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跨越学科界限探寻知识真理类论文范文检索

这篇学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跨越学科界限探寻知识真理

【摘 要】高中教育实行的分科教学,割裂了知识本来的脉络结构,不利于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质.跨越学科的界限,以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探求知识的“真”相与对应的过程,领悟知识背后的“原理”与“哲理”.【关键词】跨学科;知识;真相;哲理【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5-005远-02【作者简介】张蓉,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210018)教师,一级教师.

普通高中教育实行的分科教学使得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同一个问题被割裂分散到各个学科,在不同时期被重复提及,学生只能从单一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难以深入而全面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的构建是高中阶段促进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已是课程设置理论中的核心课程观之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存在着教师只关注自己所教学科,极少关心其他学科,忽略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学生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按照一门学科的逻辑顺序来学习,更要让学生知道,一个特定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属于单个传统的学科范畴,它很可能覆盖和跨越好几门学科,甚至涉及整个学习领域.这就需要跨越理科学科之间、文理学科之间的界限,探寻客观知识的“真”,领悟客观规律的“理”.

一、跨越理科学科的界限,探求知识的“真”高中理科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五门学科.其中,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涉及物质结构、相互作用以及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中.图1 展示了高中阶段物理与其他学科的部分知识交叉点.由该图可见,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相同的知识点,因此,从物理学科入手,打破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多样化,领悟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发散式地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探索知识的“真”相.

高中阶段的物理和地理学科,存在非常多的知识交叉点.但是有些重合度非常高的知识,在教学进度上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比如高一上学期的地理中就有“行星的运动”这一模块,但与之相关的物理学原理却要等到高一下学期才开始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地理时不懂原理,学物理时又忘记现象的局面.只有跨越物理和地理的学科界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隐匿在“行星运动”复杂现象背后的知识“真相”.

所以可以在高一地理课讲完“四季更替”内容以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北半球的四季变化中,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春夏两季平均有186 天,而秋冬两季平均只有179 天,四季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此时可以展示图2,提醒学生观察太阳所处的位置、地球运行的轨迹.学生会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侧,冬季时它和地球的距离比较近.此时就可以向他们介绍物理中的“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迹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学生有了这些物理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知道“行星运动”的真相.

2.探究知识的“真”过程.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科学现象的背后,总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整体的.但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却只能将本为整体的科学现象分裂为小模块,分散到各个学科中进行讲解.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1 第二章“电动势”中,教材中是这样介绍电池内部原理:“……因此电源内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就一定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荷才行.也就是说,电源把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的过程中,这种非静电力在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看了这样的描述以后,学生依然是困惑的,因为这样的描述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去设想出这么一个“非静电力”,像一双无形的手一样,将正电荷从负极移动到正极.其实关于电源内部电荷的移动,高一化学就曾经介绍过,此时不妨再回顾一下原电池内部的组成、正负极的特点、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看得见的化学实验,代替那个抽象的“非静电力”.当学生再一次目睹电解槽中铜锌两极与稀硫酸溶液发生的反应,回想起高一化学所学的内容时,他们才能将与电池有关的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融合起来,就形成关于原电池的整体认知.

二、跨越文理学科的界限,追寻知识的“理”高中阶段文科、理科各学科之间虽然看似有较大差异,但是在某些知识内容上,依然存在着交叉.文科和理科之间,并不存在巨大的鸿沟,跨越它们之间的界限,追求知识的“理”,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开启他们的人生智慧.

1.领会知识的原理.

哲学是对客观现象规律总结的升华,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经常会引用到一些物理现象.比如在讲事物的联系时,有的老师会提到“蝴蝶效应”,用于说明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描述的真的是这样的联系吗?其实,真相是一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可以模拟气候变化的电脑程序,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因而他形象地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如此我们才发现,蝴蝶并没有引来龙卷风,是蝴蝶扇动翅膀后引发的细小误差,被电脑程序不断放大,导致了计算结果的巨大差异.理解了背后的原理,我们才发现,原来蝴蝶效应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可能并不那么合适,它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熟语表达的意思更为贴近.

2.领悟知识的哲理.

纵观中学物理课程,不少地方渗透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我们不妨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去分析物理规律,真实地呈现物理内容的哲理之美,努力实现物理知识的哲学升华.

例如,在介绍“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知识时,通过泊松亮斑证实了光的波动性,再通过光电效应实验证明光的粒子性.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对立的特性,正是客观世界中存在辩证矛盾的有力佐证.

教师充分挖掘物理知识的哲学内涵,从哲学视角加以透视,有利于学生形成用哲学思想探究自然本质的习惯,让学生在哲学思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技能,发展思维.

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可以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看清知识的本来面貌.不论哪门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归纳为“求真知、储善意、悟美感”,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品哲学“真”味,体会人文之“善”,感受客观世界之“美”,从而构建具有真、善、美特质的教学,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科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学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学科方面论文范文。

1、学科导论论文

2、电气工程学科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