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论文范文例文 跟游戏养育: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生命力有关论文范文集

本文是一篇关于孩子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游戏养育: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生命力

还记得襁褓中的婴孩第一次对你展开笑颜;

还记得他蹒跚学步,摇晃着前行,一不小心跌入你的怀中;

还记得等待你下班归家的熊娃,用笑声和拥抱迎接你的那一刹那……

可不知何时,你们的关系变了.

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生命力,在一次次闯祸中演变成你眼里的惹是生非,温柔的叮嘱变成严厉的训斥,曾经的亲密感好像再也找不回了.

哪里出了问题呢?

游戏是养育的手段

如果说成人通过理智分析认识世界,那么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游戏.他们通过游戏沟通和感知自我,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仿佛置身天堂,心理学家维吉尼亚·阿克斯莱说:“他们(孩子)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然后安全地爬到山顶,向世界大声宣布,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我也可以再把它夷为平地,在这里,我最大!”

而多数成人投身琐事,患得患失,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能力,这种缺失成了我们和孩子相处的阻碍,更让我们忽略了游戏在获得快乐之外的意义.

做财务工作的江浩爸爸为人谨慎,谦逊有礼,可与孩子的关系却并不好,孩子不但不依赖爸爸,还抵触他参与到自己的任何活动中.早晨一睁眼,只要见到是爸爸为自己穿衣,一定哭喊着把他赶出去,久而久之,孩子几乎不让爸爸近身,江浩爸爸深感头痛、备受挫折,他曾沮丧而无助地说:“我的孩子不需要我.”

这一切被游戏改变了.

这天早晨,江浩爸爸再次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卧室.“不要爸爸,不要爸爸……”孩子见到他,大哭起来.以往,江浩爸爸只会被动地、失落地走出卧室,而这次,他选择像僵尸一样跳出了卧室,等孩子的哭声停止,他又重新跳进去,几次来回,孩子觉得好玩,咯咯笑起来,笑着大喊:“还要僵尸!”

戏剧般地,江浩爸爸解决了令他郁闷很久的起床问题,生活中,他仍与孩子处处游戏,如此,渐渐有了和孩子的第一次拥抱和亲吻.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指出,养育和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但只要多一点思考,两者就可联系起来.江浩爸爸的故事恰恰证明了游戏作为养育方式的力量.更多时候,游戏以一种更自然、更随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在游戏中修复创伤

宇轩妈妈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她发现儿子升学后,行为有些退缩,信心不足,遇到不会做的题,儿子常常两手一摊说“我不行”,就不再尝试了.

儿子的转变起源于一场游戏.见儿子心情不错,宇轩妈妈主动提出来一场枕头大战,起初,母子俩都有些放不开,好像怯于面对对方,妈妈试着主动进攻,帮儿子逐渐找到感觉后,儿子彻底放开,用枕头打她,她予以还击,一场大战下来,母子俩开心极了.这样持续游戏几天后,妈妈发现儿子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更加开朗,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母子关系也更加亲密,好几次,儿子都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帮忙.

这样的游戏效果并不夸张.学界越来越发现,因幼时伤害而遗留心理问题的人数不胜数,孩子的负面情绪堆积在心中无处宣泄,就可能被淹没在坏情绪中.游戏帮助孩子发泄隐藏的情绪,甚至从旧日的情感创伤中得以康复.

在枕头大战的游戏中,用力推搡和投掷等动作为宇轩打开了沉重的情绪之门,帮助他释放了堆积如山的恐惧和愤怒,并在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中产生安全感,因此在游戏后,宇轩表现出久违的快乐和放松,建立了自信和母亲的亲密联结,这在类似的打闹游戏中部有所体现.

游戏虽然是人为创设出的情境,但孩子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加入孩子的世界,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乖僻的行为里解救出来,游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跨越恐惧

一次机会,我和同事的孩子友宝得到了一辆平衡车,文静的友宝显得兴奋而胆怯.“你玩过平衡车吗?”我主动问她.友宝摇摇头,仍盯着那个大家伙.

“我也没玩过,这东西只有俩轱辘,怎么站得稳?”我做出很害怕的样子,故意道出她的担忧.

友宝看了看我,上前一手握住平衡车的把手,一手指着踏板说:“我想它自己会保持平衡的.”

“哇,这么厉害,那就不怕了!你学会了教我吧!”我鼓励她.

友宝受到了鼓舞,小心翼翼地踩上车,她紧握把手,不忘教我:“你看,只要握住把手,你就一定不会摔倒了.”

友宝很顺利地克服了对新事物的恐惧,彻底学会后,还主动来指导我.我的平衡性本来就差,在友宝的指导F,我勉强也玩了起来,却一不小心在门槛前摔了个大大的屁股蹲,我借势夸张地四脚朝天,龇牙咧嘴地捂着屁股,做出头晕目眩的样子,友宝乐得不行,大喊道:“我看到了!”我也毫不避讳,呜咽着指着门槛说“平衡车可不能碰到这玩意儿.”友宝赞成我的说法,又回到自己的玩耍中.

平衡车游戏中,我置换角色,变身胆小的初学者,这大

大激发了友宝的进取心,主动扮演高一级的角色,依靠自己找回了力量.

角色置换的游戏可能并非都由父母主动开始.

小雨是个不太招老师喜欢的孩子,他内向,不爱结交朋友,也很少参与班级活动.每次放学回家,他总会拉着妈妈玩幼儿园游戏,小雨当老师,妈妈当学生.“快!坐好了!”小雨故作严厉地喊道,妈妈认为这是了解孩子园区生活的好时机,就迎合着孩子,当起了备受苛责的学生,时而被赶出教室,时而又被叫回训话.

幼儿园游戏是小雨主动提出的,这出于孩子内在的驱动,在不会受到真实的处罚或感到羞辱的前提下,孩子分享了同一问题的虚拟版本,这不但帮助妈妈了解孩子在园区中的处境,与孩子达到共情,还巧妙地让孩子进入到有力量的角色中,在笑声同面对现实中令孩子难过和挫败的主题.

更有趣的是,置换角色的游戏提供了尝试成人角色的机会,面对在教室里小动作不断的小雨妈妈,担任教师角色的小雨能在更多元的视角中体会老师的立场.

要注意,在意识到游戏影射出孩子的部分心理后,父母不要拆穿,可以轻松而真诚地提出建议,太把他的问题当回事,孩子会感到尴尬和难堪,很容易中途放弃.

加入孩子的游戏

劳伦斯·科恩在向外推荐游戏养育时,经常遇到父母说:“我不需要跟孩子玩,那是我妻子/先生的事.…我的孩子自己玩得很好,不需要我和他一起.”

父母无法取代孩子与同伴的游戏互动,反之亦然.虽然在辛苦了一天之后,父母们真的很想休息,但当成人卸下一本正经的盔甲,用孩子的方式在游戏中配合孩子,孩子也会在更多时候用成人的方式去配合他们.需要澄清的是,游戏不仅仅只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可以是任何事:买菜做饭、整理打扫,甚至是入睡前的被窝时间.

但在此过程中,父母要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全然的参与,而不是捧着手机的表面的陪伴.对于成人来说,如果能短暂地放下工作和烦心事,在游戏中建立了充分的联结,孩子们也就不会再如往日分分秒秒渴求关注了,同时,成人也能在其中收获童真的快乐.

在跟随和主导中平衡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游戏幼稚,不屑于玩,当不得不陪同游戏时,父母忍不住用“这样不行”“你应该……”来试图指导和深化孩子的游戏,或为孩子提供捷径,其实,这忽略了孩子有权利和必要去经历、尝试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以获取自己的认知经验.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指出:“游戏力的重点是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父母要先跟随、后主导,一方面,我们通过归还主导权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另一方面,当孩子放不开,陷入重复、无聊的循环或涉及危险时,父母要及时干预.对于过去没有主导概念的孩子,父母可以启发他,用“你或许可以尝试……”的建议口吻,提供挑战,引入主题,把游戏变得有趣.

这并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委屈自己,全然奉献到游戏中.实际上,父母有表达自身情绪的权利,勇敢地说“不”.

当真讨厌某种游戏时,你可以坦率表达,但注意把严肃的“我不喜欢…‘我不想玩”换成“唔,求求你了,别让我玩这个了,咱们换一个游戏吧!”游戏式生动的语言含有妥协的意味,能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我们虽然不喜欢这个游戏,但很愿意陪他们玩.

有时候,我们不喜欢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游戏中孩子的反应.注意更多地报以接纳的态度,但如果危险、毁灭性行为一再出现,说明孩子已无法安然享受游戏过程,这源于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要坚定地阻止和拒绝.如此提供的阻力能帮助孩子“借题发挥”,帮助他们释放行为背后的恐惧、愤怒和挫折感.

孩子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孩子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孩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