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以童心,作传奇李莉戏曲印象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戏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童心,作传奇李莉戏曲印象

十多年以来,李莉逐渐成为上海戏曲文学创作的主将之一,其作数量众多,内容丰赡,往来古今,其中不少观念独特、内涵深刻而又影响广泛,为当代戏曲原创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了量大质高的素材.本文从读李莉戏曲文本的两个总体印象入手,探讨当代戏曲文学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向,即一为“从一颗童心到一股雄健之力”,二为“从人物和故事的传奇到人性和灵魂的传奇”.两者内外有分、表里有别,却互为因果、互相催生.

从一颗童心到一股雄健之力

李莉的戏曲文学创作,无论阳刚的京剧如《成败萧何》,阴柔的越剧如《秋色渐浓》,还是现实亲和的沪剧如《挑山女人》,均饱含有一股雄健之力,即有学者名之“男性化写作”“超性别写作”的特质与表征.笔者认为,文艺创作与其用性别作比,总不如用灵魂为喻的好——即一颗童心、一颗从未失去或消减的童心.童心的表征之一便是雄健之力,即一股说真话、发真情、求真知的气力.

说起童心,自要提到李莉十多年前创作的滇剧《童心劫》.在李莉数十部戏中,此剧似不起眼,却恰恰是其“以童心作传奇”的发端.李贽作为著名的“王学左派”,以自创“童心说”对“知行合一”“致良知”作了诠释和发挥.对李贽的哲学和文化成就,滇剧《童心劫》仅是点到即止,出于戏曲特质,李莉不可能像写论文那样予以精准的阐释;然而在对李贽的塑造乃至全剧的气质上,李莉着实做了番“知行合一”的功夫,甚至将自己代入了李贽的性格和命运之中,写出了李贽的悲壮感和时代的悲剧性.与其说是哲学家的李贽给了剧作家的李莉以雄健之力,倒不如说是作剧的李莉给了剧中的李贽以雄健之力——须知一个文学形象,无论其原型如何强大,都是要靠剧作家来重新赋予其力量的.

自然,童心须以历史洞见为锁、以现实观照作钥,方可为雄健之力开启大门.缺乏历史的、现实的和独立思辨的文学创作,哪怕形象和技艺表达再完整、再优秀,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不免令人想起许多“主旋律”剧作,主创岂止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是以自己所不信的让人相信、所不认同的让人认同,失败底因,概是先乏一颗童心、后欠一番思考之故.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始,以传统唱念做舞为表,以现代人文思考为里的新编历史故事剧成为各戏曲剧种的创作主流,较著名的有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班昭》、淮剧《西楚霸王》、越剧《韩非子》等,历时二十多年.从这一条崭新的戏曲文脉中,可以发现当代的原创戏曲经行了一条双轨之路,一轨是“在感性形式上向后看”,保持并发挥戏曲传统的写意性和抒情性,尊重和显示各剧种本体及形式优长;一轨是“在理性内容上向前走”,反映并解析现代的人文性和思辨性,争取在理念内涵上实现“与观众同行、与城市同行”.可以认为,当代戏曲文学创作正是主要通过新编历史故事剧,在思想、技艺与市场三个维度中谋求平衡、实现发展,从而避免彻底堕入“非遗博物馆”的.李莉的创作,大致也在这双轨上行进,滇剧《童心劫》在前,越剧《秋色渐浓》在中,越剧《甄嬛》在后.与此同时,李莉也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戏.如果说历史题材京剧《成败萧何》是从历史性映照时代,那么现实题材沪剧《挑山女人》则在现实感中回归传统,通过复杂人性的展示追求永恒的人文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历史剧还是现代戏,李莉在构造情节和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无不将矛盾推向极致、将人物处境推向极端、将戏剧推向极限,表面看是其编剧偏好及方法技巧的问题,但深入看就能发现是其“童心”及雄健之力的体现,即本真的“理想人”与狂狷的“名士气”的结合.换句话说,李莉戏曲创作内是纯然的真,外则有点狂.

李莉学历不高,却有着一副知识分子的傲骨.对某些人而言,前者甚至是后者的养成器与助推器.学历也好,职称也罢,与知识分子没有必然的关系,至多是作为两个为知识分子的价值而存在的标签.标签未必真正体现价值(尤其是无价的傲骨),对许多因政治体制化、专业细分化而变得功利、狭隘和媚俗的知识分子而言,职称和学历与其说体现其价值,不如说抹消其价值才更为剀切——这是从知识分子的整体而言.真正的知识分子,除必须拥有专业的学识,更应知行合一地关注人类生存、坚守道德良知、敏锐而深刻地发现人和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并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加以揭示、解释并寻求对策.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代本就稀缺,在戏曲界就更为难得.在别人看来或许是老朽不堪的戏曲文学,对李莉来说便是其成为真正知识分子的利器,她能将历史与现代、哲学与文学的思考入于其中、出于其外,既在赞美和批判中树立理想,又能以悲悯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人性,扬善时指出它的弱点,惩恶时揭示它的长处,感召而绝非强迫地引导人们追求理想人格、实现大同社会.这就是文学那深沉而又光明的气质、浑厚而又温和的力量.在李莉的戏曲剧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古今知识分子的精神及一路走来的轨迹——《童心劫》《双飞翼》的理想高于名利,《金缕曲》《挑山女人》的精神生命重于肉体性命,《成败萧何》的为国为民请命大于为君为王效命……期望与绝望、忍耐与爆发、痛苦与欢欣,尽在于此,尽出于此,那是历久弥新的人文价值.当下权力至尊、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人文受迫,许多知识分子失了傲骨生了媚骨,减了血性增了奴性,当不成秀才却当了奴才,于是他们的创作或研究,便随着人格的失落而堕落,当这种情形由个体蔓延至群体,就难怪整个文化不足观了.当此时,坚守童心、秉持道德、守望理想并直言无忌的知识分子及作品就最能显其可贵.较之于男性,女性知识分子似乎更敢想、敢说、敢写一些,也即更有傲骨、更有血性一些,这可能与女性能更久地保有童心有关,却往往被人视为“像男人”和“男性化”.当然,童心及雄健之力大多显现在文学创作而非现实生活中.在戏剧中,李莉是坚执甚至是强硬的,并游刃有余地展现出知识分子在傲骨和媚骨、血性与奴性间抵抗或屈从、坚守或失守的过程.至于在现实中的隐忍,李莉早在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前就已悟道,证据同样出自《童心劫》的唱词:“童心为官,可笑可叹.”

从人物和故事的传奇到人性和灵魂的传奇

在创造和接受两个审美层面,戏曲都追求人物与故事的传奇性,即以“出于意料之外”来取胜;与此同时,中国戏曲强调人物与故事的合理性,即以“又在情理之中”为保障.传奇性与合理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同时,因诗性原则所形成的“情志”传统的影响,戏曲对情与理的重视程度有别,即强调“情在理先、情能胜理”.这是戏曲写意诗化的根基,其优势和长处无须赘言,其劣势和短处则是对人物心理逻辑的变化和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演绎复杂人性和灵魂游移时往往缺少足够的表现手段,虽经长期努力,却难以改善多少,仍是戏曲文学原创的短板.

时至如今,“情志”传统既要被发扬光大,“志情”思维也要被挖掘强化,才能使戏曲文学原创最大程度地走近当代人的思想需求和审美旨趣,真正实现“与时代并进、与城市同行”.究其核心,便是注入文学性,用“人性的传奇、灵魂的传奇”作为发动机,引领“人物的传奇、故事的传奇”沿着传统感性和现代理性的“双轨”前行.张爱玲在剧本《太太万岁》题记中幽怨地写道:“中国观众最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追求传奇无可厚非,这是中国人从魏晋南北朝发端,穿越唐人笔记、明清小说传奇至今的一条审美主脉络.但故事的传奇若失去内在的支撑,即失去人物的思想情感逻辑和历史本质的发展进化法则,就很容易异化为离奇,成为偏离人性轨道、偏离时代质地的荒诞之物.在这一点上,目下的话剧似乎正在越陷越深.总之,失去文学性的传奇性,等于胡编乱造;失去文学性的艺术性,犹如在水泥地板上插鲜花,注定是不能协调和不可持久的.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从文学性出发,走向了传奇性的反面,写了许多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李莉的戏曲文学创作,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故事是否传奇,皆以平凡人的线路写“人”.她的历史故事剧《成败萧何》《双飞翼》,在情节的传奇中刻画人性的复杂性及变化过程,将萧何、李商隐还原为真实的人,令观众与其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她的现代题材戏如《挑山女人》《燃灯者》,将人物作了去传奇化处理,在平凡的言行中展开对人性的传奇性演绎.这种内心的传奇,人人有之,当其在困境和选择中被完全打开,竟是如此惊心动魄,原因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那样,李莉“塑造的人物,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把人物性格的质的规定性、呈现的复杂性与情致的始终如一性辩证统一起来,塑造出‘圆形’的而非‘扁平’的人物形象”.(仲呈祥《李莉剧作集》序)

李莉的戏曲创作,始终将人物置于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中,试图对所有的人物均表现其作为人的复杂性,其思想情感的变化和行为的选择,令人发生“理解的同情”.这一理念,不仅帮助李莉完成了萧何、李商隐、王美英等“圆形”的人物形象,而且引导李莉寻觅着更多“非扁平”的人物形象.如在以“红岩”为题材的京剧《浴火黎明》中,李莉本要塑造狱产党员陈然的正面形象,却在中途改变主意,以浓重笔墨创造了一个不那么坚定的员范文华的形象.这一方面源于李莉的艺术自觉中对“惯有套路”的突破,一方面即源于李莉对文学性的求索,即写出“一个真实的和有变化的角色,写出一部具有现代文学意义的、探索性的京剧现代戏”(李莉《黎明》场刊).我认为,这一形象是来自于观念的,又是来自于生活的,因为观念来自生活;更是来自于李莉对人性的探究和对以往“非黑即白”创作思维的彻底否定.她的动力,正是童心和文学性相结合所生发的雄健之力.

当代戏曲,其传统技艺必须得到传承,其文学性必须得到强化,从而为戏曲内容的时代性、为戏曲技艺的创造性同时提供动力.

中国戏曲中的花部,向来是重技艺、轻文本的.这在京剧最为典型,其诞生两百年来走的基本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角儿”路线.随着“国剧”地位的上升,文本逐渐政治化和说教化,文学性始终难以抬头.近三十年来,情形发生了变化,随着纯技艺、说教性的戏曲双双走向末途,戏曲的文学性空间自然向拥有童心的剧作家开启——这正是戏曲脱离生存窘境、适应当代审美、融入世界戏剧格局所必须拥有的空间.因具备鲜明的技艺特征、写意的诗化特质,戏曲文学先天地戒除了西方现代主义过分强调理性、抛弃技艺所造成的过于抽象、继而透支戏剧生命力的问题.这在京剧同样最为典型,同样是文学性,京剧与话剧的表现理念和手法大相径庭.话剧塑造典型人物,从特殊的“这一个”向普遍性延伸;京剧表现类型人物,从普通“这一类”向特殊性聚焦.换句话说,话剧从个性化到共性,京剧则是从共性化到个性,即使是具有现代主义因子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也不例外.李莉遵循戏曲的这一创作规律,其剧作的哲理和文学含义再强大,均以戏曲丰厚斑斓的艺术手段加以表达.如京剧《成败萧何》的老生花脸戏,《金缕曲》的双老生戏,都使戏曲艺术充分彰显其本体、发挥其优长.文学性和戏曲技艺不但不相矛盾,更是互相依附、彼此生发、共同提升的.就像文学性追求人性和灵魂的传奇性,却并不否定人物和故事的传奇性,唯有两者兼备、表里合一,才能符合戏曲传统美学精神、实现当代审美要求.这无疑是当代戏曲创作的主流和趋势.至于《金缕曲》中顾贞观和吴兆骞和解的结局设计,同样应被视为李莉作为女剧作家在文学性层面上作出的选择,而非出于政治性考虑作出的“和谐”之举——倘如此,则童心尽失、雄健之力尽逝,非李莉之所为也.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戏曲的文学性须主要由其文本原创生成,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加的.那种认为戏曲的文学性只有从小说、话剧、电影中“吸收”,甚至依靠“引进”话剧编导加以提升的说法,是因为持此见者未能看到戏曲和话剧同样属于文学之一种,也是“人学”之一种.魏明伦、王仁杰、郑怀兴、罗怀臻、陈亚先、徐芬、徐新华等早已用他们的原创和改编作品,否定了这种肤浅的观点.李莉对小说《甄嬛》、话剧《金缕曲》的尊重与改编,都证明了这一点.

戏曲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戏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戏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