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艺术类论文范文资料 和公共艺术鉴赏课程融入艺术史教学的必要性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关于免费公共艺术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公共艺术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公共艺术鉴赏课程融入艺术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易晓明、杜丽姣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时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应该成为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改善的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在制度层面确立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是将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二是设置一到两门所有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艺术课程,比如艺术史,将艺术的发展放在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等相关知识的脉络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之间的关系(《美育学刊》2012年第6期,第103页).显然,对于高校艺术教育而言,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系统的课堂教学始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部分.

呼宇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一文中,研究了我国当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统计并比较了美国和中国部分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情况,发现我国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存在主要问题:“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过于强调知识领域的目标,而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的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立体化的目标设计,存在着目标的单一性、片面性.”“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涉及面不够宽,过于关注艺术学科知识内容,缺乏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以及国际普遍关注的课题内容的关照和重视,造成艺术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独特性.”也就是说,课程设置目标单一,偏重于知识获得,缺乏能力训练;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不合理,或者也可以说公共艺术课程存在课程类型单一化和单门艺术课程内容单一化等问题(王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批评》,浙江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11页).

呼宇统计的样本包括了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比较好的重点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而其他一些地方性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单一性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如刘艳霞统计的湖南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课程情况(《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第三章,表3-1《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情况统计表》,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发现课程设置以各类艺术鉴赏课为主.此外,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作为限选课的8门课程,除了“艺术导论”属于艺术理论课以外,其余7门都是鉴赏课程(8门限选课分别为:美术鉴赏、书法鉴赏、舞蹈鉴赏、音乐鉴赏、戏剧鉴赏、影视鉴赏、戏曲鉴赏、艺术导论),这也暴露出当前公共艺术教育中课程设置的重大弊端.正如邢莉在《美国大学普通艺术教育及课程设置》所指出,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至今仍未建构起一个与我们的教育宗旨相适应的、与具体艺术教育目标相吻合的、相对稳定和开放的艺术课程体系,艺术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十分明显(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5年第19卷第14期,注释3,第74页).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举办艺术讲座、指导艺术创作、举办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实现艺术教育目标,但课程教学依然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系统的课堂教学,更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解决公共艺术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化的问题,尤其在教育部门和政策层面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在普通高校常规开设的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引入艺术史研究和教学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收效迅速的措施.

二、艺术鉴赏教学与艺术史教学的区别

艺术鉴赏课程教学通常是以审美体验为指向,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其中主要包含关于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产生背景的知识内容.如目前通行的各种美术鉴赏课程教材,其大同小异的编撰体例和内容,充分说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艺术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主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同时也提供他们接触并记忆相关艺术知识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延续,未能显示出大学艺术课堂与中小学的明显区别.即便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从本质上看,艺术鉴赏课堂仍旧没能突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模式,更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差异.

然而,艺术教育之于大学生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和审美层面.1994年美国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已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利于个体,“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这种过程不仅需要灵活的大脑,而且要求思维的训练有素.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艺术教育还有益于社会,“因为学生学习艺术能够获得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理解人类的古今经验.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往往是很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各种人类的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例如:人们常说的教学‘艺术’,政治‘艺术’等)……用各种方式交流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有力地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在充满令人困惑的信息的世界里,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年轻人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载《中国美术教育》1998年第5期,第31页)这份艺术教育目标比较深刻地揭示了艺术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现实意义,也清楚地显示了艺术教育在个人修养、思维训练、感知和理解、沟通和表达、探索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仅依赖艺术知识的传授、审美感受或艺术实践,显然力有未逮,而艺术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恰好能够弥补艺术鉴赏和实践教学在上述这几个方面的缺憾.

艺术史研究本身就是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宗教、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从不同社会和文化观点出发对艺术史的研究,不断地丰富着艺术史研究方法(观念);而艺术史理论的变迁,则昭示着人们理解艺术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化.艺术史研究是一种探索,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训练.有学者将艺术史探索界定为:确定事实、解释意思和诠释变化的原因.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视觉原始资料,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确定和描述艺术作品的基本事实,诸如作者、创作年代、背景等信息,进而去理解艺术作品.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解释艺术作品,阐释艺术作品对作者、观众以及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意味着什么,最终能够诠释艺术作品风格的区别及成因(〔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这个探索过程固然需要丰厚的艺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别等高级的思维技巧.这种探索对于人类而言,不仅能揭示过去的人类怎样看待世界,也有助于个体处理当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探索的能力,一旦培养起来,自然也可以运用于其他领域的独立调查和研究.

艺术史教学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过鉴赏课或艺术实践.就上述艺术教育的目标而言,显然,艺术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更适用于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

邢莉总结美国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三种传统和模式中,艺术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美国大学普通艺术教育及课程设置》第70页).美国大学向本科生开放的艺术史类课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还有相当的深度,如哈佛大学为本科生提供的艺术史课程是一个三层次的结构体系,是由入门课程(初级课程)、特定情境导论类课程和高级课程构成的一个课程系列.第一层次包括三类艺术史初级课程,每一类课程将起到把学生领进艺术史专业的作用.第二层次的艺术史课程构成艺术史主要支流及其相关方法论的特定情境的导论类课程,无论是专攻艺术史的学生还是仅仅只对艺术史中的某个特定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均可选修这些导论课程.第三层次的艺术史课程属于高级课程,属于专题性质,倾向于集中讨论艺术史中某个特殊难题(《美国大学普通艺术教育及课程设置》第71页).可见,美国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史课程的教学已经形成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合理结构序列.

而在我国,艺术史课程除了作为专业课程开设以外,普通高校几乎看不到.究其原因,除了对于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还和国人对于艺术史学科之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

三、艺术史教学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的可行性

在当前缺乏合理的艺术教育目标,师资明显不足,艺术课程单一、数量极为有限的现状下,施教者在鉴赏课中融入艺术史教学,改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状况,是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水准切实有效的措施.

艺术鉴赏的教学内容,即相关艺术知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资源中,或作为指定课外阅读的方式获得积累.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将艺术史研究方法适当渗入艺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如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将艺术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理论或代表性成果带进课堂.

例如,施教者可将艺术史常用的个案研究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关于某一艺术家的个案研究计划.教学内容包括相关艺术家背景资料、艺术作品、研究现状等部分.具体而言,除艺术作品等图像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以外,还涉及文字资料如何搜集整理(资料范围不仅包含艺术家的作品,也要涉及艺术家所处的世界,如艺术家生活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艺术家的交游等,还有艺术作品的收藏与流通,人们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态度等等),进一步的内容则包括与此个案相关的艺术史研究成果,成功的研究者是如何分析处理资料的,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

一些成功的艺术史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范例,将其内容作为相关艺术作品鉴赏的深入拓展.如谈到青铜器的纹饰,可以结合雷德侯的《万物》中关于中国艺术品生产的模件化理论.

艺术史的重要理论,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艺术史理论,如李格尔和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理论、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理论等等,既可以作为专题形式设计成教学单元,也可以与艺术作品鉴赏的内容相结合.

上述艺术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不一定要贯穿整个鉴赏课程的始终,也不必将艺术鉴赏教学完全转变为艺术史课堂,而是与艺术鉴赏的内容有机结合.如运用得当,这种方式势必可以拓展艺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深度,让学生在审美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以及分析、探索、判断的能力.

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的弊端;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干课程的艺术鉴赏课,其注重审美体验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胜任大学阶段艺术教育的重担.在教育部门和政策层面暂时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干预调整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在普通高校常规开设的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引入艺术史研究和教学的方法,不失为解决上述弊端的一种收效迅速的措施.艺术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和表达、探索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弥补艺术鉴赏课在高级思维训练这方面的缺憾.

(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公共艺术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公共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公共艺术论文

2、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方向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