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节气诗词有关论文范本

此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节气诗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类别繁多,节令诗是其中的一种,这类诗以描写古代先民的节日和时令生活内容为主.古代文人根据不同的节令特点,结合其不同的物候和风俗创作了许多的节令诗.古典诗歌和节日文化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

1.节日诗词.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

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节日.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

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菊花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春夜喜雨》《春晓》《清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

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元日》《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节令诗是小学语文古诗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多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和家庭和睦的思想感情,节令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关注节令诗的教学研究,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促进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也很有意义.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语文教学期刊

2、语文教学和杂志

3、语文教学和投稿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5、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