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方面论文例文 跟给人物画像要活灵活现相关论文例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人物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给人物画像要活灵活现

整理/牧原

陈菇凉

画家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会用素描等手法给人物画一幅肖像画.透过那幅画,读者能清楚地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如果那幅画画得栩栩如生,读者甚至可以从中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的名画《父亲》,震惊了中国画坛.画上,一个淳朴、憨厚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感动了无数人.直至今天,《父亲》的感染力依旧不减.

《父亲》能有这样的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描绘的父亲栩栩如生.写作也一样,要使文章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的描绘必须逼真,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包括人的生活情境、人的思想感情.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其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一个典型.比如,朱白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已深人人心;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中,对“我”的形象的塑造很成功.在写记叙文时,要使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就要给人物“画”一幅逼真的肖像画.

给人物“画像”,通俗地讲,就是以文字为手段,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描绘人物的形象.在描写人物时,不仅需要针对外表的肖像描写,更需要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灵魂,即兼顾人物的外在和内心世界描写,使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栩栩如生.

从写作对象上分,给人物“画像”包括给白己“画像”和给别人“画像”.

每个人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因此,给自己“画像”,类似于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要让自己走进别人的心里.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会“画”自己很重要,会“画”他人同样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由他人和自己组成的社会中.“画”他人,对写作者的要求更高.因为他人不是自己,要使他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要下一番更大的工夫.

在给人物“画像”前,要学会观察.

观察的技法

给人物“画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使描绘的人物惟妙惟肖,首先要对描绘的对象进行观察.观察有多种方法.

在记叙文中,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笔下有内容,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给人物“画像”,观察是基础,是前提.众所周知,给人物“画像”,包括给白己“画像”和给别人“画像”.对自己,每个人都很熟悉,在写作时一般能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读者介绍自己.在给别人“画像”前,要好好进行一番观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呢?

1.全程观察法

全程观察法,即对描绘对象的不同阶段进行观察.比如,要给妈妈“画像”.可以观察妈妈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或者不同阶段的情况.然后,选取几个典型事件,对妈妈进行刻画.

2.重点观察法

重点观察法,顾名思义,就是选取一个最能代表人物个性的方面进行观察.比如,如果要描绘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可以选取他(她)活泼好动的一面,对其他方面一带而过.

一般而言,运用重点观察法前,要先进行初步观察,抓住对象的整体特征,再抓住重点,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3.间接观察法

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往往存在某种社会关系,如同学、师生、亲友等.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间接观察,即通过观察周边人的特点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4.随意观察法

随意观察法,即在有意无意间对要描绘的对象进行观察.运用这种观察法,往往能够使观察者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获得许多新材料,甚至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效果.

观察是基础,观察好了之后,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技巧将要描写的对象“画”出来.给白己“画像”,要使白己走进别人的心里;给别人“画像”,要使别人栩栩如生.

给自己“画像”

给自己“画像”,让白己走进别人的心里,其实并不容易.平常,我们习惯观察别人,琢磨别人,却很少去审视自己,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1.关注自己的特点、兴趣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个性张扬,有的人个性内敛:有的人说话语速快,有的人说话语速慢;有的人喜欢英语,有的人喜欢法语.要想“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就要关注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审视白己的特点和兴趣呢?

从自己的学习中审视.可以问自己: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读过哪些书?喜欢上课吗?喜欢上什么样的课?喜欢到什么程度……

从自己的业余活动中审视.可以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喜欢到什么程度?水平怎么样?谁是你的引路人…

从自己与人的交往中审视.可以问白己:平常,一般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两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爱好?两人之间有没有矛盾?有了矛盾之后如何调解……

从自己的生活态度中审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可以问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慌慌张张还是有条不紊?做事是拖泥带水还是干脆利索?做人会不会精打细算?会不会理智消费……

2.抓住能体现自己特点、爱好的事情

就像鱼儿要生活在水中,小鸟要翱翔在蓝天一样,写人,要把人放在事情的发展中去,通过记事让人“动”起来.一个人在不同的方面可能有不同的特点,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能也是多元的.在写作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写出来.

在给自己“画像”时,我们要抓住能体现个人特点的事情,从细微处着墨,重视动词的锤炼,有重点地描画.这样,才能有效突出重点.

明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这样介绍自己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这样介绍自己好问一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这两个文段,作者抓住自己的特点进行描写.通过这两个文段,一个嗜学、好问的形象栩栩如生,走进了读者的心里.

3.透视内心

人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对内心世界的描写,常常能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在给自己“画像”前,要透视内心,描绘白己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斗争历程.一篇优秀的写自己的记叙文,必然有恰当的心理描述.

鲁迅先生的《孤独者》中,临近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一匹受伤的狼,深夜在旷野中嗥叫,忧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在这一段文字中,“我”有着压抑、沉重的心情,在极力挣扎.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刻画,“我”的形象活灵活现.

在文章《五分》中有一个片段,写一个正在拉车的中年妇女请“我”帮忙推车,“我”虽然推了,但是内心极度挣扎——

我推着车,不敢抬一下头.似乎人行道上有许多双眼睛在嘲讽地盯着我,盯着我的书包;似乎背后有相识的同学在对我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我把头埋得更低,只看得见马路从我脚下慢慢滑过去.我仿佛走了一段漫长的路.

在这个文段中,“我不敢抬一下头”“有许多双行人的眼睛在盯着我”“似乎背后有相识的同学对我指指点点”“我把头埋得更低”,这一系列动作和神情,写出了“我”不爱体力劳动、害怕被别人指点的毛病.通过对“我”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我”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形象.

4.侧面烘托

有人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衬托.”在给自己“画像”时,为了更好地突出自己的特点,可以用另外的人或物来衬托.比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写卡西莫多的丑,就是为了衬托埃斯梅拉达的美.

在进行侧面烘托时,主要有以下方法.

以景衬人.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有烘托主人公心情的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荷塘月色》就运用了以景衬人的手法.作者绘形绘色,在创设的那种素雅、静谧的景色中,寄寓着主人公夹杂着迷茫、困惑的淡淡的喜悦.以景衬人,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以人衬人.用次要人物来烘托主人公的特点.比如,如果在文中要突出“我”的好学,可以通过同桌的表现来衬托:同桌叫“我”出去玩,“我”说还有作业没完成;同桌向“我”请教问题,“我”能很快地解答出来.运用这种手法刻画白己的形象时,不仅要把自己写好,次要的陪衬人物也要认真写好.这样,才会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相得益彰.突出主角.

以物衬人.用物来衬托自己的形象,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艺术效果,突出中心思想.比如,为了在文中突出“我”的节约,可以写“我”使用的铅笔,在几乎不能使用的时候还舍不得扔掉:使用黑色签字笔的时候,用完舍不得买笔,只会买笔芯……通过对“物”的描写,可以衬托出“我”的某种特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作以物衬人.

给别人“画像”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儿女、学生、同学等.如果将身边有特色的人物“画”下来,一定别有一番韵味.

在描绘前,要对描绘的对象做一番细致的了解,了解他们的特点、兴趣等.只有了解别人,才能写得生动形象.

1.如何选择描绘对象

在写作之前,先要确定描绘对象.描绘对象要根据写作目的来确定.比如,为了表现浓浓的亲情,可选择的对象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母亲等;如果要表现同学友情,则可以选择跟白己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如果要表现师生情,则可以描写任课老师.在确定描写对象前,可以先同忆,拾掇值得珍惜的记忆碎片.

你的亲人里面,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非常关心你的成长.可以思考一下,他们的关心有没有区别?在你看来,谁最关心你?他们是怎样关心你的?他们做的什么事体现了对你的关心?你至少要找出两三个典型的细节,通过细节刻画人物.

从小学到高中,你们接触较多的成年人,除了亲人以外,就是老师了.在你的老师里面,有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等,他们可能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对你有莫大的影响.思考一下,他们除了用知识影响你之外,谁对你在人格形成、心灵健康成长上影响最大?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做的哪一件事或哪几件事彻底改变了你对生活的态度,让你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你的同学、朋友中,你与谁关系最好?你们有什么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你与谁有过隔阂?你们之间为什么会有隔阂?

比如,下面的文段“画”出了一个对人要求严格的外公.

外公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表哥表姐都很怕他,不大愿意去外公家.

我是外公比较喜欢的一个人,所以常常去外公家.有一次,我在外公家吃饭,吃了一点后,不想吃了,于是放下碗筷准备离开.外公把碗一搁,盯着我问:”会背《悯农》吗?”我吃了一惊,没想到外公竟然拿这个考我,而且是这么简单的古诗,说不定今天会好好奖励我的.我脱口就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完后,我特别得意,心想,外公一定会奖励我的.

可是,外公还是一脸怒气:“会背,为什么不会用?你还不把饭吃完了?”我被这阵势吓住了,呆呆地看着外公.“还要我喂吗?”外公的语气,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你这个老头子,她才五岁,不要吓到她了.”外婆在一旁说.

“好习惯得从小培养,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长大后一定不会有什么出息.什么都别说了,快把饭吃完.”外公补充道.

外婆、妈妈都不吱声了.她们知道外公的脾气,况且外公说的话也有道理.我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外公,只得默默地端着碗,和着咸咸的泪水,把饭吃完.

从那以后,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因为我觉得外公的那双眼睛正盯着我.

上述文段,作者通过外公“逼我”吃饭,并教“我”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这件典型的事,刻画出了一个严厉的外公.在记叙时,作者通过外公的动作——外公把碗一搁,外公的眼神——盯着我问,外公的语言——会背《悯农》吗,等等,将外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发现人物的非凡之处

我们所写的人物,一般是白己熟悉的人,能在平常的生活中目睹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是,如果在记叙时,没有选择典型事件,没有写出人物的特色,就很难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给别人“画像”时,要善于发现所描绘对象的特别之处,从新颖的角度去开掘,避免老生常谈.

人物的非凡之处,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伟绩,可以是于某个细微的动作中体现的人性光辉.比如,可以抓住人物外貌的某个特点进行作文,可以抓住人物的某个惯有的动作进行作文,也可以抓住人物的某一个爱好进行作文.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可以从某一个小的切入点切入,精心构思,以小见大,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3.巧用修辞,表达对记叙对象的态度

文以言志,我们在写作中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志.在表达心志时,可以直抒胸臆,即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间接表达,比如通过对某一物体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间接表达,抒发的感情都要真挚.

在记叙文中,我们往往会表达出对人物的爱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巧用修辞,勾勒出记叙对象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写得不错——

这对孪生小姑娘顶多岁,长得十分相似:都是双眼皮,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闪着天真烂漫的光彩,微微上翘的鼻子秀气而适中,都是苹果型圆脸.不同的是:妹妹的嘴唇薄,笑起来时腮边有两个酒窝,说话的声音甜甜的,有点娇;姐姐的嘴唇略厚,脸上带点倔强气,说话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她们穿着同样的粉红色连衣裙,像两只美丽的蝴蝶,追逐、嬉戏在芬芳浓郁的玫瑰园.

这个文段,作者从眼睛、鼻子、脸型等方面,写了一对孪生小姑娘的长相.在描写时,作者把她们的网脸比喻成苹果,写她们穿着粉红色连衣裙时像两只美丽的蝴蝶.这两处运用的都是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孪生小姑娘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这对孪生姐妹的喜爱之情.

4.巧设人物对话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个人说话的语气、方式等,往往能反映出他(她)的精神、性格和心理.

在写记叙文时,我们要善于设置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在设置人物对话时,我们要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心情等.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将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下面这篇例文,通过人物对话,突出了主人公质朴、善良的品格.

[例文]

弃 婴

广东考生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江南小镇.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响起,听起来特别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一个男人探出头来,看见了门口的婴儿.他眉头一皱,待了几分钟,然后,下定决心似的,“嘭”地关上了门.

屋里的灯亮了,女人支着身子坐起来,小声地询问:“怎么了?”

“门口有个娃娃……”

“娃娃?”

她迅速披上衣服走到门外.进来时,那个婴儿已在她手中抱着.

“你咋把她抱进来了?呵!还是个女娃.”

“外面天冷,娃娃会被凉着.”

“抱了咱就得养她啊.”男人有些不情愿.

女人沉默,她不是不知道家里穷.她矛盾着,并不出声,只是低头逗着孩子.孩子咯咯地笑了.女人抬起头,说:“咱养她,行不?”

“咱们家里没钱,你又不是不知道.”男人烦躁地搓着双手.

“没钱就可以让娃娃死掉?”女人激动起来.

一个“死”字令男人震撼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喃喃地说:“看这娃娃挺乖巧,我也心疼.可是,咱们拿什么养她?我也知道,这是条人命.可这年头,哪儿都有人扔娃娃,咱们总不能都抱了来吧?咱们连自己都喂不饱呢.”

“我不管,总之,我跟这个娃娃有缘,我就要养着她.”

女人坚持.

男人叹了一口气,从女人手里接过婴儿,摸了摸她红红的脸蛋,又叹了一口气.

“算了,养就养.咱再苦点,反正也苦惯了.怎么说这是一条命啊,让人心疼.只是这个娃娃跟了我们,苦了她了.”

女人放下心来,笑了.

长夜就这样过去……

那个女娃,就是我.我已经不在乎我的亲生父母是谁,养父母以他们高尚的选择赐予了我生命,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爱他们,他们是我一生一世的父母.

点评这篇例文,大部分篇幅是人物对话,写了一对家庭贫困但特别有爱的夫妻.文章一开始交代了背景:一个清冷的午夜,婴儿凄冷的啼哭“吵”到了一对夫妻.男人探出头看了后,纠结了几分钟,“嘭”的一声关上了门.女人知道情况后,迅速将女婴抱了回来,两人的对话由此拉开.

从夫妻俩的对话中,读者很容易读出其家庭的贫困.但是,就是这对贫困夫妻,为这个可怜的弃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这份大爱,很感人.夫妻俩清贫但博爱的精神,在对话中徐徐展开,也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这对夫妻,女人的形象尤其高大,她可以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刻画女人的形象时,主要通过对她的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比如,“娃娃?”她迅速披上衣服走到门外.“没钱就可以让娃娃死掉?”女人激动起来.“……我跟这个娃娃有缘……”通过这几处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女人的形象生动起来.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也可以巧设人物对话.通过设置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展现主人公的性格,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

5.善于绘声绘色

在给人物“画像”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特质.也就是说,抓住人物的显著特点,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进行描绘时,切忌笼统化、公式化,要用具体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比如,不要写“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人”等,而要从细处着墨,挖掘能表现“勤劳”“成绩优秀”等的细节,人物的形象才会丰满.

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个性时,我们要联系人物的身份、年龄等,使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读者闻其声便知其人.

古人云:“要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写人,可以进行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路历程,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当的心理描写,能有效揭示人物的性格.

比如,高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其中对陈奂生早上起床后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看着那两张大皮椅,他走近去摸了摸,轻轻地按了按.知道椅子里面有弹簧,他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回来.然后,他才悄悄开门,走了出去.

拎、跑、摸等一连串动词的使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农民的精神风貌.

比如,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几处经典的语言描写——

“你疯了!既然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还这么胡说八道?”

“我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

这几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菲利普夫人的形象.最初,菲利普夫人认为于勒不会有出息,如果回来会拖累自己.后来,于勒发了财,菲利普夫人对他的态度大变.作者通过对菲利普夫人的语言描写,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唯利是图、自私透顶的形象.

(责任编校/陈姣)

人物论文范文结:

适合人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人物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人物杂志

2、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

3、环球人物杂志

4、人物分析论文

5、历史人物论文

6、人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