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楠木论文例文 跟湘西楠木类论文范文集

这篇湘西楠木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湘西楠木

文/ 翟 非 翟 星

当绿色化行动在湘西原野纵深拓展,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和谐统一理念深入人心,湘西楠木作为湘西土产和贡物,理应成为绿色湘西和文化湘西亲密融合的精品.湘西楠木几乎与武陵山拥有一样悠久的沧桑岁月;湘西楠木几乎不用任何构思,仅因加入了溪州土司的进贡情结而变得跌宕起伏.

2002 年,在湘西秦代古城里耶考古时发现,深藏3 万多枚秦简的1 号井中密密匝匝的方形井圈均由楠木制作而成.据此可推断,湘西盛产楠木的可考历史至少应追溯到秦朝.

湘西楠木见诸明文始于宋朝,宋代桐乡人朱辅所撰《溪蛮丛笑》云:“蛮地多楠,有极大者,刳以为舟.”溪蛮者,即《后汉书》所谓五溪蛮.史载五溪即雄溪、樠溪、潕溪、酉溪、辰溪,多数学者认为五溪分别为今天的巫水、明溪、武水、酉水、辰水,可见五溪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古溪州(唐宋时期对湘西州的统称).

《宋史》载:“(政和四年)六月,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可为明堂梁柱,蔡京等拜表贺.”沅陵县城处于酉水和沅水交汇处,从两河流经地区来看,只存在楠木从酉水随山洪暴涨漂来不被打捞的可能.随溪河暴涨流出楠木的现象无独有偶,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所录的《重修府治记》《重修郡学记》详细描述了溪州永顺、保靖土司向辰州府进献数百楠木,随酉水河洪水暴涨一夜飘至辰州郡城(沅陵城)的壮观场景.

万历《辰州府志》谓:“楩楠异材皆产于苗徼崇山广谷.”苗徼是明朝对湘西苗疆的泛称.

乾隆《永顺府志》称府辖4 县(永顺、龙山、保靖、桑植):“是山林蔚佳之处,宜有名材异产……楠木有白楠、香楠,明史云永顺各宣慰历次贡木.”

楠木古称“柟木”,名列江南四大名木之首,被誉为“木中贵族”.在林木大观园里,楠木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坚韧刚贞、遇火难燃、经水不腐、淡雅幽香构成了楠木家族亭亭玉立、千年不衰的鲜明个性.

金丝楠木素有楠木之冠的美誉.金丝楠木并非纯生物学分类概念,多属美学范畴,主要出自桢属的桢楠、闽楠、紫楠、利川楠、浙江楠等.金丝楠木最大特色在于木质呈金丝光泽,可结成天然的山水花木人物图案,舒适养眼、荡人心魄.木性温润柔和,润如膏脂,柔若肌肤,久居楠室,久用楠具,便可陶然忘困,颐养身性,益寿延年.

明清时代,金丝楠木享有“皇帝木”专誉,从皇城宫殿到皇家园林,从皇帝坐朝龙椅到文房器具,从皇室身前起居陈设到身后陵寝构建,处处都与金丝楠木结下不解之缘.

皇城皇宫建设,在明清时期达到登峰造极之势,毋庸置疑,浩繁的工程建设对楠木消耗也达到了巅峰.仅明朝就在永乐、正德、嘉靖、万历4 位皇帝当政时期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鼎建宫殿现象,因修建宫殿而消耗或淘汰损耗的楠木达到难以计数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自永乐四年(1406 年)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行宫至清道光皇帝迫于内忧外患不得不罢默采办皇木之议,明清两代约400 多年间, 单在四川采办“皇木”就达23 次 , 运走“皇木”超过5.3 万根( 块).

为满足源源不断的宫殿工程用材,明朝廷专设金丝楠木置办部门,各地官衙将进贡金丝楠木当作行政要务,进贡金丝楠木成为官员考核和晋升标准,庶民百姓也可凭进贡1 根金丝楠木获得官职.

在史上规模宏大的使用楠木建都造殿的热浪中,楠木盛产地湘西成为朝廷采木的重点地域,有世忠许国之志、世代忠良之称的溪州土司自然免不了向朝廷进献楠木.无人知晓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古建筑耗用了多少楠木资源,但北京宫殿在多次重建中,溪州土司都会进献大量楠木.

因为进贡楠木的特殊贡献,溪州土司王朝得到不少实惠和风光:明正德年间彭世麒奉敕加升湖广都司都指挥使,赐大红蟒衣3 袭;明正德年间彭明辅授正三品散官,擢升湖广都司都指挥使,赐大红蟒衣3 袭;明嘉靖年间彭宗舜进秩一阶,赐飞鱼服1 袭;明嘉靖年间彭翼南加升云南右布政使,赐二品服;明万历年间彭元锦升授湖广都司都指挥使,进阶骠骑将军,授蟒衣1 袭;清康熙年间彭廷椿献木助修太和殿获升10 级.比较而言,明朝廷对溪州土司进献楠木的奖赏远超对溪州土司的军功奖励,诸多破格的加官进爵增添了溪州土司无限荣耀,许多学者将土司献木与朝廷回赐看成政治交易.粗略换算,就可发现这种交易并非实质上的等价交换.万历朝工部官员曾上奏说:“神木厂收贮楠杉大木,出自湖广川贵,每根价银数千.”溪州土司历朝历代进献的大楠木几近万根,折合白银价值至少数千万两,溪州土司拿数千万两白银换取朝廷有名无实的官爵仅为了交换吗?

纳贡进献历来是维系王朝与地方政权、藩邦和土司正常关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一来居庙堂之高的皇帝在受贡之时既可感受万邦朝会一展天威获得心灵慰藉,又可饱尝天下美食土产,阅尽四方珍宝方物;二来处江湖之远的贡主借纳贡之机沐浴天恩大获封赏回赐,更能换取王朝信任,获得并加固统御一方的世袭权柄.溪州土司王朝自溪州之战后数百年间几乎无战事,能逍遥偏安一隅,不能不说是进贡和回赐互动换来的宁静与和气,但这绝不是进贡和回赐的必然结果,更多是溪州土司用不对等付出换来的安定祥和.

土司进贡和朝廷回赐有交易的形式,却无交易的实质.溪州土司誓守铜柱盟约的框架和内核,不断从自我作出积极改变和调整,源源不断为铜柱盟约注入新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溪州土司对明清王朝世代相传的坚如磐石纫如蒲苇的“忠诚”.

这种义无反顾的世忠在老司城的演变中无所不在:《永顺司宗谱》记载自彭允林开始以“忠”为谥号的土司王至少有22 位;溪州土司在老司城衙署区专门建有“绳忠楼”,慎守忠君爱国思想;第19任土司王彭世雄为纪念先父彭仲获朝廷谥号“忠诚”而建造“忠诚府”,把尽忠奉为家风;第22 任土司王彭世麒为表尽忠许国之志修建了世忠堂,明朝内阁首辅刘健撰写《世忠堂铭》;永顺土兵“58 旗”番号隐含了尽忠报国的终极目标,明清时期应调出征多达100 余次;明清两朝溪州土司进献楠木12 次(有史料记载),加上进贡明溪布、马匹、麝香、虎皮等稀缺之物,累计献贡100 次以上,“尽己之谓忠”在土司倾其所有的进贡中得到了完美诠释;整个老司城构造都在“忠诚”二字上大动心思,凡是建筑需要用石料的地方,都毫不例外地选用红色页岩和砂砾石,红色成了老司城的本色和基调,巧妙自然地寄寓了土司王朝誓竭丹诚的心愿.

显然,溪州土司的世忠在实践中丰富了铜柱的盟约内容,超越了土司进贡和朝廷回赐的交易,以无休止的自备帑金征调和进献楠木这种不等式的发力架通了直达天庭的桥梁,溪州土司自觉遵守的不等式原理为自身赢得了游刃有余的生存空间,不等式构成的世忠成了溪州土司获得累世荣宠、成就贵盛悠远的法宝,成了溪州土司得以袭任35世、传承基业800 余年最终平稳着陆的基石.

采办楠木不仅是一桩耗资巨大的皇差,更是一件极为艰难的工程.《明史》食货志谓采木为“采造之事”中之“最巨且难者”.明人王士性直言:“木非难而采难 , 伐非难而出难 .”采伐楠木后的转运工作是采木中最为艰难的环节.转运分为2 道程序,一是由砍伐地点拽运至小溪处 ( 当时叫点水),一是从小溪泄运到大江大河.

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5 月,当朝权奸严嵩曾对楠木运输的艰难情况作过陈奏:“今独材木为难,盖巨木产自湖广、四川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几转历,而后可达水次,又溯江万里而后达京师,水陆运转岁月难计.”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采木修建太和殿时,马湖知府何源浚对楠木转运艰险有过形象描述:拽运之路,俱极险窄,空手尚苦难行,用力最不容易.必须垫低就高,用木搭架,非比平地可用车辆.上坡下坂,辗转数十里,始至小溪.又苦水浅,且溪中皆怪石林立,必待大水泛涨,漫石浮木,始得放出大江.然木至小溪,以泛涨为利;木在山陆,又以泛涨为病.此拽运之难也.

湘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路崎岖,鸟道羊肠,梯蹬层叠.明清时期,湘西与外界相连的陆路只有3 条狭窄的驿道分支,主要交通依靠酉水沅水水道.土司王亲运楠木至京,唯一通道就是走酉水—沅水—洞庭湖—长江—京杭大运河水道,长达3000多公里.从全程来看,一批大木自砍伐直至运抵京城,费尽周折,耗时甚长.明代贺仲轼《两宫鼎建记》中曾言:“照得楠杉大木,产在川贵湖广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

久居大山的土家汉子与生俱来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劲.在积年累月的采木中,溪州土司和土家族民众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采木转运之法:找厢拽运,筑坝泄运,扎筏流放.“找厢之法”堪称土家族拽运大木的绝技, “找厢”先由石匠开采巨石,形成简易路基;架长空中地段,做好支架,然后以2列杉木平行架设在路基和支架上,形如当今铁路.明嘉靖时辰州同知徐珊在卯洞驻扎2年监督大木运输,所作《卯洞集》生动描绘了厢架的宏大景象:“木栈开重险,参差万壑长.乍看蜈百足,忽拟雁千行.”清代四川巡抚张德地在考察这种拽运方式后,在奏章上作了详细介绍:“查采木旧例,斧手架长俱出湖广辰州府,其斧手砍伐穿鼻,架长寻路找厢,皆其贯习,各有定法,若不得其人,木料必致扑损.”清朝在四川历次大规模采木时必须靠上司行文从辰州府招募找厢能手主导采伐——找厢能手大多来自永顺土司,明初辰州府一度代管过永顺土司.

尽管采木转运执法在不断改进,采木转运效率有所提高,但采伐楠木仍是一件生命不保、凡人避之不及的难事.“木夫就道,子妇啼号,畏死贪生如赴汤火.”时人对采木之惧令人不寒而栗.明人归有光曾记载采木惨状:“而吏民冒犯瘴毒,林木朦胧,与尬蛇虎豹错行.万人邪许,摧轧崩幸.鸟兽哀鸣,震天岌地.”万历年间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宪谈及采木时说:“楚蜀之人,谈及采木,莫不哽咽.”徐珊《仆夫谣》云:“掌住脚,留住索,抬起老杠莫放落.下有千仞壑,万一不谨防失错.仆夫肩头皮尽剥,官府轿上时发恶.吁嗟乎!皇天赋命何厚薄?吞声忍气行蹢躅.”一曲山歌道尽历代木夫的生命忧患和愤怒呼喊.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 .”溪州土司坐拥优越的楠木资源,虽有千般礼制僭越的顾虑,却禁不住楠木的诱惑,在大采楠木以效忠诚的同时留有余地以备己所需,扩城、修殿、造景、筑墓……处处都有楠木的影子,楠木广泛使用于老司城扩建和功能完善等方面.老司城紫金山共有土司王及贵族坟墓100 多座,从已挖开的数10 座古墓来看,绝大多数棺材系楠木做成.被称为土司王祭祀神殿祖师殿——既是唯一保存至今的老司城5 大建筑之一,也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土家族古建筑——基本上是楠木制作,明嘉靖年间彭明辅开始筹划重修,完成于彭翼南抗倭凯旋之时.整座殿堂由正殿、皇经台、玉皇阁组成,依山势沿中轴线由低到高呈阶梯状排列,森严肃穆、巍巍壮观.正殿34 根立柱皆为珍贵楠木,所有建筑嵌装围护大多使用楠木,梁柱衔接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迹.

也许是天高皇帝远,朝廷无暇顾及,也许是老天偏爱一隅,湘西百姓使用楠木没有受到特别限制.只要家境殷实,使用楠木制的牙床、屏风、八仙桌、碗柜等已是寻常事,不必有僭越之忧.龙山楠木箱早在千年前就已设坊成批生产,“盛物不发霉,不生虫,不回潮,不变质”,以性优质佳闻名于湘鄂川黔边区.楠木制土家族家具因诸多因素越发走俏,总有一些执着狂热的商贩乐此不疲地吆喝着穿行于土家山寨,梦想寻宝于偶然.

因过度滥用和生产性破坏,湘西楠木资源大幅锐减,大面积成林的盛况已成历史记忆,“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的砍伐场景已成遥远的绝响.乾隆《永顺府志》有记:“(楠木)今府属稀有,积岁砍伐良材尽矣.”湘西曾因滞后的交通条件和山民自发呵护而使楠木资源幸免枯竭.今天在永顺小溪、古丈高望界、保靖白云山、龙山印家界、凤凰两头羊等一批国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保存了小有规模的楠木群落.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楠木种类最多,有闽楠、湘楠、紫楠、白楠等16 种,享有湖南“楠木之乡”的美誉.湖南省已登记的最大古闽楠在凤凰县茶田乡塘坳村,高25 米,胸径1.5米.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湘西楠木于今尚有这般孑遗,既是对往事的见证,又是对将来的喻示.

现今,在老司城河街南端的半坡上兀自耸立着一株合抱的大楠木,分外引人注目.“干育千年秀,根含一气和”,他俨然成为这座古城的某种象征;但有时他更像一位当年土司王预留的使者,浑身爬满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予人以无限遐想.

湘西楠木论文范文结:

关于湘西楠木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湘西楠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