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往事干杯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为往事干杯类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为往事干杯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为往事干杯

1

人总是这样,喜欢记住最美的那一部分往事,并永远回忆它.

属于我的那段西藏的记忆,绝非大多数人都有过.除非你在西藏军营的土坯房里生活过.我甚至想说,除非你是在土坯房里出生、长大的,除非你的父辈也是长年守边防的.

曾几何时,想起、看见土坯房时,太多的记忆已然是伤感、美丽的回忆.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记性太好,回忆就多.回忆一多,伤感就多.还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回忆,说明他已经老了.我不知道,当一个出生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西藏边防军人以回忆的口吻,讲述一段有关土坯房的往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人以为他真的是老了.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年龄段的男人,想必,在他的心底和信念里,依然还有着理想和更多的期待.

我记得,当初在土坯房生活着的我们这些军娃们,少部分能早早地到内地读书;还有的让内地的亲戚看着可怜接到内地生活去了;剩下的如我一样,土坯房才是真正的家.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无限地向往着内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内地的城市是何等的模样,我们梦想着哪一天才能去内地走走看看,但我们只是梦想,仅此而已.长到十六七岁,多半是当兵到边防,与雪山为伴.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再说了,除了当兵,我们的父辈固执地不允许我们有别的选择.

是的,我那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伤的童年是在土坯房里度过的;我生命的所有青春时光是在西藏的雪山哨所度过的.不再年轻的时候,我们终于去了几回内地,上学、出差、走亲戚,时间有长有短,来去匆匆,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到西藏,回到土坯房,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今生,我们注定属于西藏.因为,我们骨子里有着外人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的西藏情结.在土坯房住得太久,我们单纯、真实、朴素、热情、憨厚、宽容、当然难免忧伤.

我们热爱西藏!

2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当有一个也曾在土坯房出生、长大的人,我们一起面对面地谈论或是回忆土坯房时,竟然如此的亲切、美好、温馨、明亮……在这之前,我对于土坯房的任何一次回忆,或多或少都带有伤怀、忧郁、沉重的心绪和情愫.

是在今年的五月底,成都军区宣传部举办的一次笔会上,我遇到一个也曾在土坯房出生、长大的战友.

那天,她说,她的童年是在西藏的土坯房里度过的.我说我不信,从你身上,哪看得出有土坯房的印迹哟!她就笑了,像藏北草原八月那纯净、灿烂的太阳,没有丝毫的污染.只有在西藏生活过的人,只有老西藏的后代们,才可能有那种单纯、真实、洒脱的笑容,让我坚信,她就是土坯房长大的.她说,那你以为我应该是怎样的呢?不知为何,我说,你的言谈举止这么现代,这么有“资”的气息,离开西藏一定很久了吧.我知道,她并不喜欢“资”字.凭心而论,我一直希望,每一个曾在西藏生活过很长时间,尤其是在西藏的土坯房出生、长大的人,回到内地后,他们是应该过上富裕或者哪怕是像样的日子的.如果总是重复着往昔清苦的日子,对我们是不公平的.我也知道,吃过了西藏的苦,今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能坦然自若地生活着.我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在我们身上,不缺的就是精神和勇气,我们所具有的精神和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这些年无论是在北京、深圳、成都,还是某个县城、贫困乡村,没少遇见过曾在西藏生活过很长时间的人,每每听说他们现在生活得好好的,心里就有一种无言的感动.

事实上,她在西藏长到了十四岁才回到内地.她在拉萨读过书,在日喀则、江孜读过书.每到一地,都生活在土坯房里.那时,部队住的是清一色的土坯房.

土坯房是五十年代初期,那群风餐露宿,靠双脚走进西藏的军人们,在西藏的某一处空地、乱石滩选定房址后,就近背来很多泥土,把泥土捣碎渗入少量的水,再混杂一些草根什么的,把土浇灌进一个用木板制成的长方形模子里,双臂使劲向地将模子一夹,打开模子,一块土砖就算完成了.土坯房就是用这样的土砖一块连一块,错落有致地重叠而成的.一般都在两三米高,高了经不住风吹雨打.前后里外用石灰粉刷过,屋顶盖着一层铁皮.土坯房结构简单、夯实、实用,冬暖夏凉,能够历经高原劲厉的季风半个世纪的侵袭而不倒,就足以说明我的父辈们工作的踏实.那个年代,父辈们无论是打仗、生产,做任何一件事,胸中总是燃烧着一种信念:打不垮、磨不烂.住在土坯房里的人,没少吃灰尘.西藏风大,呼啸一声,铁皮吱嘎嘎响,脱落的土灰满天飞扬,那滋味真不好受.

她说,她的童年天天看雪山.

我说,我的童年天天看雪山.

她以为我在说她.我以为她在说我.

我说,我那时候只能围着土坯房转悠.

她说,直到七岁,她也没走出土坯房半步,除了看山,还是看山,挺可怜的.原来你也是在土坯房长大的啊.

我说,原来你也是在土坯房长大的啊.

她说,那些日子真不知道该怎样表述.

我说,你总算是幸运的,早早地离开了,因此,现在的你显得比我文化多了.我说的是实话.

我还记得,当那些从成都、北京去西藏的人们,看见我们或一个人、或三五成群地在土坯房前发呆时,他们不解地说,这些孩子真可怜.他们说,这些孩子长得很黑,你看那眼神,忧郁无光,脸上红扑扑的,这个样子能读书吗?父母大多不在身边,我们只能吃部队饭堂.特殊的年代,我们大多上学晚,学到的知识有限.后来条件相对好了,我们格外努力,我们有毅力,我们能忍耐,这是父辈传给我们的品质.我们得到过“老西藏精神”的真传.

3

很遗憾,没能看见她说起的那张照片.我想,应该是黑白照片.她说,那一年她五岁.她母亲一只手牵着她,怀里抱着她弟弟,身后就是一片斑驳的土坯房.这太容易让我联想到我五岁时的情景了,太容易感知她此时此刻的感受了.十六岁以前,我们家惟一的一张照片就是在位于拉萨河畔的土坯房前照的,母亲的右边站着十岁的大哥,憨憨的;左边站着五岁的我,一片茫然;三岁的弟弟依偎在母亲怀里,露出天真的笑脸,母亲的表情有些严肃.父亲不在,他在那个共和国的版图上只有高度,没有名称的哨所里.姐姐也不在,八岁的她不愿意在土坯房生活,让重庆乡下一个远房亲戚接走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想,姐姐为何宁可选择条件并不好的乡下,也不愿意生活在西藏的土坯房呢?长大成人的她大学毕业后终于没有回到西藏,这也成为父亲他老人家生前最最失望的一件事.这张照片是从北京来的一个阿姨照的.她问大哥几岁了,大哥说十岁.她说你怎么不高兴呢(她从大哥忧郁的眼神和近乎痴呆的表情里得出的结论.)?大哥说没有啊.她说给你照张相吧,大哥说我还没照过相呢.她不信,你都长这么高了,没照过相?她就问,你们家住哪里?大哥指了指正脱落着土灰的土坯房,她就流泪了,她哽咽着问大哥,你家人呢?大哥说爸爸在边防,妈妈和弟弟在家呢.她说走,去你们家看看.这张照片是阿姨回到北京后寄来的,走得慢,大哥和我足足等了半年.

笔会是在位于成都郊区的巴金文学院举办的.那天傍晚,我们一大群人围着一条小街道散步.她说,真清静啊,像在西藏.我说,这还叫清静,你都快把西藏给忘了.她说哪能说忘就忘呢,尤其她们家的人.她弟弟也是生长在日喀则的土坯房,还学过三年藏语.她如今还能一口气背出三十六个藏语单词.她母亲原来在内地的一所中学教书,为了父亲,母亲与她和弟弟,随军在日喀则教了十多年的书.

我分明看见,其他人此时正谈论着别的话题.也难怪,土坯房这三个字,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

她说她骨子里其实是忧伤的.从她作品里,仿佛能读出来.是的,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越往生命的深处走,这种巨大的影响便显得越清楚越激烈.是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便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反过来,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哲学,也就决定了你的人生道路.

她问我,嘿!那排土坏房还在吗?

我从她看似潇洒轻松的问话里,读到了一种长长的忧伤和留恋、沉重.我明白,她指的是日喀则的那排土坯房.她们家在那里住的时间最长.我说,还在呢,当年她们家住的土坯房是某野战医院的营房,一大批女军人就生活于此,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女军人.她们像流浪的燕子,两边筑巢.她们的孩子常说,爸爸的家,妈妈的家,爷爷奶奶的家.

4

我不知道,她是否也像我一样.有着对于土坯房的某种矛盾心理:担心土坯房总有一天会从我们眼前消失,或者说它应该消失.我不知道.

我说,你不知道,土坯房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水泥营房.

她说,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已改变,只有记忆永不褪色.

我想,一切都在心里.是啊,只有心里没有忘记的,才是值得怀念的.就让土坯房成为一壶酽茶,一坛醇酒吧,我们慢慢地品尝,尽情地感受香留齿颊久久不退,时间越长,回忆起来滋味越多.

这样的回忆,未必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

(原载于2006年第4期)

责任编辑:子嫣

为往事干杯论文范文结:

关于为往事干杯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为往事干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