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方面论文范文集

本文关于综合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摘 要: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症状、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以预警系统准确测报为基础、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马铃薯种植地区均有发生,对马铃薯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一般产量损失为20%~60%,严重时达100%.

1症状识别

病菌主要侵染叶片、茎、薯块,在病薯内越冬.叶片发病初期,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子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呈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期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腐烂.使用带病种薯,出芽后病菌就随幼芽的生长而向上蔓延,引起茎叶发病,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上产生的病菌借风雨传播侵害其他植株.该病在温暖多雨或多雾的情况下最易盛发流行.地势低湿、排水不良、植株茂密的田块,发病早而重.

2发病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可分三个阶段:

①始病期:中心病株出现至形成发病中心,中心病株出现后,病菌向附近植株蔓延,形成发病中心.

②蔓延流行期:发病中心出现至病害流行大多数植株上部叶片有个别病斑为标准,7~10d时间就可普遍蔓延.

③严重发病期:植株枯死急剧增加,栽种普通品种的地块,从始病至流行一般需15d左右,至全田枯死需30d左右;栽种感病品种的地块加上雨水偏多的年份,从始病至流行一般只需7d左右,至全田枯死需15d左右.

3发病条件

3.1菌源

晚疫病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在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三大要素”中,菌源是基础,由于带病种薯是晚疫病流行中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菌源广泛存在,田间发病重.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不仅本身可以长出带病的芽苗,而且病薯上的病菌在土壤内可通过短距离(21cm以内)侵染健薯使芽苗感病.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烂,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随种薯发芽而开始活动、扩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中心病株.出现中心病株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囊,借气流(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3.2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晚疫病发生与流行的最主要因素,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5%,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能够满足,如果阴雨连绵或早晚多雾、多露,病害很快就会暴发流行.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再从气孔伸出孢子囊梗,这段时间称为潜育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环境条件、寄主的抗病性、病菌的致病力有关,在叶片上潜育期一般2~7d,在块茎上约30d.

3.3品种抗性

品种间抗晚疫病的差异较大.一般匍匐型、平叶光滑的品种感病,开花期最感病.在病害流行期,感病品种发病早,发病率高,且蔓延速度快,抗病品种则相反.虽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根本措施,但由于品种抗性受其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外界因子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经多年种植,抗性可能会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从而导致晚疫病的流行发生和马铃薯产量损失.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马铃薯晚疫病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大力推广费乌瑞它这样品质好、薯型优良而高感晚疫病的品种,极易引起晚疫病的暴发流行.

3.4栽培管理

晚疫病的发生与田间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瘠薄缺氧或黏重的土壤,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过分密植或株形高大,可增加田间小气候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易发病,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旱地比水旱轮作稻田发病重;连作田块(或与番茄等茄科作物轮作地块)比轮作田块发病重.

4综合防治技术

4.1做好监测预警

4.1.1系统调查和普查相结合按照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坚持系统调查和普查相结合,做好晚疫病的监测预警工作.调查晚疫病中心病株要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栽种感病品种的地块3~5块,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开始调查,每隔1d调查一次,查到中心病株为止,或从初花期开始进行调查,每隔1d调查一次,查到中心病株为止.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开始,进行系统调查,每3d调查一次,查到马铃薯植株叶片全部枯黄为止.

4.1.2应用预警系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与本地区的气象因子尤其是温度、湿度及降雨量有重要的相关性,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基于气象条件(温度、湿度)和病菌生长特点而建立形成的,该系统主要通过收集气象数据,确定侵染代次和严重程度,根据晚疫病的侵染周期,计算防治适期,及时预警,并根据代次选择对路药剂.此系统预测方法所需的气象参数易得,且模型简单,在比利时成功地应用了10多年,并在重庆市等地应用后,比较符合当地晚疫病的预测.

4.2农业防治

4.2.1选用健康品种,做好种薯处理在马铃薯收获、入窖、冬藏查窖、出窖、播前切薯及春化时,彻底剔除病薯,选留健康种薯;选择已过休眠期、薯皮光滑细嫩、芽眼深浅一致,健康无病、无破损、大小均匀一致、贮藏良好、品种特征明显的薯块作为种薯;推广小整薯(15~50g)播种技术,避免切刀传病.种薯超过50g要切块,切块时准备两把以上切刀,将切刀浸泡在盛有75%乙醇或20%生石灰水等消毒液的器皿中,每切完一个种薯,换另一把切刀.在播前做好种薯处理,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50g,加水2~3kg,均匀喷洒在150kg种薯块上,拌种后的薯块闷种12~24h后再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甲醛2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等浸种.

4.2.2因地制宜,适时播种根据海拔、气候特点、耕作制度、品种特性等选择适宜的播期.马铃薯开花期最感病,一般冬种春收的早熟品种宜早播,春种秋收的晚熟品种宜晚播,播种后保证马铃薯开花期错过雨季.在马铃薯主播期播种,但在晚疫病发生较重的区域或栽种感病品种的区域,应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时间.春种马铃薯以“出苗后不遇晚霜”为原则,适时早播;秋种马铃薯以“在早霜到来前成熟”为原则,适时晚播.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连作.

4.2.3做好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和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如荔波县综合防治区实行起垄等规范化栽培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后期避免追施氮肥,可有效避免植株徒长,减轻病害的发生.

4.3化学防治

4.3.1防治策略马铃薯晚疫病常发区,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其他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施药防治,大田药剂防治可分为三步骤:苗期保护、控制发病中心和控制蔓延流行.开展统防统治,在晚疫病防治关键时期,统一调动,统一配药,统一防治.

4.3.2用药原则根据田间监测结果,把握好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和防治田块,依据《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8321),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农药剂型与施药方法.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限制使用中等毒性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影响马铃薯品质的农药及含有上述农药的混配制剂.

4.3.3防治方法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清除中心病株,携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病穴要撒石灰消毒处理,在病株周围30~50m范围用保护性或治疗性杀菌剂喷雾封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7~10d喷药防治一次,连续用药2~4次.当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已开始蔓延流行时,选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治疗剂,开展统一防治.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而定,降雨多、雨日多、感病品种应增加施药次数,5~7d施一次药,且交替或混合使用药剂.常用药剂有:氢氧化铜、代森锰锌、霜脲·锰锌、代森锌、氟吗啉·锰锌、烯酰吗啉·锰锌、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嘧菌酯、甲霜灵·锰锌等.

综合论文范文结:

适合综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综合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2、综合实践小论文

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4、综合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