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再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附第三篇)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再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再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附第三篇)

【摘 要】本文阐述乌以风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介绍马湛翁《三易略义》,研究唯物和唯心的关系,使人们全面理解中国儒家思想,它将有利于中国文化和东方学术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太极,三易,唯物,唯心,中国儒家思想.

中国先哲解释太极,都是在太极本身上探究,而忘记了“易有太极”一句.我们认为要理解太极,先要理解“易”的含义,过去的注释家只把“易”解释为变易.自从近代会稽马湛翁先生(马一浮,1883--1967年)提出“易有三易”,始将易理阐明.马湛翁晚年著有《三易略义》,语简而义精,不但标志三易,并且把儒家中庸、佛教经典理论以及宋儒太极心性的纲领,都统摄在三易之中.所谓三易,即“不易”、 “变易”、 “简易”.不易是常,变易是变,简易是变中见常,常变不二.可见“易”这个词的含义,不仅是变易一边.若仅以变易名易,是生灭断见,何以能理解太极?若仅以不易名易,则是不迁常见,又何以理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唯有从变易中见不易的简易,方能说明太极阴阳生生不息运化无穷的道理.(高琳评:乌以风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了他的老师马湛翁写的《三易略义》的精义,然而人们在理解时,仍然感到困难.我承蒙乌以风亲自讲授,三易之义,用我所理解的语言简述如下:对于“易”的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不易”, “不易”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的恒常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道理;第二个层次是“变易”, “变易”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性,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第三个层次是“简易”, “简易”的含义是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中透视到事物固有的恒常规律和道理.这是先哲用“易”来看待事物的三个层次,如果我们只偏废在一个思维层次,那么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可能发生偏差,这就是:①如果我们只看到事物的变化的现象,而看不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道理,那么就必然会产生“生灭断见”,认为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偶然产生的,互相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或认为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②如果我们只看到事物恒常不变的一面,那又如何理解“太极”的精神呢?而看不到事物发生变化的一面,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不迁常见”,那又如何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时代的变迁现象呢?③如果我们能从事物的变化现象中透视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道理,我们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贴近,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不为事物的表面变化和事物纷繁的现象所迷惑,以促使事物的发展归于一个和谐的结局.)当然,这三个思维层次又是紧密相联、不能分割的见表1.

马湛翁《三易略义》说:易有三易,①不易,是体大、涅槃德、法身,是天命之谓性,是不生灭,是位、是诚,是无极而太极,是性.②变易,是相大,解脱德、应身,是修道之谓教,是生灭、是气、是乾道变化,名正性命,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情.③简易,是用大、般若德、报身,是率性之谓道,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德、是诚之源、诚斯立、是阴阳——太极,太极本无极,是心.这里面统摄的道理,非精通“大易”,佛教经典、“中庸”、“太极图说”及程张的学术理论不能解其义.后人理解太极这一哲学概念时,切不可以把易仅理解为变易的一面.(高琳评:《三易略义》表已经集中了中国文化儒、道、佛三家的精华,但是现代人缺乏此熏陶,要理解《三易略义》表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乌以风所说的: “注释阐发须有专书,这里不过略举纲领”,如果人们有兴趣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和领悟儒、道、佛三家的学术思想,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更正确,使自己的思维更广阔,使生命的发展更有自觉心,使自己的心灵更有智慧,使世界变得更美好!)马湛翁是从佛家的角度来阐述不易、变易、简易这三个思维层次,正如佛家在阐述佛法的宏大精深时所用的“体大、相大、用大”三层意思,“体大”是喻指“不易”所含的宇宙规律之宏大; “相大”是喻指“变易”所含的宇宙生化的变化现象是无穷尽的;“用大”是喻指“简易”所含的智慧和应变对策,以及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也是难以穷尽的.

我们认为,太极是万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它是无形而实有.因为太极是“理总”,是“道体”,本不可以用“有”、 “无”来形容.你说它有,它是实理而无形;你说它无,它是实理而存在.所以它是非有非无,说它有,说它无均不是.但是天地万物的变化,自古以来,都有个无形的理维系着.在无穷的变化过程中,无形生有形而为万物,又还归于无形,这个道理推到极点.所以周濂溪说,以“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作为总纲领,一切都有此变化而来.《太极图说》头一句是周濂溪通过精研细思吸收了道家的“有生于无”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思想而扬弃它的“虚无”的本质, (高琳注:佛书载,善慧大土有偈云: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周濂溪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得此偈,从此悟道.)用太极是无形而实有的理代替了道家的虚无恍惚的道.这样不但可以消除魏晋以来“崇有”和“贵无”两派的争论,并且也为儒家的“大易”赋予新的内容,因此太极是无形而实有的理,它并非由“虚无”而生.太极动而生阳,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天地万物的变化又还归于无形而实有理,所以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为此生生不息,循环无穷的前进,便形成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太极图.它如水银散地粒粒圆,月映万川处处圆一样,始终是个目的.所以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体用一源,显微之间.道家探究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好像是直线的前进,而“大易”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等等,又好像是重复的上升.《太极图说》由“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云云,以至于“太极本无极”才显示出天地万物变化的过程是螺旋式的圆圈而进行的,无有始终,无有先后.但变化的起点却都是由无形而实有理开始.这就为新儒学的哲学体系指出了圆融贯通的道路,比“周易”和老子都前进了一步.如果从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发展上看,太极图说的“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两句是以儒学“大易”为主干而融合了道家的核心思想提出来的.这里面既肯定了道家思想又否定了它.既改变了道家思想的本质,并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这便是新儒家炼石补天的本领.(高琳评:在这一大段文字中,乌以风深刻地剖析了周濂溪《太极图说》的核心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先哲思想的发展,特别精彩的是乌以风揭示了《太极图说》是如何对道家思想进行改造、推论、演绎和创新的,这实在是披露了中国思想史上革命的先声,也是对中国人所固有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正如我在近著《梁漱溟心理观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文中所说的那样: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体会,思维至少有三个心理层次.达到思维的第一层次的人,往往只是具备模仿和重复某种理论的能力;而达到思维的第二层次的人,往往只具备应用和发挥某种理论的能力;而达到思维的第三层次的人,才可能具备推证、演绎某种理论、并从新创造理论的能力;而只有具备第三层次思维能力的人,才可能达到对某种理论的超越和对思维和智力本身进行创造性的发展,由于人类理智(智力)的这种超越和发展,人类必然向更高的心理层次发展,那就达到了理性自觉心的高级心理层次;人类有了理性,就有了高度的自我监控、自我反省的心理能力,这就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心理基础,也是人类可能有的无私情感的真正源泉;人类虽然有了这种对生命的高度的自觉心,但人类的心理发展并不会因此而停滞,人类必然要探究生命的奥秘,人类对生命的终极因素和宇宙力量的信仰和依赖乃是人类生命的最内在的心理支点,人类一旦自我发现内在的这一支点,人类便可能达到对生命的彻悟,也就是达到了人心与宇宙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了‘人心即宇宙’的境界.”(高琳注:本人近著《梁漱溟心理观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文是本人的《梁漱溟的东方学术思想心理观的研讨》-文的深化.)我们通过乌以风所介绍的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思想的形成,可以领悟到所谓“崇有”和“贵无”的争论是自古便有的.因此,人们的所谓“唯物”和“唯心”的争论也并非是新的论题.古人的“崇有”就是推崇“有”;古人的“贵无”就是推崇“无”,这说明古代人就有“有”和“无”的争论.现代人往往感觉到“唯物”和“唯心”的争论是无谓的,也能感觉到走“唯物”的极端和走“唯心”的极端都是不科学的.但事实上,人们在实际中并没有找到解决“唯物”和“唯心”这对矛盾的途径,由于这是一个高深的学术问题,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先哲的智慧以及反复实践和参悟,来求得逐步的明朗的答案.周濂溪提出“太极是无形而实有的理”,这就使“太极”既不同于道家的“虚无”的道,又可以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儒家“大易”思想接轨,太极虽然“无形”然而“实有理”,可以生化出五行万物,变幻无穷.周濂溪又指出,太极图说由“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阴”云云以至于“太极本无极”,显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过程是螺旋式的圆圈而进行的,无有终始,无有先后,但变化的起点却是由无形而实有理变化开始的.由于周濂溪所揭示的囊括事物辩证发展的螺旋式圆圈轨迹图的发现,才使中国的哲学比儒家的周易和道家的老子的道又进了一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大革命和创新.因此乌以风赞叹道: “这便是新儒家炼石补天的本领”.我们认为,现代人研究古代人的学术思想,其意义在于能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创造性智慧,开拓我们今日之新的境界.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思想僵化的学人,往往以经解经,乱扣帽子,乱打棍子,使我国新儒学几被湮没.幸有乌以风在有生之年,难以想象的困难,对儒学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致使新儒家思想得以继承下来.

周濂溪在《太极图说》中不但改造了道家思想,同时也吸收了佛学要义,如“无极而太极”是自上推下来,一理散而为万物,与华严“无不从此法界流”的意旨相合.(高琳注:华严是指佛学《华严经》,是佛学的一部理论著作,有很高的思维价值和对世界的深刻认知方法.)朱熹解释“万一名正,大小相定”, “万个是一个”.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所谓万一名正,犹言名正性命也.(朱子全书卷52)亦即华严“一即一切”,“总别不二”, “一真法界”以及禅宗所谓“一法遍含一切法”的宗旨.(高琳注:用华严经的眼光看事物,某一个事物与一切事物是有共通之处的.)可见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融合和发展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晶.说他的图说完全出于道家,固然是不对的;说他没有佛家的思想,也是不对的.(高琳评:佛学《华严经》是一部体大思精的佛学经典著作,它被中外学者奉为学术圭阜.)因此朱子与乌以风用《华严经》的论点来解释太极也是非常恰当的.《华严经》有“一多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乌以风认为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具有“一理散而为万物”, “万事又复归为一理”,与《华严经》的境界相符合的,因此认为《太极图说》不仅吸收了道家思想,而且还吸收了佛家思想,说它是融合和发展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晶.从周濂溪《太极图说》思想的形成,可以说明在中国虽然有着沉重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思想,但是我们的民族仍然是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只不过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限制和长期专制统治等因素,而使创造性遭到了压制,限制了发展,使中国人的思想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现在中国有很多人只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而不知新儒家的太极图说;只知崇拜外国的哲学理论,而不知中国文化和东方学术所包含的哲学精华,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但愿人们通过学习乌以风的研究成果,对新儒家的太极图说的哲学底蕴和思维方法有一个新的了解,为开拓我们的思想境界和开发我们的潜能打下基础. 如前所述,人们对事物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还不难理解.然而人们对唯物和唯心之争,则是很难辨清的.如果我们能用辩证的观点去理解和分析唯物和唯心这一对矛盾,则结论只可能是:唯物和唯心本来是“宇宙精神”和“太极”的一体二面,二者统一于一事物中,如果把二者对立起来,搞绝对唯物和绝对唯心,那么势必会走上绝对化的歧途.从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角度来理解唯物和唯心,那么儒家的理论和黑格尔的理论又讲得很清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乃是“宇宙精神”的发展过程,无意识中就有意识的成分,有意识中也有无意识的成分,有意识是无意识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意识是有意识的发展基础,二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如果这样来理解事物,我们可以消除许多人为的矛盾,我们的认识将更接近于“宇宙精神”的本来面貌.关于世界是先有精神,还是先有物质的争论是无谓的, “太极”和“宇宙精神”是无始无终,无先无后的,事物本身就有精神和物质的两面,问题只是隐显和程度的差别.哪个为先,哪个为后,这并没有始终先后的,每~个事物都有“有意识”和“无意识”这对矛盾的存在,问题是有的事物“有意识”的矛盾的这方面表现的明朗,而有的事物的“有意识”的矛盾的这方面表现的不明朗.然而就整个宇宙来说,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要求和趋向.然而,我们所说的“太极”是无对待的,无形状的,无方所以,无先后的,故日:“抽象”;“太极”不能依赖于其他事物存在,故日:“独立”;二气五行皆从“太极”中流出,故自然界的变化是宇宙精神的“异在”,即是说:二五化生乃太极的显现;太极具于吾心,故日: “思维的体现”.太极无双故绝对,万物有待故相对.绝对者一,相对者二,此之谓绝对相对不二.举一反三可以类知,会得此理,入圆通正现,中外圣哲,无不同归一致;不会此理,起偏小邪见,哲学上的种种戏说,便成了口舌之争.(高琳评:乌以风创造性地分析和研究了唯物和唯心这对矛盾,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无意识中就有有意识的成分,有意识中也有有意识成分”;对立着的事物往往是“互为其根”,好比条形磁的两端.这就为唯物和唯心这对矛盾的解决和归于统一,指出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按照乌以风所揭示的“一生二”、“二归一”的完整的辩证过程,来理解事物的对立.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对立体事物的反面一定有非对立体,那么唯物与唯心这个对立体的反面一定有一个统一体.如何找到这个统一的精神实体呢?这样就是使矛盾归于统一的至高点,也应该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研究的方向和目的,也是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素质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人们的思维方法仅仅停留在“一分为二”的层次上是片面的;而人们的思维方法能提高到“一分为二,合二归一”的层次上是较为全面的;而如果人们的思维方法能升华到与对立事物相反的统一的精神实体,即达到以“理性”调控“对立”与“统一”的思维过程的思维至高点,就能理性地使事物的状态进入一种和谐的状态,这可以说是宋儒“太极图说”的真精神,也可以说是当代哲学思想应该追求的新境界.笔者认为,乌以风之所以穷其一生的精力致力于研究《太极图说》的思维方法,他之所以在讲学中反复强调了“太极”和“宇宙精神”,意在澄清长久蒙尘的“太极”这颗宝珠的灰尘,使其重新焕发明耀天地人心的光辉和华彩.如果我们学习和提倡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确立新儒学的“太极”的“无对待”精神,对唯物和唯心这个矛盾的双方都采取这种宽和的精神是有利于人们消除唯物与唯心纷争和对立的,如果人们从精神观念上消除了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人们便很容易到达唯物与唯心这个矛盾对立体的反面,也就是到达了这种统一的精神实体.如果站在更高的哲学角度看问题,我们认为,对唯物唯心持对立观念的即为“对立体”的精神观念;而对唯物唯心持统一观念的即为“统一体”精神观念,与“对立体”相反的就是“统一的精神实体”.而这个“统一的精神实体”并非其他,就是“太极”,也可以称之为“太极精神”.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和东方学术的“太极精神”的树立和倡导,必将求得唯物与唯心的和解,必将促使我们民族归于统一,开拓出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美好的光明前景.这是乌以风继承马湛翁创立新时期儒学思想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伟大发展.)

高琳写于1996年6月

再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再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再论太极图说和宇宙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抗战精神论文

2、精神科护理论文

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4、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5、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6、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