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中班学习故事:点子骨牌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学习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班学习故事:点子骨牌

一、发生了什么

“点子骨牌”游戏的材料由20 张点子数为1、2、3、4、5、6 的骨牌组成,其中点子数为3、4、5、6 的骨牌各4张,点子数为1、2 的骨牌各2 张;同样点子数的骨牌,其点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图1).该材料的结构性较低,开放性较强,幼儿需以材料为线索自行设计游戏的规则和玩法.这份材料投放到区角里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了,幼儿对其已经比较熟悉.

这天早上,小A(录像中穿绿背心的男孩)和小B(录像中穿红背心的男孩)这对好朋友在一起玩“点子骨牌”的游戏.第一轮游戏中,小A随手拿起一张骨牌,快速点数了骨牌上的点子数:“6,我出6.”并将骨牌掷到盘子里,手指比划着对小B说:“如果你的骨牌是一样的6,我们就交换一下.”小B则一边努力扫视、翻弄着自己的那堆骨牌,搜寻点子数为6 的骨牌,一边皱起眉嘟囔着:“我这里没有6.”小A起身指着小B的一张骨牌说:“喏,那不是6 吗?”在小A的帮助下,小B 找到了点子数为6 的骨牌.“交换!”两个好朋友开心地交换了骨牌.“一样的交换,不一样的就不交换.”小B重述着规则,接着出牌.这时,小A提出出牌时要把骨牌的背面朝上,不能让对方看到点子数.有趣的是,他一边背面朝上出牌,一边大声说出了点子数.小B 似乎接受了同伴的新规则,频繁选择与同伴相同点子数的骨牌,而且也是一边将骨牌背面朝上出牌,一边大声说出点子数.两个人乐此不疲地玩了几个回合.

第二轮游戏时,两人出了不同点子数的骨牌.小B 出了一张点子数为4 的骨牌,小A出了一张点子数为6 的骨牌,小A拿起两张牌说:“你的是4,我的是6,那我把你的吃掉.”小B 赞同地点点头,默许了对方“大吃小”的规则.几个回合下来,小A 手里的骨牌越来越少了,“一个4,一个3!”他说着掷出了两张骨牌.小B着急地喊道:“哎呀,那怎么行,你出了两张!”小A回应道:“可以的呀,可以加起来.”说着逐个点数骨牌上的点子:“1、2、3、4、5、6、7.”小B再次接受了同伴的玩法,随之拿出三张骨牌,点子总数大于7,于是赢得了两张骨牌.接下来,由于小B 的骨牌数占优,所以每一次都比小A 多出一张牌,最终赢得了所有的骨牌.小B兴奋地说:“我赢得多!我们再来玩一次游戏吧.”说着准备将骨牌全部放回盘子里.小A 探过身子开始争抢骨牌,小B撅着嘴巴不开心了:“我的骨牌太少了.”这时,一直在旁边观察的教师介入了:“你们这样分配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呢?”面对教师的提问,两个孩子沉默了.小A犹豫了一会儿,开始点数骨牌的数目,但仍然没有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见状进一步引导:“两个人骨牌的数目一样多才算公平哦.”两个小伙伴点点头,开始分步平分骨牌:先是每人各拿5 张,再轮流各拿2 张,最后各拿3张,直至将所有骨牌平分.

二、学习了什么

1.两个幼儿学习了数数与初步的数运算核心经验.首先,两个幼儿练习了多种计数方法.在材料的设计上,同样点子数的骨牌,其点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小A不仅可以不受点子排列方式不同的干扰正确点数,而且可以目测6 以内的点子数.在第二轮游戏中,当出牌的数量超过一张的时候,小A采取先目测一张骨牌的点子数再接着数下一张骨牌的点子数的策略得出了最后的结果.在目测能力上,两个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小B 虽能正确点数,却不能目测点子数.其次,集合比较的难度随游戏的升级而增加.游戏开始时,幼儿专注于寻找同样点子数的骨牌,但随着游戏的进行出现了点子数不同的骨牌,幼儿便自然地运用了比大小的方法.他们先是比较单张骨牌的点子数,随着骨牌数量的增多,再比较三四张骨牌点子数之和的大小,到游戏的末尾,他们尝试通过逐个点数的方式计算、比较几张骨牌的点子数的和.再次,游戏中的幼儿还体现出初步的数运算能力,表现在两人都采用了点数全部的策略.例如,当游戏情境需要计算出所有点子的总和时,两名幼儿都能从1 开始点数全部.录像真实地呈现了两名幼儿对数和数运算的有意义建构过程.就中班年龄段而言,这两个幼儿数感的发展是相当出色的,尤其是小A,他能根据游戏情境的需要联系先前经验生成新的游戏规则.例如,当两个人出的骨牌点子数不同时,小A能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采取“比大小”的方法;最后当骨牌数较少时,他提出了将骨牌上的点子全部相加计算总数的玩法.

2.两个幼儿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学习品质.首先,两个幼儿能够积极合作、接纳包容,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具有协商沟通能力.小A的数学能力明显优于小B,他总是主动提出新的游戏方案,担当着整个游戏的引领者,但他能始终保持包容的态度对待能力较弱的小B.例如,小B的目测能力发展不是很好,当小B不能用目测找出点子数为6的骨牌时,小A就热情沉稳地帮同伴指出来,丝毫没有嘲弄的语气.即使小B违反规则,“赢”走小A的一张骨牌,小A也只是小声嘟囔了句“赖皮”,很快转变情绪,原谅了同伴.到游戏后期,两人要数出大数量的点子数,需花费较长时间,他们也能安安静静地坐着,耐心等待对方数完.中班幼儿具有这种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实在难能可贵.其次,两个幼儿乐于互相学习,善于接受他人的观点.第一轮游戏结束时,两人因骨牌分配不均而起争执,但他们能够接受教师提出的均分策略,“你5个,我5个”地平分骨牌,并在下一轮分配骨牌的过程中运用教师教给的办法平均分配骨牌,初步体会“公平”的概念.

三、下一步怎么做

1.调整材料,传递“公平”的规则意识.两名幼儿间唯一的一次冲突是在重新分配骨牌时数量不均等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幼儿已经有了粗略的“公平”概念,已经能意识到两人骨牌数量不同意味着“不公平”.但是,中班幼儿还未掌握“平分”这一数学核心概念,更不会运用“平分”的方法均分骨牌来实现公平.因此,教师除了直接介入教幼儿如何“平分”以求公平外,还应借助材料的设计帮助幼儿加深理解.例如,可以提供两块底板(如图2),底板的格数与骨牌的数量相等,底板上标有1~6 的数字符号,将骨牌放在相应数字的格子中,这样不仅骨牌数是一样的,点子数也是一样的,给幼儿提供了公平的前提,暗示幼儿若要做到“公平”,不仅需要骨牌数相同,点子数也要相同.

2.小组交流,运用语言外显思维.整个游戏进行得顺畅自然,两个幼儿能够根据不断变换的情境制定游戏规则,尤其是小A提出了大量让人欣喜的规则,如相同点子数交换、不同点子数大吃小、出牌时背面向上、几张牌加起来比大小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虽然自己制定了规则,但不一定能遵守,如对于背面向上出牌这一规则,他们执行时就较为随意.另外,在多张骨牌比大小的环节中,幼儿仅仅关注到点子数,而忽略骨牌数,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维度.究其原因,可能是中班幼儿不能很好地分配注意,或者是幼儿并没有关注规则,只是沉浸于比较点子数的满足感中.针对这种情况,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两个幼儿讨论刚刚玩过的游戏,并着重要求他们用语言描述游戏规则,与其他伙伴分享.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关注规则,更好地开展游戏,并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3.追踪观察,形成“学习事件链”.对于幼儿来说,学习具有连续性,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因此,针对同一幼儿,相对于独立的一篇篇学习故事,记录一系列的“学习事件链”,把那些与幼儿的长期发展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幼儿的成长轨迹.教师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幼儿,追踪观察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数能力及规则意识方面的发展,如幼儿在与不同发展水平的玩伴游戏时的表现,或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逐步增加点子数时幼儿的表现,从而清晰地勾勒出幼儿学习此核心经验的轨迹,以便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策略.

学习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学习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学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