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大旅游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节庆问题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问题研究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大旅游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节庆问题

节庆旅游在当前大旅游背景下成为贵州省多地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传统节庆在追逐利益的浪潮中呈现诸多特点,其内涵和价值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也发生了相应转移,其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特点.

一、贵州省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内涵及价值

节庆是人类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群体内部传承、群体外部传播的文化事项,作为载体深刻地反映着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活实践,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不断延续并发展,不但能够清楚地反映某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并能清晰地体现该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民族节庆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创造的在一定时日展现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它包括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和艺术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现,民族传统节庆对历史与当代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传统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作为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民族传统节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适应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传承着民族情感和民族记忆,构建了民族生活的方式,延续着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为维系和凝聚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传承好民族传统节庆意味着民族文化特色的延续,与民族历史、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是民族意识的个性表达.民族传统节庆作为一种具象化的民族符号,随着社会进步与交往交流的加深,其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俗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称,而将这400余个节庆放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考量可以发现,从这些民族传统节庆中可以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部分苗族村寨的桥梁承担着村寨通往外界的重要作用,而祭桥节则能够体现出人与空间的紧密联系;布依族的“三月三”要祭神、祭祖、挂青,体现的是人与神、人与祖先的紧密联系,希望能够保佑家庭幸福,福泽绵长;苗年体现的是人与时间的紧密联系,是“苗历”中一年里辛苦劳动的结束和狂欢的开始;“姊妹节”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特定的形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施洞镇“龙舟节”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赛龙舟的形式娱人娱神,祈求风调雨顺等.总之,贵州省纷繁多样的民族传统节庆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贵州省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包含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含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文化要素,又包含人与时间、空间、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祖先、人与自身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要素,还包含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文化要素,从深层次体现其文化底蕴并解释和揭示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清晰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面貌,对描绘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图景、记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轨迹有着多种珍贵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历史是曾经的过往,而节庆是历史的抽象化投影.在民族传统节庆中,大量历史以民俗(活动、器物、歌舞等)的形式再现节庆文化,透过这种文化的再呈现窥探古时民众的生活状态.只有节庆文化才有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物质生活、宗教和禁忌等各种文化现象及其变迁过程.民族传统节庆可以将多种文化要素进行整合,以整体的形式向外进行综合性展示,体现了其重大的历史价值.

(二)社会价值

贵州省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各民族之间团结、和谐的关系是维护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总书记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参加分组讨论时指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民族传统节庆不但加强了少数民族群众个体之间的人际联系,更加深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印象,强化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加强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族际联系,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发挥出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三)精神价值

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内涵深厚,其体现的社会伦理成为维系民族社会人际关系的纽带,强化了血缘、亲缘和族缘并增强了认同感,文化的力量透过民族传统节庆向外发散,感染着民族的每个个体,潜移默化地将本民族牢牢凝聚在一起,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传统节庆不单单是少数民族自身的重要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内容如同土壤一般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树,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普及、延续和传承如同根须一般,将这土壤凝结的更为紧密.

(四)经济价值

民族传统节庆作为一种人文资源,如果目标选择准确,开发手段得当,运营方式合理,将会对推介和促进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可以塑造举办地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其次,可以传播民族文化信息,富有观赏性的民族传统节庆会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使其旅游活动更有意义.最后,可以通过相关手段直接或间接拉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刺激各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整体前进,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

二、大旅游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节庆发展概况及呈现特点

近年来,贵州省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殊条件,积极推进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2016年,贵州省全年共接待游客总数达5.31亿人次,同比增长41.2%,旅游总收入达到5 027.54亿元,同比增加43.1%,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民族传统节庆作为少数民族极富表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游客的目光,多地积极开发打造以民族传统节庆为核心的旅游项目,试图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取得先机.

2017年4月,笔者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展开调研,将以“苗族姊妹节”为例阐述在大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节庆发展的概况,并分析其呈现的特点.

苗族姊妹节苗语为“脑嘎良”,又称“姊妹饭节”或“吃姊妹饭节”.传说有一对苗族青年男女,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娇,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互相爱慕但遭到父母的反对,父母要求阿娇嫁还娘头(即姑舅婚),阿娇不愿嫁于舅家,金丹也非她不娶,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只能偷偷约会,每次阿娇都用其装针线的竹篮偷偷藏好糯米饭带给金丹吃,经过抗争后他俩终于结为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故事并演变成为今天的姊妹节.

姊妹节并非全体苗族的传统节日,网传称姊妹节发源于台江县老屯乡、施洞镇一带,但根据笔者调研发现,实际上其最早的源起地仅为距施洞镇中心2~3千米的杨家寨和偏寨两个自然寨(今同属岗党略村),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经历多年逐渐才流传开来,而其他苗族地区有类似的以结识异性为目的的节日,但并不称为姊妹节,如雷山地区的爬坡节.

古时姊妹节举办的形式虽然简朴、随性但内容丰富、文化性很强.在节日举办之前,姑娘们要上山采摘花草树叶等作为糯米饭染色之用,要将饭染成黑、红、黄、蓝、白五种颜色,而后要下田捕捞鱼虾、准备鸭蛋和鸭子,用以接待外村男子,而后大家聚集在一起与外村年轻男子们共同食用,同吃姊妹饭.饭后,年轻男女们会相约到村内空地(游方坡或芦笙场)上跳芦笙、踩鼓、对歌(苗语称“游方”).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是“正日子”,当天姑娘们要身着漂亮衣服并佩戴银饰到“郎西”(杨家坪)观看斗牛、斗雀,夜里仍像之前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谈情.节日后男女们会互赠礼物,如果姑娘赠送给男子的姊妹饭中藏有一双红筷子则暗示成双成对,若是一根筷子则暗示男子不要再徒然单相思,若是姊妹饭上摆有辣椒则意指不喜欢该男子,若是藏有针则意味着向男子讨要丝线,暗示双方有发展下去的可能.

1998年,台江县在县域内统一举办姊妹节.2017年是第二十届举办的姊妹节,规模空前浩大,共有来自全县9个苗族支系共计42个方队参加游行,每只队伍几十至上百人不等.据统计,节日期间到台江的游客人数达37.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6亿元.姊妹节活动期间,内容十分丰富,从4月9日(农历三月十三)开始,分为经贸洽谈会、4月10日(农历三月十四)苗族盛装游演、姊妹节开幕式、4月11日(农历三月十五)苗族文化台江论坛,以及穿插期间的各种小活动如姊妹花选拔、牛王争霸、围猎野猪、钓鱼比赛、婚俗体验、长桌宴和篝火晚会等,让人目不暇接.

通过对该案例的描述并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在当前大旅游背景下,相当一部分民族传统节庆已发生了质的转变,究其原因,是民族传统节庆自身体现的文化性发生转移.姊妹节文化原本是具有加强交往、结识伴侣等现实作用的功能性文化,因为时代的发展、人类思想的开放程度和交流方式的进步(如网络、移动电话、聊天软件的广泛应用)等,这种功能逐渐弱化消失,大旅游的兴起将姊妹节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义,将其替代为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展示性文化.所以,笔者认为当前贵州省民族传统节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组织结构上,由传统的民间自发组织逐渐转向主办或引导,以形成规模.如姊妹节、龙舟节、查白歌节等多个节庆均是如此,大面积出现“形成合力办大事,聚焦能量搞旅游”的局面.

第二,表现内容上,由传统的民间“自娱自乐”的朴素民族节庆逐渐转为主导或引导的内容多样的大型节庆活动,以吸引游客,吸收多种元素,将其民族传统节庆形式丰富起来.

第三,功能作用上,民族传统节庆体现的多功能性逐渐弱化消散,转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节庆展演活动,节庆自身的文化性被忽视,其体现的文化功能逐渐被经济功能挤压、异化或取代.

第四,受众群体上,民族传统节庆的参与主体因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由少数民族群众自身发展为政府、商家企业及游客共同参与,并将重心逐渐向游客这一客体倾斜和偏移,民族传统节庆吸纳了更多群体的介入,其商业性质逐渐凸显.

三、结语

大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节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不仅是该民族的精神需要,也包含着该地区的经济需要.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坚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摸清文化内涵和所蕴藏的深层价值,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地化分析,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并对民族传统节庆进行适度开发和创新,才能真正地理清文化与经济、保护与创新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使民族传统节庆旅游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载体,为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单位:1.贵州省社会科学院;2.罗甸县委党校)

基金项目:2017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CXZD07).

作者简介:才海峰(1989—),男,吉林白城人,硕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民族学.

孙爱东(198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罗甸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结:

适合问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