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诗经》中的茅文化探究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文关于诗经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诗经》中的茅文化探究

余 娟1,边利丰2[作者简介:余娟(1993-),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边利丰(1971-),男,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1.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常州大学 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在现代看来,“茅”只是一种路边极为普通的植物.但在“诗经”中,茅却是承载了先民重要思想和观念的“神草”,被赋予了多种特殊的含义.通过研究《诗经》中的相关篇章来体会 “茅”的文化意味,有助于还原出“茅”本身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诗经》;实用价值;沥酒祭祀;社交隐语;物以情观

中图分类号:A1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086-04

一、“茅”的实用价值

无论是在乡间的小路上,亦或是郊外的山坡上,茅的身影无处不在.那么“茅”究竟为何物呢?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白茅》中对茅进行来了具体详尽的考释,其云: “茅叶如矛,故谓之茅.……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1]811寥寥数语便将“茅”的生长习性描述的清清楚楚.除此之外,李时珍将“茅”大致分为五类: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此五种“茅”各有各的妙用.

其中白茅短小,三四月份开花结果,根长且有分节,可以用来苫盖.《韩非子·五蠢》中云:“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研”,这里的“茅茨”指的就是用茅草做的屋顶,主要功能是防雨.另外,白茅可用于苞苴.《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中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中的男子正是用白茅来包裹他刚打到的獐子,然后将之送给他的心上人.郑玄注《礼记》亦有云:“苇苞畏三尺,是其裹鱼肉用茅、用苇也.”此两条都从侧面证明了茅的“苞苴”作用.

菅茅多生长在山上,比白茅略长,根部短小坚硬,无节而微甘,可以入药,但是药效不及白茅.黄茅类似菅茅,在植茎上分叶,根细短而坚硬,没有分节,茎叶柔韧,可以做绳索等物.《诗经·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农夫们白日里到山里割茅草,晚上就将割来的茅草搓成绳索,此诗可证此说.香茅,又称菁茅、琼茅,生长在湖南和江淮地区,气味芬芳,可以用来缩酒.芭茅,又称“五月芒”,是一种生命力极其旺盛的草,一般成片生长,叶大如蒲,长六七尺,茅根可以入药,治疗多种病症.

“茅”在现在看来实不属珍贵花草,所以经常被人们忽略.但在远古时期,茅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在沥酒祭祀、社会交往这种平常的生活中,茅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茅的神奇性已然消逝,但茅曾经在古代历史中所沉淀的文化意味却是让人无法忽略的.

二、独特的滤酒和祭祀方式

江统在《酒诰》中云:“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成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渐发明创造了由饭发酵酿造而成的酒,并用剩余的粮食来酿造这种美味.《楚辞·渔父》中记载:“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2]78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最原始的酒是连糟一起饮用的,酒渣与酒液并未分离.在以后不断饮用的过程中,才慢慢出现了过滤、蒸馏等一系列的方法使酒糟和酒液分离开来,变为现在常见的清酒.在酿酒发展史的过滤这一环节中,茅曾经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诗经·小雅·伐木》中有言:“酾酒有藇”, 《毛诗正义》在注释此句时曾如是说道:“以筐曰酾,以薮曰湑者,筐,竹器也.薮,草也.漉酒者或用筐,或用草,于今犹然.毛氏盖相传为说,因酾言湑,逆解下文.用草者,用茅也.”又在注释“有酒湑我,无酒酤我”言:“湑,莤之也.王有酒则沛莤之,无酒酤买之,要欲厚於族人.莤.所六反,与《左传》缩酒同,义谓以茅泲之而去其糟也,字从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茜”的本义:“祭束茅加於祼圭.而灌鬯酒.是爲莤.”那么,“湑”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那就是“以酒灌茅”或“以茅滤酒”.可见,在先秦时期,人们正是用茅草来过滤带渣的酒.以达到使其变清的功效.

上文提及“莤”的意思与《左传》缩酒相同.追溯“包茅缩酒”我们可知:缩酒为酿酒过程中滤酒的一种方式,后被用于祭祀中的酒祭.《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记载“尔供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这里讲述的是齐桓公以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包茅,导致祭祀中的缩酒仪式无法进行为由,联合鲁、宋、陈、卫、郑等诸侯国来讨伐楚国的故事.郭锡良、唐作潘《古代汉语》解释:“缩酒:渗酒,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即把酒倒在包茅上慢慢地渗下去,表示就如同鬼神喝了一般.”[3]136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解释“茅,菁茅,楚地特产.包茅,包成捆的菁茅.”[4]14从此可以看出,“缩酒”应当如同“滤酒”,即在祭祀时,以菁茅来过滤酒醪中的残渣,这样不仅可以使酒变得洁净,而且可以把菁茅独特的芳香融入酒中.得出清酒后,用来贡献给祖先和神灵,以此祈求得到土地神的庇佑.

在《周礼·天官》甸师一条中提到“包茅”:“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共齐盛.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苽之荐.”[5]52郑兴认为:“萧字或为莤,莤读为缩.”但杜预不以为然,他认为:“萧为香蒿,不是“莤”.”郑玄则认为“合馨香者,是萧之谓也.”“茅以共祭之苴,亦以缩酒,苴以藉祭.缩酒,泲酒也.”这说明在祭祀中,萧也为馨香之草,和茅一起用于祭祀.在《国语·晋语》中,叔向劝诫赵文子,不要为了一时意气就去争歃之先后,在这番引经据典,有理有情的话中,也提到了包茅:“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韦昭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6]407在这一场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包茅缩酒用来祭祀地神,燎祭用来祭祀天神,望表则用来祭祀山川树木之神.可见,“茅”在祭祀文化中确有其独特地位.

“包茅”作为楚地进献的贡品,居然可以成为一场战争的理由.由此可见,楚地的“菁茅”在祭祀时的缩酒中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是其他地方的白茅所不能比拟的.《汉语大词典》中,“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沥酒的菁茅.……范宁注:‘菁茅,香草,所以缩酒’.”[7]734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地的菁茅作为贡品用来“缩酒”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香味.《水经注》亦云:“晋书《地道志》曰:‘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县有香茅,气甚芬芳,言贡之以缩酒’.盖此茅洁且芳,异于他处所产,宜缩祭祀之酒,故特令包匦而供之.”这些材料均说明菁茅作为贡品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气味芳香,干净洁白,长久存放等特点.“菁茅”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古代酿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原始的社交隐语

对于上古先民来说,植物首先是其物质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采集植物是他们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外,植物被大量援引入诗,也反映了古人借助植物来隐曲地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植物寄托着他们强烈真挚的生命意识——个体生命的存在(表现为求生)与种族生命的延续(表现为增殖).《诗经》中由植物所形成的人与草木的关系,有时就表现为对原始生命力和自然生殖力的崇拜与讴歌.从上古民俗及神话原型来看,茅亦可视为古人社交生活的隐语.

《诗经·小雅·白华》篇有提及“茅”这种植物,其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前两句以白茅紧束着开花的菅草来比喻男女相爱情深,反衬后面男子将女子抛弃,使其孤独无依.后两句以云降甘霖滋润菅茅来比喻女子受到男子的呵护和关爱,由此反衬作诗女子对男子连白云都不如的怨恨.无论是出于何种用途,这都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茅”这种植物的喜爱.

在《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篇中,“茅”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诗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毛诗序》评论:“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8]121因此,此诗曾一度被认为是“淫诗”.但王质在《诗总闻》中反驳了此种观点,他认为:“当是在野而又贫者,无羔雁币帛以将意,取兽于野,包物以茅,护门有犬,皆乡落气象也……虽定礼有成式,亦当随家丰俭.”[9]20姚际恒《诗经通论》也说:“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婚姻之诗……白茅,洁白之物,以当束帛.”[10]45山野贫穷者没有财物,只好以茅包麕,当作聘礼赠与女子.白茅是洁净芳香的植物,用来包裹聘礼赠与心仪之人是说得通的.

在中国文化中,经常有象征、借物喻人等手法的运用.《诗经·唐风·椒聊》有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11]21这首诗用果实盈满的花椒树形象来象征丰满健壮的女子,在表达自己健康而多子的美好愿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强大生殖力量的讴歌.

同上所述,我们也可以将“茅”纳入“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中来理解.“茅”就像“花椒”一样,也有这样特定的象征意义,使得它受到古代先民的崇拜.首先,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甚广,几乎大部分陆地都有它的身影,而且它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贫瘠的土地,它也能顽强地生长.其次“茅”的繁殖能力特别强,茅总是成片生长,可由最初稀稀松松的几棵逐步发展为郁郁葱葱的灌木丛.对古代先民来说,无论是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旺盛的繁殖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这种生命特征和能力的植物在先民心目当中总是充满神秘色彩,进而成为顶礼膜拜的神圣对象.

四、茅的诗学解释——物以情观

“物以情观”是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提出的重要文学思想.其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移情”的情感评价,即朱光潜先生所言的“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 “物以情观”不是抽象、空洞的纯粹理论,它归纳的是以《诗经》为代表中国文学的抒情手法、抒情传统.而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始于《诗经》,我们当然可以将神奇的茅纳入这一传统去理解.

《诗经·邶风·静女》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2]48

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件“定情信物”,一为“洵美且异”的“荑”,一为光泽亮丽的“彤管”.《毛传》解释为:“荑,茅之始生也.”可见“荑”就是“茅”.“彤管”为何物,历来颇受争议,众人说法不一.闻一多、王力等人都坚持“彤管”是一种植物,即后面诗中提到的“荑”.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这样解释:“‘彤管’,到底是什么,向来说法不一,一说是红色管状的草,就是下文的‘荑’.此说较妥.”[4]478因此,彤管也应是“茅”.

事实上,欧阳修就已意识到从抒情角度分析《静女》.其《诗本义》(卷三)解释彤管说:“古者针、笔皆有管,乐器亦有管,不知此彤管为何物也.但彤是色之美者,盖男女相悦,用此美色之管相遗以通情结好耳”.[13]《诗本义》宗旨就是要探究《诗经》之本义:“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14]欧阳修所谓“诗之本”正是诗人情感之表达——“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 因此,情感必然是寻求诗义的重要途径.“诗文虽简易,然能曲尽人事,而古今人情一也.求诗者,以人情求之,则不远矣”.[15]其后,朱熹亦从这一角度解说彤管:“彤管,未详何物.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16]31

静女所赠之茅是一种非常普通、平凡的野生植物,之所以在“我”眼中“洵美且异”,正是由于“以通情结好”、“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实质就是“物以情观”的审美移情. “物以情观” 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自我的情感移入到物”,“以己之情去观察外物”,“观看中有感受,有体验,有评价,有更深的涵义”,实质乃是“情感评价”.[17]

在“我”心中,茅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然之物了,而是被象征化的、具有生命气息“女”(汝)了,自然也就“洵美且异”了.

综上所述,“茅”作为一种普通的野草,不仅有着诸多的实用功能价值,更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首先,茅因其芳香洁净的特点,被作为贡品用来进行祭祀中的缩酒仪式,是令神灵无咎的灵草.其次,在古代人际交往中,茅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被用来作为社交中男女相赠的礼物,是生殖崇拜的表现.再而,茅被赋予了人类思维的丰富内涵,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变成了诗人感情中悲欢离合的象征.

注 释: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

[2] (战国)屈原,廖晨星注:《楚辞》,崇文书局,2015年.

[3] 郭锡良、唐作潘:《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96年.

[4]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 俞志慧 :《<国语>韦昭注辨正》,中华书局,2009年.

[7]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8](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南宋)王质:《诗总闻》,中华书局,1985年.

[10](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

[11]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2]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三,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书店,1985年.

[14](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四部丛刊三编本.

[15](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六,四部丛刊三编本.

[16](宋)朱熹,赵长征点校:《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

[17] 童庆炳:《<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孙 珂

诗经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诗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诗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有关诗经的论文

2、诗经赏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