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攻防内涵解读提升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效果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此文是一篇太极拳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攻防内涵解读提升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效果

摘 要:文章通过设计准教学实验,运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比常规“讲解- 示范- 练习- 纠正”教学法和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练习频率低于对照班,但练习强度高于对照班;听口令集体学、练是两班的主要学习方式,但实验班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多于对照班;两班学生应试水平高,但遗忘速度快,其中实验班遗忘率低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更为全面,其兴趣得到激发,而对照班学生兴趣被抑制,继续选修的学生前者多于后者.

结论:融入攻防、文化内涵解读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练太极拳的兴趣,加深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优于常规教学法.

关键词:24 式太极拳 攻防内涵解读 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045—04

1 高校24 式太极拳教学现状

1.1 高校太极拳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太极拳是当前以西方体育为主流的现代学校体育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把躯体运动与心理运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太极拳中不仅得到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升,同时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之道和面对压力所需的“舍己从人”、“以退为进”的方法论,而这正是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面对多元文化或霸权文化的侵蚀,以太极拳课程为载体,可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有利于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1.2 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现状是普及广,质量低调查显示,在我国正规大专院校在24 势太极拳教学中不讲解攻防含义的达到87%,使得学生在学会24势太极拳拳架时间不长后便失去兴趣,出现“学了就丢”的现象,感觉太极拳就是空架子、没有实战意义,健身效果不显著,使学生对太极拳本质认识产生了偏差.体育教师只有在24 势简化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对各式动作攻防技击涵义的专业解读与教学,方可令学生信服,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激励他们持续的体认、坚持太极拳运动.

2 改善高校24 式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实验过程

2.1 实验设计

2.1.1 实验目的与讨论常规

“讲解- 示范- 练习- 纠正”教学法和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法,对24 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准教学实验研究,以证明,加入攻防、文化内涵解读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的太极拳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练太极拳的兴趣,加深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

2.1.2 实验内容、时间、地点

本实验是对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法的研究,采用普通高校24 式太极拳为教学内容,实验时间是2016 年9月一2017 年3 月,地点南通大学武术房.

2.1.3 实验步骤

(1)选择2 个42 人的男生理科专业武术选项班;(2)实验班采用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法,对照班采用常规“讲解- 示范- 练习- 纠正”教学法;(3)期末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技术考评;(4)寒假后,对两个班学生掌握24 式简化太极拳的情况进行复测.

2.2 实验控制

(1) 实验班、对照班的人数、性别、专业背景、对太极拳的兴趣等情况基本相同;(2) 教学大纲、教学时数、场地器材保持一致;(3) 实验班、对照班由同一名有经验的武术教师担任; (4) 两班学生的技评考核和复测由三位武术教师负责测试.

2.3 研究工具

主要从学生学习维度进行设计、制作课堂观察表,观察、记录规定时间内学生练习的频次与强度,互动互助、团队学习等信息;运用问卷,调查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太极拳认知、态度等方面的信息;期末考评收集两个班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等级;运用访谈法,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探讨成因.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课堂练习频率与强度

实验班学生练习频率低于对照班,但练习强度高于对照班.以观察第九次课左右揽雀尾、单鞭教学为例,实验班(见图1)每堂课中教师教学、讲解、示范、组织时间27 分钟,学生练习时间53 分钟,其中太极拳练习时间43 分钟;对照班(见图2)每堂课中教师教学、讲解、示范、组织时间23 分钟,学生练习时间57 分钟,其中太极拳练习时间47 分钟;记录表中记录实验班学生出汗程度上衣潮湿面积多于对照班学生,课后,实验班学生中觉得“累”和“非常累”占多,对照班以“累”“一般”为主.

体育课堂观察表设计指标:

(1)量化记录表说明.每堂课80 分钟,每2 分钟为一个记录单位,记录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情况;5 级程度观察点,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结合教案记录观察点.

(2)编码释义.T:教师主讲;S:学生学练;:学习方式;J:集体学习;H:合作学练

(3)记录器材,摄像机、秒表、笔、夹板等

课后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80% 以上学生的流汗情况:(1)非常多;(2)比较多;(3)一般;(4)很少汗;(5)无汗.

判断依据:面部出汗、上衣汗湿面积.

90% 以上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1)非常熟练;(2)熟练;(3)一般;(4)不太熟练;(5)不熟练.

判断依据:依据课末学生集中练习情况.

10 人随机疲劳感问询情况记录(1)非常累;(2)累;(3)有点累;(4)还好;(5)不累.

频次(正)

课堂学习氛围: 活跃 平静

主要教学内容: ;执教者:

记录人:

3.2 学生课堂学、练方式

听口令集体学、练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主要学习方式,但实验班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多于对照班.太极拳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集体听口令跟随模仿练习,这也是在课堂观察过程发现的客观现象,但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运用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具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此次观察课,对照班(见图2)集体听口令学习方式出现频次23/27,合作学习方式为4/27;实验班(见图1)集体听口令模仿学习方式是18/27,合作学习方式为9/27.相形之下,对照班学生主要运用集体听口令学习的方式,同学间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虽然实验班集体学习方式也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方式占比达1/3,学生间互动、互助、合作的情境显著增多.

这主要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在增加攻防内涵解读与拆招密切相关,这样的变化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是太极拳教学节奏更加紧凑,形式更加丰富,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避免了常见的单调的模仿再模仿,听口令词的学练方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传统阴阳、太极文化和攻防技击等方面,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太极拳,激发了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

3.3 学生学习结果

太极拳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两班学生应试水平高,但遗忘速度快,其中实验班遗忘率低于对照班.从课堂观察表记录情况可见,学生经过80 分钟的学与练,实验班和对照班90% 以上的学生都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每堂课所教动作;期末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合格率皆为100%,差异主要体现在优秀率(实验班23%,对照班12%)和基本合格率(实验班5%,对照班13%);寒假后的复测结果显示,不能独立完成24 式太极拳的学生比率为实验班47%,对照班72%,现场询问卷调查显示,课后、寒假经常(3-4/ 周)进行练习的学生比例,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

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兴趣等情况:实验班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更为全面,其兴趣得到激发,继续选修太极拳课的学生多于对照班,对照班学生兴趣被抑制.调查显示,学习太极拳前后,实验班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得到更多激发,“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提升幅度达7.2%;相形之下,对照班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降低很多,感兴趣的比例从学习前的76.2% 降至52.4%,这一结果也解释了为什么课后、寒假期间实验班学生经常练习的频次高于对照班的原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班学生对太极拳兴趣更加浓厚,必然驱动他们经常练习.

面对“是否会继续选修太极拳课”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调查结果产生较大差异(见表3),实验班36 人选择“会”,对照班25 人选择“会”,其中有3人是因“易获学分”而继续选修太极拳课,这表明对照班培养太极拳爱好者的效果弱于实验班.在“继续选择太极拳课的主要目的”问题中,实验班学生有9人选择防身格斗,7 人选择传承传统问题,20 人选择强身健体.对照班没人选择格斗防身,仅有17 人选择了强身健体,比开学初的选择人数少13 人(见表4).实验班与对照班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不同体会产生的.两班相比,实验班学生出汗更多,学的内容更多,学生间的互动对抗更多,对太极拳的认识也就更加全面,逐渐建立了太极拳的多元价值观,从而导致实验班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的结果.

4 结论

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法能诠释健身太极、功夫太极、文化太极,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太极拳的全面认知.实验班的教学经验充分表明,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法能够向学生展示太极拳的攻防技击、健体强身、传统文化魅力,这与高校太极拳健身太极、功夫太极和文化太极的三个层次教学目标相对应,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太极拳的全面认识,并建立对太极拳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激发练习太极拳的兴趣,使其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伴随一生.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阐述现实中的太极拳,是源自先辈的生活、生产、军事活动的文化现象,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集健身太极,功夫太极,文化太极一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服务于全人类.

精心教学设计,降低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法产生的消极影响.攻防内涵解读教学模式给太极拳课堂教学带来新的面貌,但也有一些弊端.如:教学效率降低,如前所言,实验班教师讲解的时间多于对照班,减少了实验班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又如攻防演练带来乐趣、的同时,也附带产生了教学秩序、安全等隐性问题,这需要教改教师认真设计教案,有序实施教案,小心防控,加强安全教育,避免意外发生.

运用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完善24 式简化教材,解决现有教材对攻防涵义解读不足的现状.太极拳具有攻防技击性,太极拳教材中除阐述动作技术过程,还应注重每一势攻防涵义及简单运用的解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太极拳又称为“哲拳”“文化拳”,太极拳拳理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传递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观,太极拳课程不能仅定位于一般的体育课程,其课程文化承载着中国的特殊优秀传统文化,应从文化传承的视角认识、理解、诠释太极拳课程,以便体育教师、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太极拳.运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动作攻防、对练、互动、文化解读,丰富教学法.从单纯的招式示范到增加攻防示范;从单练为主到增加对练体验;从技术讲解到增加文化解读,这种重视对太极拳攻防示范、对练和文化解读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太极拳技击追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沾沾连随等基本要求,同时也向学生阐释中国传统哲学“四正”乾、坤、震、巽对应技法棚、捋、挤、按;“四隅”坎、离、艮、兑对应采、列、肘、靠;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步法进、退、顾、盼、定,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与表现,体现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仇银霞, 王洪磊, 等. 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攻防含义运用的研究[J]. 体育科技,2013(3):129-130.

[2] 梁琪, 王怡元. 攻防含义在简化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15(5):44-46.

[3] 邱丕相. 武术[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沈毅, 崔允漷主编. 课堂观察[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太极拳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太极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太极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太极拳论文哲学 大学太极拳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