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学前课程应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学前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学前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学前课程应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

【摘 要】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至真、真善、至美的世界,只有与儿童的心性,儿童的生活世界相契合的学前课程,才能丰润儿童的心理,才能激起儿童主动探索、建构的兴趣与.

【关键词】学前课程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的可能生活

1儿童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在欧洲面临着科学理性危机侵蚀之现实上提出的,自然,关于“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话语便有了许多“纠结”.相对于冰冷的、灰色的、理性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则充满了鲜活、流动、情感、丰富的色彩.“生活世界”是有着丰润情感与意志的人的世界,为人的生长提供生命的给养.“它是我们的第一承托着,并也是我们最根本的生长家园.”[2]从类的角度来看,“生活世界总同时是一个共同的世界,并包括其他人的共在.”(迦达默尔语)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生长与精神的家园.就个人角度而言,“生活世界”是“个人”视域内所感知的世界,因此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世界,不同个体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作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生活世界”的交往性、基础性、自然性.而作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视域内所感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决定,有其独特的品质.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

首先,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此“真实”并非是与“虚假”相对的,其“真”在于,它是儿童能直接感知到的真的现实.也就是说,儿童的生活世界首先是直观的现实的世界,儿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认识的世界,儿童自己体验到的或将会体验的世界.在这个共在的世界里,有妈妈的爱,生病的痛,满足的喜悦,有希望落空的失落,与伙伴相处的融洽和争执,还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威胁……

儿童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童话的世界.在一个共在的生活世界中,成人急促喘息着,疾驰的脚步疾驰穿梭于钢筋混凝土的大厦间,白纸黑字的工作和灰白相间的建筑是他们“美”的全部世界.而儿童却是世界中“美”的发现者,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世界是美的、鲜活的、五彩缤纷的、充满童话色彩的.“阳光照射在树叶上反射出的闪光是‘太阳在洒火花’,“夜晚‘太阳回去休息了’”,“窗户是房子的眼睛”,“石头是活的,小石头是大石头生的孩子”,“春天来了,是坐车来的”.……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童话语言是儿童独特的语言.

一个充满同情和人类爱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的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3】儿童有一颗敏感、多愁善感的心,他们怜悯受伤的鸟儿,为鸟儿的死去而伤心,他们同情“多嘴的八哥”所遭遇的讽刺与冷落,他们忧伤即将被寒冬摧毁的花儿.这里有一位妈妈讲述的故事:小区有家小饭摊,老板最近养了一群小鸡.汝汝每次经过饭摊门口总被那些小鸡吸引……老板指着小鸡对汝汝说:“小朋友,这些小鸡过段时间就会长大,到时候叔叔把它们杀了,送点给你吃哦,很好吃的.”汝汝一听急了:“叔叔,你别说了,你当着小鸡的面说这些话,小鸡听了,心理有多难受呀!”【4】在儿童的眼里万生万物都是平等的,它们与人一样有眼睛,有嘴巴,会思考,会说话,会伤心,会流泪.儿童会跟着它们一起欢,一起悲,一起歌,一起舞.儿童的心灵是天生开放的、无偏见的,可以说是道德上的至善,这是人类爱的特质.这种“大爱”超越了阶级与国界,超越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的界限.几千年前,老子就发出“复归孩童”的感慨,儿童的智是大智,儿童的爱是大爱.

2走向儿童生活世界的学前课程

郑三元教授在《幼儿园课程的本质》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幼儿园课程到底是为谁而设的?它属于谁?时下的课程是幼儿真正感兴趣与关心的吗?针对现实中课程完全由老师一人决定、发起、延续与终结的事实,他提出幼儿园课程其本质应是幼儿的课程、幼儿的活动、幼儿的“问题—解决”的活动.是的,幼儿园课程应首先是幼儿的,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现今的学前课程以健康领域活动为首,体现了课程对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视,体现了对其终极目标之“身”发展的重视.但是对幼儿“心理”或“心智”发展的关注呢?心理与心智的发展是与儿童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息息相关的.只有强烈的情绪共鸣与情感体验才能丰润儿童的心理,才能激起儿童主动探索、建构的兴趣与.而现实中的课程实质是按教师的需要一手策划与导演的,它能激起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共鸣进而去主动建构吗?能与儿童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吗?因此,当下课程之促进儿童身心之“和谐”发展是值得深思的.笔者认为,学前课程应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视域内所感知的世界,而幼儿园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契合,必然会引起儿童的共鸣,拨动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心弦.

在他“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儿童要去认识和适应的是真实的生活,因此儿童经历着的生活应成为课程的内容,幼儿经历的生活情境应成为拉开课程内容的序幕.在现实的课程中,为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先把儿童引到一个童话的情境中:帮小白兔找妈妈,小猪盖房子,帮助小动物脱离危险等等,这些预设的童话情境,虽然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儿童也愿意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童话情境毕竟远离了儿童生活环境与经历,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体验,难与儿童的真实的体验产生共鸣,儿童也会渐渐地对这些虚构的童话情境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走进儿童生活世界的课程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比如,“找妈妈”这个主题活动,不再是“帮助小白兔找妈妈,问天上的小鸟有没有看见小白兔的妈妈,问池塘里的小鱼有没有看见小白兔的妈妈……”.而是“帮助小明找妈妈”,“有一天,小明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商场里人山人海,突然小明发现自己走丢了,小明着急地哭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小明想想办法吗?……”

儿童有一双天生的发现美的眼睛,能从成人习以为常的、不屑关注的环境中发现独特的美.儿童的思维是整个的,泛灵的,他们充满想象和创造性地描绘着自己的童话世界.学期课程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就应当给儿童提供创造童话的生动素材和想象的时间、空间.不是只有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中,才能引导儿童发现美,引导儿童表达自己,展开想象创造童话故事.美,无处不在,儿童能发现无处不在的美,能无时无刻地创造自己的童话故事.在如今的课程下,“童话”几乎是教师的专利,而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充其量只是实现教化的一种手段而已,童话只是一层“华丽”的外壳,而老师编造的童话情境,更加地千篇一律,无趣无味.童话的精神何在?童话的审美何在?儿童天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文学家、童话的创作者.因此,学前课程应当给儿童提供创造童话的生动的,辽阔与无限的素材,而儿童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这些素材自然地伸向远方、伸向广袤的星空、伸向无限复杂的世界.“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整的诗句”.(《繁星·七四》)儿童,只因他拙于使用大人世界的语言,拙于描述,并不表示他不善于想象.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利用“训斥语言”这根隐形的教鞭,驱赶儿童行向她预设的教育目标,“沿途”根本无暇顾及甚至扼杀儿童美丽童话的创作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说过:“我从小给孩子各种情感刺激,让他们的心灵变得丰富、敏感,只有一个从小心灵丰富的人,富有爱心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积极向他人与世界开放、充满爱心、富于教养的人.”因此,学前课程应给予孩子各种情感刺激,这是与儿童的善性,与儿童用心灵看世界的本质相契合的.在“蓝天下的学校”,有些孩子的感情受家庭影响对生物非常冷漠哦,甚至有些残忍,他们随性践踏采摘花草,解剖活虫子等等,还为这些行为欢呼喝彩.一次田野游玩时,孩子们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小鸟带回教室悉心养护.渐渐地,孩子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受伤的小动物.他们也开始为病死的小动物伤心,为病好的小动物齐欢心,渐渐地当爱护生物已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时,孩子们的善性与爱心也渐渐展开了.到幼儿园去,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走廊上或专门的活动区,有许多枯黄的小植物,空鱼缸,还有一些孤零零地、在小玻璃瓶里艰难爬行的小乌龟,这些可怜的小生命怎么了呢?想必他们的主人刚拥有它们的时候应该很高兴吧,也许还兴奋地向自己的小伙伴介绍这些小生命呢!可是,这些小生命最后的命运却是被“打入冷宫”自生自灭.事实上,在教师内心里,并没有把它们当做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平等的小生命,自然也没有引导小朋友去认识、爱惜它们,关于爱和关心的教育没有在小朋友的心理生长.“人类爱”在“文明”的召唤下慢慢离儿童远去了.“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拥有天生的“善性情愫”,但是若不去培养,它也将埋葬在冷漠中.

反观我们近些年的学前教育,确有很大的提高:多彩的校舍,丰富多样的玩具,以五大领域安排的丰富的课程,都有利于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由老师全权安排的丰富的活动和精心设置的教学活动并不能真正的使孩子获得幸福感,在活动课上那迷茫的眼神,心不在焉的“活动”,麻木地跟着老师念念叨叨的样子,远远没有孩子自由活动的那种欢乐劲.毕竟,不仅孩子的身体被关在了高高耸起的围墙里,就连属于孩子的做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的语言自由,时时被限制在老师的允许范围内,行为自由时时得由老师来安排.我们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主人,从小在他的意识中就被隐隐地灌输着,只有服从,不许反抗,只有集体,没有个人的观念.那么,在这样的教育下,如何培养独立的个体?如何使得我们的孩子以后有勇气去实现自我?如何去构建自己认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和有意义的生命价值?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学前课程应当给予儿童更多的选择和判断的自由,使儿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发展积极主动地探索精神,获得实现自我,创造自我的成就感,在也这无形中帮助孩子建立起了自信心,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学前课程应多带领孩子走进自然,认识孕育人类文明的伟大母亲;多带领孩子走进社会,发现社会中的生命感动,劳动者之美.

【参考文献】

[1]杜威著,王承绪译,我们怎样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杜威著,杜威论著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4]汝汝妈妈,幼儿教育(家庭版)2006(6),15

学前论文范文结:

关于学前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学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