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方面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框架语义学下V来的历时演变与用法特征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关于语义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框架语义学下V来的历时演变与用法特征

向 红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语义理论为基石,以“看来”“说来”“想来”等为例,考察“来”与前附成分结合而成的“V来”类结构的历时演变及用法特征.现代汉语中的“看来”“说来”“想来”已经完全演变为带有主观化的连词.“V来”结构的历时演变也在重新分析、高频使用等多重作用下逐渐趋于成熟.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 “V来” 看来 用说来征

一、引言

框架的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框架语义理论(Frame Semantics)是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概念结构的基础理论,在框架语义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显像和框架.显像指代词项所表征的意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指代意义),框架指理解词项的显像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概念结构.Fillmore定义“框架”这一概念时提到:“当使用‘框架’这一术语时,我心中想到的互相联系的概念体系,对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依赖于对其整个概念结构的理解.”本文中所探讨的“V来”类词,在其历时发展中因具有互相联系的概念体系,因而在语义分析与语法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本文以感官概念域为依据,将不同的感官概念域视为不同的“框架”,在不同的框架下,语言的显像也是不同的.

“来”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多义动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来”的本义为“由彼至此,由远及近,与‘去’‘往’相对”,常置于句中作谓语,其前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句子主语,也可与之组合成谓词性结构修饰其后的名词性结构,构成偏正结构.其后可接“着、了、过”等体貌助词.此外,“来”还可以用来表示“要做某件事;可能或不可能;未来、将来;某一时间以后”等多个意思,也可作助词,“表比况,相当于‘一般’;用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等.例如:

(1)大家都来唱歌.(表示要做某件事)

(2)我又没力气,干不来累活.(表示不可能)

(3)来日方长;继往开来.(未来、将来)

(4)从他离开家以来,已经有三年了.(某一时间以后)

(5)那时此宝有二丈多来长,斗来粗细.(助词,表比况,相当于“一般”)

(6)马有三百来匹.(助词,表约数)

可以看到,“来”在后面几例中所表达的意义与其基本意义“由彼至此,由远及近,与‘去’‘往’相对”已经相去甚远.

在实际使用中,“来”还与其前附谓词性成分相结合来表达某些特殊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这些由“来”所形成的结构很多已经固化,基本形成独立的成分,如“看来、想来、说来、听来、做来”等.“来”是趋向动词,构成格式的不变成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V来”类话语标记在语篇中的表现形式和语篇功能(曹沸,2015);“V来”和“V起来”的历时演变和认知语义差异(许凯凯,2013);“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和认知动因(范立珂,2012).其中范立珂文中所对比的“V来”类,动词“V”能呈现出认知路径图式,即具有实在“位移”义的动词,与本文所讨论的“V来”类不同.

本文主要以“看来”“说来”“想来”等为例,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石,考察“来”与前附谓词性成分结合而成的“V来”类结构的用法及历时演变.现代汉语中,“V来”在语法结构上基本保持独立,但是已经脱离其本身所含动词的具体含义,而转为对事物作主观的评价和推测.其中,“看来”由连动结构充当句子谓语,逐渐虚化为连词,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相当于“(就我)估计”.

(7)我们快去看来,霎时大树湾众猎户也都到齐,吹起火把,大声呐喊,扑到碎石坡来.(清《荡寇志》)

(8)“人人说你包青天,依我看来也不清.”(清《河南开封府花枷良願龙图宝卷》)

“说来”可看作动补结构,充当句子谓语,指谈话者一方期待另一方向自己解说.除此之外,也可充当句前状语,表消息来源.

(9)今日教我如何做人,你快快说来,也得我心下明白.(明《醒世恒言》)

(10)媒人问是那个要娶,说来便是他自己,这些媒人也只好当做笑话罢了.(明《拍案惊奇》)

“想来”置于句前作状语,是对前文所述情况的猜测和推论,个人主观化倾向性大;或置于主语之后作谓语,其后接宾语小句.

(11)一个单身客人在地下检了一个兜肚儿,提起颇重,想来其中有物.(明《醒世恒言》)

(12)我想来苏轼是一代文人,岂可轻易坏他.(元《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二、“V来”类结构的概念显像和历时演变

在Fillmore所构建的语言框架里,框架是由概念构成的系统.因此,如果从“V来”的词项着手,可以分析其在不同框架下所产生的显像(意义)的不同.

(一)“看来”

1.“看来”的概念显像

如果不将“看来”放在一个具体的框架(即认知域)里,“看来”只是无生命的符号,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当我们把“看来”置于一个概念域的框架中,即动作域和视觉域的框架下,“看来”就具备了它的概念显像.现代汉语中的“看来”按照结构特征和用法,其概念显像可以划分为“看来1”“看来2”和“看来3”.

2.“看来”的产生和历时演变

“看来1”常与“去”相结合,由动词“去(过去)”“看”和“来”构成连动结构,“去看来”或“过去看来”充当句子谓语,在语义上是两个或多个语素的整合,其中“看”有可呈现的双向认知路径(或称“位移性”),即实实在在去到某地“看”,表示“看,看完了再过来”.这一用法可追溯至汉代,其后各代均见此种用法.例如:

(13)董县丞大惊道:“太爷乃一县父母,那有此事,必是你们这些奴才索诈,不虽,故此害了性命.快引我去看来.”(汉《今古奇观》)

(14)两人道:“我与老师父去看来.”三个人同走到都天院.(明《警世阴阳梦》)

(15)我们快去看来,霎时大树湾众猎户也都到齐,吹起火把,大声呐喊,扑到碎石坡来.(清《荡寇志》)

与“看来1”的概念显像所呈现的双向认知路径相比,“看来2”的概念显像中,“看来2”的认知路径转为单向,也可以理解为“看来2”不再具备“看来1”内部语义的完全透明性,“来”的语义由实转虚,但仍旧与“看”的实在语义紧密相关.“看来2”连动结构的虚化在唐始逐步呈现.例如:

(16)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时开.杏园岂敢防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唐《代迎春花招刘郎中(白氏长庆集》)

(17)当年射得南山虎,今日看来是石头.(宋《苕溪鱼隐石丛话》)

与内部语义透明的“看来2”不同,“看来3”凝固成了连词,置于主句前作状语,表示个人所能看到或判定的范围,其概念显像可以理解为“由……而得出(结论)”.“看来3”的产生可追溯至宋代,但就其繁荣来说,多见于元代杂剧中,常见于说话者带有情感的叙述.例如:

(18)我看来这个人必是个儒人秀士,哥哥不嫌絮烦,听妾身从头至尾说一遍.(元《山神庙裴度还带》)(带“肯定”义)

(19)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元末明初《水浒传》)(带“鄙夷”义)

(二)“说来”

1.“说来”的概念显像

Fillmore在构建框架语义理论的过程中,认为框架由语言选择组成,是与典型场景相关的任何系统,包括词语的组合、语言范畴和语法规则.与“看来”所置于的框架不同,“说来”不再与视觉域的框架联系紧密,作为谓语中心语的“说来”置于动作域的框架中,而作为连词的“说来”所置身的框架还包括了说话者与听话者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二人共同认可的客观事实等,因而促成其概念显像的逐步变化,即从基于客观事实的谈论到含和解语气的交谈.

2.“说来”的产生和历时演变

“说来”,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义为“谈起来”(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词条).“说来”多充当句首状语,其后可接谓词性短语或小句,表示说话者、听话者及周围旁观者都清楚的事实,“说”的动作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虚化.例如:

(20)说来都是好朋友,何必为了一点小事伤感情.

(21)说来他也不是故意把孩子放在一边不照看,只是一时忙其他的忘记了.

“说来”的产生可追溯至宋代,较“看来”晚.其产生之初与“说”的实义紧密相关,且“凡说皆有出处”.

(22)媒人问是那个要娶,说来便是他自己,这些媒人也只好当做笑话罢了.(明《拍案惊奇》)(表消息来源)

(23)天师接说道:“国师怎么说来?”三宝老爷道:“国师也没有什么话说……”(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说来”的“来”字虚化为语气助词,听话者获取说者信息的心情更急切,促成话题向自己靠拢.)

在宋代丛书典籍中,突出“说”的由来,犹见“从……说来”“自……说来”“就……说来”“为……说来”.

(24)又从风鸳雨燕中说来,风鸳雨燕以喻祸难藏近.(宋《环溪诗话》)

(25)此说通透极妙,如庄子是从譬喻上说来,且卒章不说心字,故令人卒难看晓也.(宋《游宦纪闻》)

(26)孟子道:“性善.”是专就大本上说来.说得极亲切,只是不曾发出.气禀一段所以启后世纷纷之论.(宋《北溪字义》)

考察宋代典籍,“说来”犹见宋名臣(例如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相关语录文献.例如:

(27)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宋《朱子语类》)

(28)说来说去曰推是心,曰求放心,曰尽心,曰赤子之心,曰存心.(宋《朱子语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来”的历时发展中,“如此说来”作为固定词组的用例十分常见,可以理解为“像这样谈起来”.就其产生时间,宋代典籍中可略见其一二,但数量甚少,俗文文献中的用例几乎没有.至明代,俗文文献中才有“如此说来”的用例,但同时它的用法和意义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

(29)他从上文,继之者山也,成之者性也,便是如此,说来与孔子之意不相似.(宋《朱子语类》)

上例中的“如此”与“说来”联系尚且不紧密,可见二者并未凝固成固定词组.

(30)孰为之怒,吾不能为之解也.非惟吾不能为之解,彼亦不能为吾解也.如此说来只一人亦有许多般样,因而谓有许多般性也.(明《顾端文公遗书》)

(31)二来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清《红楼梦》)

“如此说来”在明代俗文文献中兴起,清代用例更为丰富.表达的个人情感更为丰富,不再局限于分析与判断,主观色彩进一步加强.例如:

(32)如此说来,我哥哥爹爹被曹贼全家杀了,好不痛杀我也!(明《青虹啸传奇》)(带“愤恨”义)

(33)(老)“如此说来是真的了?”(付)“是真的.”(明《金丸记》)(带“疑问”义)

(三)“想来”

1.“想来”的概念显像

Fillmore提出的框架是由概念组成的系统,当中的概念相互连通,对其中任何一个的理解都必须以整个系统为前提.在讨论“看来”和“说来”的框架时,我们认识到“V来”类结构中充当“V”的成分,如“看”“说”“听”等都具有类似的概念构成体,都是与说话者的感官相联系,由眼、口、耳等作为与客观实在相联系的纽带.因此,“想来”作为“V来”的代表性结构,同样与“看来”“说来”置于一个类似的框架中,包含有类似的词语组合和语法规则,例如都前附或者后附名词性成分,都可直接充当谓语中心语等,并且都与说话者的感官认知域相联系,而这一框架都是对某一经验的一致的、理性化的认知.因而在相似的框架下,“想来”所呈现的概念显像只是根据推测,不能完全肯定.

2.“想来”的产生和历时演变

“想来”由动词“想”和趋向动词“来”构成,在句子中多充当谓语.其前可接人称代词作主语,其后可接小句.其产生可追溯至元代.例如:

(34)前日着廷尉司勘问苏轼,至今不见复旨,朕想来本官清才重名,见重当世.其诸诗作不过一时之兴,岂有深意.(元《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35)只见使女来报说:“四川庄子在门首.”我想来庄周是个白衣人,楚威王将重表里,取他为官.(元《老庄周一枕蝴蝶梦》)

至明代,“想来”的用法更具多样性,可直接表示个人猜测,且可省略前附人称代词成分.由于与“看来”存在框架交集,因此在其渐趋成熟的过程中,其表达的意思与“看来”类似,但主观性较“看来”更浓.例如:

(36)你看见那树影里这碗烛灯么……只那些儿,想来便是号令.(明《水浒传》)

(37)想来你们四位也未必不饿.(清《儿女英雄传》)

三、结语

Fillmore的框架语义理论,为观察词项和语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框架语义理论中所包含的框架和显像两大核心概念是分析词项语义的重要切入口.其中,框架与经验有相同之处,但又更胜于经验认知,框架更强调理性的认知,是包含场景和图式的可分析、可描写“框架”;显像也更强调词语组合、语法规则的可描写性.本文在考察“V来”类结构的过程中,尝试了从框架语义学切入,分析了“看来”“说来”“想来”等历时演变中概念显像的变化,以及“V来”类结构在框架上的相似性.从而得出分析词项的概念显像时不能脱离开词项所依托的框架结论,而促成概念显像不同的重要因素就是各类词项产生的言语框架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

言学,2005,(3):225-236.

[2]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

研究,2012,(7):14-18.

[3]曹沸.“V来”类话语标记的语篇特征及主观化表现[J].湖州师

范学院学报,2015,(1):75-79.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00.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8.

(向红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00)

语义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语义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语义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语义学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英语语义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