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精确测量客车车身高度变化有解了!相关论文例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客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精确测量客车车身高度变化有解了!

随着乘客对车辆乘坐舒适性要求的提高,以及我国客车悬架技术的发展,空气悬架在客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的空气悬架控制模式是采用机械高度阀,即通过高度阀阀门的开启调节对空气悬架气囊的充放气,从而保持车辆恒定的行驶高度.伴随系统应用的推广和车辆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子控制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控制电子控制系统,不仅提高了操作的舒适性和反应的灵敏度,而且可以附加很多辅助功能.

据了解,为了确保悬架的主要特性,即避振性(振动衰减力)、弹性常数、减振器行程,不断研制成功了能适应各种行驶工况的最优控制机构.

高度阀定位一直是技术难题

客车空气悬挂高度控制系统多采用3个高度控制阀(控制阀是安装在悬挂和车身中间,感应气囊高度的变化,将车身的高度值变化转化为控制阀上横杆的角度变化值).

前独立悬挂车型有两种悬挂高度控制形式,按照高度控制阀布置数量和位置来分,有“前2后1”和“前1后2”两种形式.针对前独立悬挂结构,多数企业多采用“前2后1”的布置形式,但后悬挂采用1个高度控制阀来调节,其后悬挂整体的横向稳定性不如“前1后2”的布置形式.

而前悬挂采用一个高度控制阀控制时,其高度阀的定位一直是个技术难题.因为独立悬挂其左右悬挂组件各自独立,如果高度控制阀测量点放在左或者右侧,其测量的只是车身单侧高度变化,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整车车身前端高度的实际变化量.特别在独立前悬挂结构时,因其左右悬挂分为两部分,各自独立,高度控制阀布置在左右任何位置,都只能测其一侧的悬挂、车轮高度变化量,而不能真实反映整车前段车身的变化情况.

难题的测量原理

为了解决前空气悬挂一个高度控制阀不能精确测量车身高度变化值的问题,安凯新研制出一种测量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前高度控制阀本体固定在车身上,其控制纵杆下端固定在稳定杆上与稳定杆的运动同步.通过检测前稳定杆本体在悬挂上下跳动时旋转角度的变化量来测算车身高度的变化量,进而控制前气囊的高度变化.

这种布置和测量方式能够灵敏且全方位地探测到整车前轮左右两侧的路面变化情况,因而,可更加准确地对气囊实施动态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稳定性,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悬挂气囊控制系统采用了前1后2高度控制阀的布置形式(见图1).前高度控制阀组件安装示意图参见图2,其中前高度控制阀本体1固定在车架上6,其通过横杆2、纵杆3、固定支架4连接到稳定杆5上.固定支架4的位置要尽量定位在稳定杆5的中心位置,且为了保证固定支架4能和稳定杆5能够保持定位角度精确和同步运转,在两者的配合连接面上做凹凸嵌入式结构.

前高度控制阀各组件设计原理参见图3.首先依据设定的悬挂上下跳动极限值(此值按照车型设计特定来设定),计算出稳定杆5在悬挂跳动过程中旋转角度极限值a和b.

通过横杆2、纵杆3、稳定杆固定支架4构成的四连杆运动机构来实现对气囊进排气的精确控制,其中高度阀旋转阀芯的极限运动角度由本身结构现已确定,为角度c和d.固定支架4和横杆2的长度比值反比于其旋转的角度比值,即公式:L1/L2等于a/c等于b/d.

现在固定支架4和横杆2的最大设计旋转角度已定,因此固定支架4和横杆2的长度比就确定下来了,再结合车架结构设计固定支架4、横杆2、纵杆3合适的长度值.采用测量稳定杆运动角度值的方式来获知整个悬挂和车身的相对跳动量,再根据设计的四连杆运动机构,将测量的稳定杆角度变化值转化为高度阀阀芯的旋转角度值,最终达到控制气囊进排气的目的.

在完成前高度控制阀组件的选型及连接后,就可以将前高度控制阀组件模块通过管路连接到整个悬挂控制系统中,随后完成悬挂控制系统调试.

按此方法安装3高度阀测量形式,可避免安装4高度阀过定位的布置形式,整体的适用情况更优.通过安凯某12米营运车型的试装验证,此装置的测量方法和结构完全符合设计预期.可以为其他前独立悬挂车辆,特别是结构复杂和前悬空间布置局促的客车在设计时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客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客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客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