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画论文范本 与传统卷轴书画裱件的品评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书画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传统卷轴书画裱件的品评

近几年来,笔者偶有机会参加卷轴书画装裱与修复方面的研讨会,有时也有幸受邀去博物馆或美术馆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卷轴书画裱件的好与坏、雅与拙、优与劣的问题等常被谈及.这是一个极有意义,值得文博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裱件联系着书画的保护、保存、陈列、品鉴等文化活动.笔者在交流中还发现,一些常与书画“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对装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什么是好装件,什么是差裱件,更是缺乏客观的品评.写这篇小文是试图对卷轴书画裱件的标准加以整理和归纳,并对一些专业技艺进行分析,以备博物馆、文保工作人员、收藏家、书画装装及修复工作者参考.

要品评卷轴书画裱件,首先当了解什么是卷轴裱件.卷轴裱件,是指将书画装裱成手卷或挂轴.这是两种不同的装裱样式,区别于没有装裱的“软片书画”、屏障绘画及折扇绘画,也区别于册页这种悠久的装帧样式.卷主要是指手卷(又称横卷),画心通常是横长竖短,也有由几小幅作品合拼在一起装裱成卷的情况,大家习惯将此称之为“横长条”.轴则是指挂轴(又称竖轴),挂轴的画心较为丰富,有多种形状,有竖长横短、正方形、方形、扇形、圆形、椭圆形等,以竖长横短居多.

这两种裱件形式一横一竖,一长一短,是我国书画装裱特有的风格.卷与轴由于形制不同,其功用也略有区别:卷适用于案头观赏、品鉴、赏阅、把玩,可边展边卷,边观边收,存放的时候是卷好的.轴则多悬挂于居室内,作装堂饰壁用,有装饰灵活,随挂随取,收卷存放方便,易于携带的特点.若要追溯这两种装裱形式的渊源,均与我国书籍装帧、书卷装潢及佛道宗教文化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

卷轴书画裱件的品评有:工精、材优、色雅、绵软、平整等五大标准.这些标准角度不同,“工精”是技艺的角度,“材优”是所使用的原材料,“色雅”则是指裱件镶饰材料的颜色搭配,“绵软”则是把玩展阅时的感受,“平整”是悬挂或把玩时的视觉感知.这几项标准绝非彼此独立,各自为政,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关联在一起的,是裱画师通过使用特有的材料、施展高超精湛的技艺和有别于常人的审美设计,而达到的理想效果.现将其梗概分述如下.

一、工精

装裱的工艺技术要精良,这是衡量裱件质量一个重要的指标.好的裱件应该做到画心托裱平整无褶皱,无残留脏物,无人为性损害,书法、印章或绘画的颜色不脱落,不减弱,不洇散,不逃跑,字迹或画意保持完整如初.画心方裁后四边水平如一,方正对称(异形画心除外),边沿平直无齿口,无痕,不伤及画意,不倾斜歪角,不损作品.若是绢本画心,印章和落款不走形,经纬线不弯曲,横平竖直.镶料裁切平直,无排笔丝,无棕刷毛,无浆糊颗粒及其他物质残留在镶料里,看上去干净,整净.镶缝宽窄适中,四边基本相同,没有镶缝漏浆或脱层的情况,不能让浆糊堆积在镶缝处,要做到镶缝和接缝宽窄大致相等,粘合结实.裱件的镶料转边宽窄一致,水平垂直.覆褙纸与画心、镶料之间粘接密实,不中空,不脱层,不折裂.天杆、地杆粗细均匀,大小适中,包裹要紧密,不晃动,不偏斜,紧贴画件.其他的如搭杆、画钮、扎带、包首、轴头等附部件操作工艺恰当,位置和大小要合适,操作规范,整体协调,粘贴牢实.

工艺问题,最能体现装裱与修复工作者水平的高低.这是对工作者综合素养的考核,既能体现装裱者的审美素养、对整个裱件和材料性能的把控,也能看出装裱者的技艺熟练程度.精良的工艺能做到锦上添花,精致文雅,美观大方.同时,精湛的工艺是无止境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追求好的工艺、精湛的技术却是装裱师一生的追求,要不断接近这个目标.

工精,大多是可视的,通过眼睛就可以看到,有些显明在外部,有些则是看不见但又与精良的技术密切相连,是融入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实践操作来体现的,比如浆糊的合理利用,棕刷和排笔的使用技巧都是隐藏在技艺背后的能力.另外,我们在品评裱件时,一定不要忽略与技艺相关的其他因素,要知道其表,更要知道其里,能看到外部的表象,更能见到本质.这样可能对装裱技艺会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材优

卷轴书画装裱,无论是手卷还是挂轴,对材料的选用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宋代之后在材料上面逐渐形成的一个惯例.镶饰料多选用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细腻,素雅简朴的蚕丝绢和绫料,有时也用纸料来镶嵌.绢为素色,较为单一,没有花纹样.花绫则相对丰富,常使用的花纹有梅、兰、竹、菊、云鹤、大凤、鸾雀、折技、冰梅、几何回纹等纹样.覆褙纸常用洁白、绵软、有韧性、漫薄、表面光滑的棉料纸,这种纸砑光打蜡后,表层不起毛,光滑细腻,犹如玉一样温润,收卷和展开对画心有保护的作用.若用其他的纸质材料充当,则无此效果.手卷包首常用古朴大方,颜色素雅而耐磨性较强的宋锦、缂丝等珍贵材料.挂轴则为了整体的协调,常选用丝绢,轴头、手卷别子和轴片则多种多样,材质丰富,有瓷质、珐琅、玉料、、牛角、紫檀等,甚至还有用名贵的金银做成的.

其他的如天、地杆则常用存放过几年,木质干燥,少疤痕,少木油,不变形,无虫卵,无虫蛀的杉木,有时也使用红、白松和桐木.绳带和扎带的颜色必须与整个裱件匹配,坚韧柔和,抗摩擦力,久用不坏,此种材料多为专人手工纺织.扁铜条钮,大多也需要装裱师自己专门加工制作,勿用易生锈的铁质材料.装裱的主要粘合剂是浆糊,是以去麦麸的优质面粉为原材料,装裱师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

三、色雅

卷轴书画的装裱自北宋宣和之后,逐渐形成固定的格式,装裱标准格式通常为五段:天头、正隔水、画心、副隔水、拖尾.这些部分的色彩搭配常有一些共通性,常用天青色花绫做天头,正副隔水为米,有时再加首尾两个米色隔水,构成三色装裱.明清时期的装裱格式只是在此基础上逐步精美化,工艺和用料逐渐精致化而已,并无本质上的变化.裱件的颜色,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青色系列,可分为浅青、天青色、湖青色、磁青色等,这一类颜色主要是用作裱件的天头;另一类为系,这是最丰富的一种色调,有浅米、深米、茶、棕、古铜色、浅咖啡色等;第三类为灰色,这类颜色相对较微妙,在染配镶料的时候难度较大,若笼统地分可以分为浅灰、香灰和深色.绢绫往往根据画心的不同,要进行染色处理,以达到与画心的颜色相匹配,使整个裱件看上去美观、自然、谐调.

上述配色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也有规律可循,按照传统习惯,若画心是冷色调,镶料也应该配冷色,相反画心是暖色调,镶料则应该用暖色调.书法作品则常配中性色.颜色的深与浅,应该与作品相匹配,这些不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诚然,这只是一般性规律,并非为固定式.除了与整个画面的基调相配以外,还要与其他的零部附件要相协调(如轴头、搭杆等).另外,裱件的配色,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历史上很多艺术家、收藏家,都参与裱件装裱的配色设计,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王世贞,清初的梁清标、安岐,民国时期的庞莱臣、证慕康,现代的张大千、吴湖帆等,他们的裱件配色都有独特的个性.

这种色彩的搭配,与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共同构成一个主体的基调——色雅.这种审美成为明、清卷轴书画装裱的主流,做书画装裱理论研究的人,习惯将其称之为“文人装”.这种装裱风格,从审美上追求书卷气,以素雅、朴素、简洁、单纯为尚.这与明、清时期的文人画风格相匹配.与“文人装”格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笔重彩类、宗教类的绘画和肖像绘画,这一类作品配色通常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常用大红大绿颜色,对观者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类作品的装裱,在历史上只占少数.

四、绵软

“焦墨疏皴有古风,夏家之法抚吟中.神情自是清而远,骨格兼饶秀且雄.”这是乾隆皇帝在夏圭《溪山清远图》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题画诗,诗中的“抚吟”两字就是乾隆在把玩此件作品的感受.中国的卷轴绘画,除了审美功能,装饰陈列功能以外,还有把玩功能.把玩时需要边卷边收,这就需要整个裱件绵软不强急而又有韧性.好的卷轴裱件一定是绵软、细腻而漫薄的,犹如孩童的肌肤.这种效果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材料的选用;二是浆糊的使用;三是施蜡砑装技术.

卷轴书画作品,一般有四层:画心部分为第一层,托合画心的命纸为第二层,覆褙纸部分通常为两层,共计是四层,四层纸靠浆糊粘合后叠加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厚度.卷轴书画时常展卷,若太厚,常会引起折裂,有损画心,又不利于保藏和携带.因此,卷轴裱件很忌讳间层过厚.为了达到绵软的目的,必须从材料和工艺上下功夫.卷轴书画的装裱,多用纸质细薄韧性较好、拉力较佳的生宣棉料纸(又名料半),反对滥用其他粗糙,质地较厚的纸张,尤其不能使用质地较厚,又经过后期再次加工的加工纸,也不能够使用表面凹凸不平,纤维粗长的其他生纸纸张.用生宣棉料子来装裱卷轴书画,是良工装裱卷轴书画的首选.

另外是浆糊的运用,浆糊是卷轴书画装裱最主要的粘合剂,画心与命纸,命纸与覆褙纸之间的粘合,主要靠浆糊,若浆糊用得太稠,则会引起裱件的脆化和折裂.在装裱卷轴书画时,所使用的浆糊水应当偏稀一些,古人提出“良工用浆如水,全赖排刷之功”,就是这个道理.装裱卷轴书画的时候,只要技术过硬,选用好的材料,再加上浆糊运用得当,就会装裱出绵软而优质的裱件.为了使裱件更利于保存,更绵软,装裱下墙后,一般要放在案台上,画心朝案台,在表现在背面涂上稀薄的川蜡,再用玉石进行推砑,由右至左,反复无间隙地推砑二至三遍,裱件会变得更为密实,间层之间会缩短距离,浆性也会减弱.这样的裱件会更加绵软,还有一定的防水、防潮、防尘效果,收卷时还可以保护画心.

五、平整

一般的卷轴作品,装裱好之后,都有一定的卷曲(俗称荷叶边).这种情况手卷还稍微好一些,挂轴更为严重.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与装裱的工艺,浆糊和材料使用,季节气候、操作手法等都有关系.不平整,在卷轴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只可能做到尽量平整.因此,平整与否成为品评卷轴裱件优劣一个重要的指标.要知道裱件如何变得平整.首先,当了解是哪些因素引起表件不平等的.

( 一)浆糊问题

浆糊在卷轴装裱中有广泛的应用,托画心、托镶料、覆褙纸、镶料、粘包首、贴搭杆、装天地杆、贴签条等都离不开浆糊的粘合,浆糊运用得不好,尤其是太稠,会引发裱件不平.所以,在使用浆糊时,在不影响裱件质量、保证粘和牢固的前提下,浆糊尽量用稀一些;(2)材料问题,绢、纸、绫、锦是书画装裱的物质基础,其中纸、绢、绫是使用量最多的.纸应该选用生宣,勿用熟纸,唐人张彦远有“勿用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宣”的告诫.生宣纸纤维细,柔软有韧性,易于吸水,有少许的浆糊水便可粘合.这些特性与裱件的平整有直接的联系;(3)工艺问题,严格来说,装裱的每一道工艺都与裱件的平整与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如,排笔和棕刷的运用,若操作不得要领,就会造成材质伸缩不一致.再如在镶活时,浆糊如果磨得太厚,特别是边料拉得过紧,就会留下不平整的隐患,一旦遇到天气变化,拉出来的部分,总会缩回去,像这样的小工序,稍有不注意就会给裱件带来不平整;(4)气候问题,裱件与外部环境保持着某种平衡,当外界气候发生变化时,裱件也会随之而改变.这与书画和装裱所使用的材料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纸质材料或绢质材料,都是有机纤维,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当相对湿度大于65%的时候,受纤维膨胀的影响,裱件就会发生卷曲,在梅雨季节和极冷或极热的气候条件下,不宜悬挂卷轴作品,就是这个道理.其他的如惊带、包首、签条、搭杆的粘贴对裱件的平整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尚有裱件高矮适中,长短合宜,干净整洁,收藏者的题跋,题写的签条要挖镶在裱件适当的位置,不能看上去唐突.外包装所用的包巾、函套、画盒、画箱等当与裱件协调等.上述这些方面,大多是可视或可感受到的,属于具象的东西居多.卷轴书画还有形而上,偏向于文化层面,趋于宏观和抽象的品评.

总体来讲,历史上的收藏者对卷轴书画收藏、品鉴、装裱、求购等方面都有一种合理而全面的见解,他们对以往历史传统的艺术遗产,书画的鉴定、画论书史的认识、对历史画家名作的认识大多抱有继承发展的态度(可参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种状况历宋、元、明、清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到明清时期发展得更为丰富,他们对卷轴书画的文化定位和装裱技艺亦有一个清晰而稳健的观点(可参见明周嘉胄《装潢志》).这些作品的拥有者,大多重修养,懂品鉴,讲修为,精于文史和画理知识,擅书能画,品鉴装裱学识渊博,跋语文辞文雅风流.

卷轴书画的装裱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极优美、极雅致、极细腻、极完备的程度.卷轴书画成为皇室、文人士夫、官宦、收藏家、富有人家、新兴富裕阶级等群体的案头雅玩,常对其进行品鉴赏阅,把玩怡性,陈设文房,交酬互赠.一些宫中庋藏的名人、名家古旧字画和私人藏家的“铭心绝品”,更是呵护备至,常会征召或礼聘最好的装画师,使用最优质的材料,对藏品进行装潢.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装裱技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造成一个良好的裱件品评文化氛围,逐渐筑构成卷轴书画装裱的一些品评标准.

近几十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现代化进程,机械工业化,外来文化等因素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作为传统手艺的卷轴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遭遇了严重的破坏,老一辈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修复师相继谢世,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现阶段有待修复的公、私作品数量巨大,修复从业人员与有待修复作品的数量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一门急需要培植人才,抢救保护的技艺.要施刀药,还需先知病象.相关工作者对以往的卷轴书画作品当略有了解,对其品评的角度及优劣亦当有一定的认知.这样有利于对此门技艺抱有一种尊敬与情感,有利用客观认知此项技艺的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中便能回避虚无主义及主观狂妄的进化观.

舒光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修复工作者

书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书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书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书画投稿

2、书画世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