含对课程管理科学性的总体评估和诊断,也包含对具体课程价值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既包含课程实施之前的初始评价,也包含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以及课程实施活动结束后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总结性评价.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应由课程领导主导,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和阶段,构建多元主体和多维指标的课程评价体系.①公益创业教育课程领导者适时组织校内课程委员会、校外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对课程总体方案中的课程目标、培养方式和要求、课程内容和结构、师资要求、教材、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和修订.②诊断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收集反馈意见,缩小课程活动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修补存在的漏洞.③具体课程实施效果的界定与评估."评课"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计划及实施情况的评价."评教"主要是对职业道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水平、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是学生,但对新兴的公益创业课程来讲过分依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并不合适,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和社会企业家等的意见应占主体部分."评学"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受益程度的评价,用来检测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因此,评价方式要改变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更多运用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多种开放式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因为"如果考试技巧和课程内容的理解变得同等重要,那么,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将逐渐被忽视,甚至被替代"[7](31).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M].北京: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黄旭钧.课程领导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6]李定仁,徐继承.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0.

[7]戴维o米德伍德,尼尔o伯顿.课程管理[M].吕良环,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8]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胡兴华]

公益创业论文范文结:

关于公益创业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公益创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大学生创业论文3000字

2、大学生创业论文

3、大学生创业论文1000字

4、大学生如何创业论文

5、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论文

6、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