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写作教学和人才培养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写作教学和人才培养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大学基础写作的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应该着力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借鉴多方经验,从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写作过程的呈现、注重讨论过程中的互动、注重考核手段的多元化.本文以一节影视批评文体写作讨论课堂实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人才;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38-03

基础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写作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有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写作教学越来越被边缘化,课时被压缩,考核体系也不能凸显写作特点.已经出版的诸多教材偏重于理论性,对于写作课程强烈的实践性特点没有加以重视和体现.这些都使得写作课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大学基础写作的教学都需要进行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成为重中之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面对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去思考,思路可以发散,更可以集中,视角独特,突破常规,不受既有的知识体系和传统方法的束缚,因此往往能够有新的发现.那么在写作课上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国外优秀同行的教学经验,不断鼓励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写作过程的呈现、注重讨论过程中的互动、注重考核手段的多元化.

一、一些基本的手段和原则

(一)注重写作过程的呈现

过程写作的思想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在西方教学界开始流行,其基本思想主要建立在乔姆斯基的理论基础上.乔姆斯基认为写作初学者并不是在完全掌握了语言艺术之后才能写作,相反,初学者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掌握会对其以后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这之后西方的写作教学思想在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写作过程,注重写作过程的呈现.[1]

顾名思义,过程写作当然是强调过程.根据学者们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初学者要形成讨论小组,大家热烈讨论,要注重理解吸收参与者的观点,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提高.[2]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举行看图说故事、作品接龙活动,模拟写作情境(设置情境让学生角色代入)等.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借鉴了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一些手段,比如在课堂上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让学生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效果良好.

无领导小组讨论本来是一些部门或单位用于评价和挑选应聘者的测评手段,要求应聘者在平等的发挥机会中最完美地展现自己,能较为全面地展示应聘者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在单纯的笔试中往往无法得以完全呈现.由于具有这些优点,这种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尤其是在公中的面试环节,被广泛采用.

在写作课堂上引入这种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模式,可以在现场展现学生们的思考过程,通过讨论,也使得大家的思路不断丰富、完善,而且,由于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等讨论的平台,大家围绕一个主题自由发挥,气氛活跃,会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使得平时不太愿意发言的学生也兴致很高,愿意参与.同时,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在注意调控,略作点拨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各个学生的反应,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解和评估,以为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训练打下基础,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二)注重讨论过程中的互动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会宏观掌控全局,对学生们的相关观点进行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和老师对话、辩论.在辩论中观点会愈加清晰,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由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这种辩论对于教师的掌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言不及义,或者不得要领,在这种情况意要保护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捕捉住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加以发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自然、亲切又略带紧张的氛围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注意不要使用极端的语言,不要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断然否定,要温和地指出其不足,充分肯定其闪光点.

当然这种反馈要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李国义所指出的,教师主讲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是教师信息源广,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充分发挥长期知识积累的优势.其次是教师可以通过备课、组织等活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枯燥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再次是教师的点拨可以节省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得以大大提升.最后是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智力成果传导给学生.[3]

(三)注重考核手段的多元化

正如魏莉、杨晓英、杨瑞玲所指出的,在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倡导创新精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这方面,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应从“以学科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实现“一切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思想.[4]而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改变以往比较僵化的考核模式.

传统的写作课程的考核手段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两者合在一起占30%),期末考试(占70%).这种考核方式太注重最后一次的期末试卷,往往就是一些客观题型,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然后就是一篇作文.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的课堂参与过程就显得很不重要,因此也很难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真正水平.

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写作课堂上,应更加强调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平时的参与,将这一环节所占分数的比重提高到70%,而最终的考试则只占总分的30%,这样一来,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老师来说,当然是要求他们应更加细心而敏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判.对于学生而言,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则必须要在课后大量阅读、思考,使得课堂的效率大大提升.

二、一次具体讨论活动的呈现

基础写作课程中有一项就是批评文体的写作训练,本课程选取了影片《海上钢琴师》展开分析.由于时间关系,电影安排学生们课后自己观看,在课堂上只是播放一些相关片段.参与讨论的是中文专业大三的学生,姓名略去,但标明性别,比如男生甲、乙,女生甲、乙,这是因为在讨论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男生甲: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主人公1900的传奇一生.1900一出生便被遗弃在头等舱的一架钢琴上,从此,音乐成为他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成为他倾诉内心的唯一方法,所以他拒绝将其创作的音乐制作成唱片,也因为看不到城市的尽头而不愿踏上陆地.航船这个意象对于男主角来说是沉重并且富有意义的,如同“家”一样,是他心灵的归宿.也许他是孤独的,但庆幸的是,在船上,他遇到了音乐,并且与他终身相伴.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叶落归根.

女生甲:1900孤独吗?他一辈子都没有上过陆地,没有和很多社会上的人交流,从这个层面讲他真孤独.然而,他却有音乐相伴.到影片最后他与船共存亡,即使最后破败杂乱的船舱里没有了钢琴,他还在弹奏,从这个层面讲他又是不孤独的.其实探究他孤独不孤独有什么意义呢?孤独又不是贬义词,从佛家来讲,孤独是我们每一个心灵的象征.我们总是走向繁华的人群,但最终依旧要面对孤独的自己.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就是一种美了.

男生乙:影片中,1900表现出特立独行的魄力与毫无世俗的束缚,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规则的不屑与蔑视.比如,他小时候晚上偷偷跑进宴厅,弹起钢琴,面对船长的一句“你是不可以弹钢琴的”也丝毫不露畏惧.和爵士乐之王PK后,感叹:“爵士乐也是可以滚出去的!FUCK!”和其他乐手合作时,他总是不按照乐谱来弹奏,总是自由发挥.在他用钢琴“治疗”晕船的朋友Max时,有个撞破镜子的镜头,我想这也是在反映1900对规则的粉碎,而接下来,Max将钢琴撞进守旧的船长的船舱,更是极大的讽刺.

女生乙:尽管音乐是可以比较高下的,但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感动,是享受.在与爵士乐之王的PK中,1900听了爵士乐之王的曲子竟然感动得流下泪来.在他心中,欣赏音乐的美要比竞赛本身更加重要.音乐是真情流露,不为外在.在电影中,1900总是在思考有限与无限.他说,钢琴是有限的,88根琴键,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奏无限的音乐.他说,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这点让我们有疑问,比起陆地,海洋无比辽阔,应该更加无尽,1900为何说陆地无尽?

在电影中,将end翻译成“尽头”其实是欠妥的,“end”还有“目的”的意思.没有尽头等于没有目的.陆地的确是有尽头的,但在陆地上,对的追求却是没有尽头的.

男生甲:电影中1900原准备下梯去找心上人,下了一半路途却只身而返.因为他预见到了未来他可能的生活情形:和Max一起出唱片,参加各种营销宣传,甚至开世界巡回演唱会.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下梯未返”的人,原本极具艺术天赋,可慢慢地被俗世、利益所熏染,慢慢地“江郎才尽”.电影中,1900说:“我与音乐不可分隔.”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太多歌手与音乐分离,满足于无休止的商演,却做不出好听的专辑、走心的音乐.

老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还有叙述的角度.《海上钢琴师》并没有选择按1900的轨迹的时间顺序去叙述他的一生,而是以一个旁观者——Max的口述来展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编剧、导演的匠心.在我们生活当中,1900可谓是一个“圣人”,尽管这样的人有,但不常见.而将Max这个有缺陷、胖胖的类似“丑角”的人当作故事的陈述者,一下子就体现了艺术的普遍性.因为这似乎成了千千万万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圣人”的故事.1900存在于Max的叙述当中,存在于Max的心中.我们无从考证1900是否是Max的杜撰,也许在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1900.1900永远是Max心中的一块高地,是属于Max的诗和远方.我们应该对1900说声谢谢,谢谢你让我们触及一丝俗人难以理解的幸福与自足.愿天堂有钢琴.

女生丙:首先我想讨论一下1900是怎样的一个人.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世界而不在乎物质世界的脱俗的人.但是在影片中我却有一点疑问,我注意到在1900与Max相识之初,他们一起挖煤,1900向Max仔细描绘了新奥尔良的美好,使Max以为他是新奥尔良人;另外,在爵士乐王的人去找1900的时候,1900正在向外界打电话,希望对方能够和他聊天.从这两个地方看,1900似乎对外面世界并不是完全排斥的,他仍然是渴望外面的世界的.而其实1900在船上也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每次都会有两千个人在上面,这两千个人也分三六九等,我觉得这艘船很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有各式各样的人,这船又不能称之为完全的净土,仍然带有世俗气息.所以我认为1900可能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既有对音乐的精神上的坚守,又有一定的世俗情怀,但最终精神占了上风.

其次是想探讨一下有关帕多安在影片中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帕多安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帕多安是世俗的,而1900是脱俗的,因此最终1900未与她在一起,表明精神战胜了物质;二是帕多安象征着爱情,Max象征友情,最初的丹尼象征亲情,它们都是人最重要的世俗情感,但是最终1900的这三种情感事实上都失去了,说明精神是无法与世俗相融的,即使是在最常见的世俗情感之中.

最后是说说有关影片结尾的一些感悟.老师说了Max和1900二人合一的观点,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他们二人合一的观点成立,那么在影片的结尾,1900在船上被外界社会所布置的炸弹炸死,是不是就意味着现实中的Max事实上已经被外界生活所磨砺而失去了那一片美好的精神世界?另外影片的开头Max卖掉了他所珍爱的喇叭,我认为喇叭是他精神的一个代表,这也与结尾呼应并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丢失.影片结局当铺老板将喇叭归还,暗示精神世界的复得.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老师能批评指正,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老师:有关新奥尔良的问题,事实上Max是那里的人,而1900通过平时的广泛阅读,掌握了很多知识,知道关于新奥尔良的一切.换句话说如果Max是其他地方的人,1900就会和他讨论其他地方.这里体现了他的博学,当然也表现了他对陆地的向往,对外在世界的渴望.但是这种向往和渴望是复杂的,当他看到或接触到真正的陆地的时候,他犹疑并退缩了.所以,你说他是一个矛盾的人,这没有错.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船上,这些情节带有很强的隐喻性,我们把握住其实质就可以了,对于细节可以不必过多拘泥.

帕多安的出现是用来表现1900的.帕多安有她自己的生活,她是一个有情怀的世俗中人,但影片并无意要表现她的生活,她与1900的交集是为了凸显1900对于人间爱情的渴望,但1900清楚的知道,帕多安只能活在他的心中.我们所理解的帕多安,只是1900心中和眼中的帕多安,这与真正的帕多安没有关系.

商人最终将乐器还给Max,是影片给大家留下的温情的结尾,象征精神不死,希望还在,尽管它可能在城市(物质的巨大丛林中)落魄不堪.

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课后选取任一点加以发挥,就可以撰写出比较有见地的批评作品.

三、结语

写作活动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调动和体现写作者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这些能力与素养包括心理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也包括生理方面的,但究其实质,最终都指向创新能力.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活动必然是一种创新活动,它体现了新的角度、新的材料、新的技巧和新的发现,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就对写作教学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写作教学者要认识到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创新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基于此,每一个写作教学者需要投入最大的热情,去了解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写作课堂始终充满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写作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俐.过程写作的实践与理论[J].世界汉语教学,2004(1):90.

[2] Grabe,W.,andKaplan,R.B.TheoryandPracticeofWriting[M]. New York: Longman,1996: 97.

[3] 李国义.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7(5):1.

[4] 魏莉,杨晓英,杨瑞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大学教育,2017(5):126.

[责任编辑:钟 岚]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