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刍议电视连续报道的向度关于绍兴宋代古桥绝处重生的报道反思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这是一篇与报道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刍议电视连续报道的向度关于绍兴宋代古桥绝处重生的报道反思

连续报道(或称追踪报道)是电视新闻实践中一种十分常见的体裁.新闻媒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把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脉络、变化等方方面面层层展现出来,使得媒体对新闻主体的观照更加客观全面,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连续报道是新闻记者拓展新闻内涵、提升新闻品格的一项“锐器”,也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增强社会影响的有力抓手.有的放矢,则事半功倍.不着边际,则无功而返.连续报道最终能否做得透,“连”得住,做到善始善终,卓有成效,这其中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笔者试从一起宋代古桥拆建的连续报道,谈谈电视连续报道的向度问题.

绍兴洋江古桥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陈从周列为绍兴最经典的二十桥.当地村民事先获悉千年古桥即将被拆毁并以5万元的变卖时,及时向当地电视台反映情况,呼吁保护.为此记者首先报道了“绍兴一古桥贱卖五万元?”的新闻,随即对古桥拆迁原由、变卖细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完成了“村委拆桥卖钱,也很无奈?”“村支书为何要撒谎?”“古桥拆卖,并非首例”“谁在怂恿拆卖绍兴古迹?”等报道.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其后的背景远非我们起先想象的那么简单--宋代古桥未列文物名单,所在项目涉及省重点工程,相关职能部门噤若寒蝉,本地专家又碍于人事关系不愿坦诚直言……换句话说,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桥既没有合法的名份,更没有任何人愿意对古桥的保护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道义.很快,古桥贱卖的报道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但是,记者认为:即使相关部门一再噤声,洋江古桥也更改不了文物的属性!对洋江古桥的连续报道不能停留在村民的反应上,而是应该站在更加广泛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命运,从绍兴历史古桥屡屡被拆的现实中,引发人们对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思考.为此,记者先后通过电话或者现场分别对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桥梁专家唐寰澄、作家熊召政等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先后完成了“国内著名专家质疑绍兴卖桥行为”“绍兴拆桥卖桥,切莫成为中国古桥的憾事!”“洋江古桥能卖,八字桥① 是否也可以卖?”等报道,发出了千年古桥“谁有权卖?谁有权买?”的严厉质问.通过这种“迂回”的战术,避开了相关部门面对舆论监督所表现出来的不应有的“沉默”和“权力”对报道的干预,举案说理,有理有节;专家观点,鞭辟入里,一系列客观、公正、深刻的报道追踪,依法依规,言而有据,入情入理.这对敦促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古桥保护去留事宜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又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最终经有关部门反复协调,洋江古桥在绍兴镜湖新区湿地公园内易地重建,绝处逢生,实现了重点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连续报道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报道“向”和“度”.在物理学上,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做矢量;数学上把这种量叫做向量.矢量加法是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叠加”的.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推广至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或正交分解法等.换句话说,两个不同“向量”叠加的结果,既非A 也非B,而是两者之间在一个相容、和谐的方向上达到协调统一.其实,“矢量”的概念,是科学家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一种高度概括,而属于人文领域的电视新闻报道也不外这一科学规律.因为,新闻本身也是一种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舆论导向;它的大小,就是媒体(记者)对新闻内涵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对舆论监督把握的力度和节奏.连续报道缺少了向度,也就缺失了章法,没有了终点.因此,做好连续报道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好好把握:

1. 线形原则.每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凡事有因果,问题有主次.连续报道体量较大,延续时间长,可以方方面面进行观照,但是切忌“和稀泥”,“淘浆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走到哪里算到哪里.如果新闻报道心无定处,不得要领,往往会泛泛而谈,流于形式,无补于事,看似天天有追踪,结果事事无进展,最终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追踪报道的线性原则就是按照事物内在的逻辑、法律或者情感等关系,抓住主要矛盾,顺藤摸瓜,前后呼应,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做到目标精准,反映迅速,概括集中,主张有力;做到虽然内容各有千秋,“主题”始终如一.俗语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此话比喻到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梨树上结不出苹果!如果连续报道的主线是两条甚至多条,枝杈过于繁杂,甚至完全游离主题,或者在时空的把握上颠三倒四,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乱怪异的感觉.结果会不知所云,不知所终.在“古桥重生”的报道中,也有类似情况.因为在此之前,拆桥卖桥,已有先例,但是,前“桥”之殇,仅为镜鉴,只能点到为止.如果剑走边锋,过于深入,反而喧宾夺主;报道体裁也有可能从线性的“连续报道”嬗变为平行的“系列报道”.2. 建设性原则.电视新闻报道需要“眼球效应”.“针尖”对“麦芒”式的现场斗智斗勇,交锋对决,固然可看性强,收视率高,但是,电视新闻的最终目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轰动效应,而是在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和谐.其基本立场是在于它的“建设性”——这是连续报道的起点,也连续报道的终点.首先“建设性立场”表现在批评的立场上是一种善意的行为.记者在态度上的和颜悦色、虚心谦和、亲善礼貌,不但丝毫不影响监督的“锐度”,而且更有利于记者倾听多方意见,找准监督重点,把握舆论导向;其次,“建设性立场”有利于监督者、被监督者以及舆论管理者之间消弭分歧,消除误解,达成共识;第三,“建设性立场”更有利于厘清关系,辨析思路,开拓报道的思想深度,做到横捭纵阖,收张自如,最终达到或接近预期的报道的目的和效果.没有建设性的立场,连续报道就会失去重心,迷失方向,甚至连遣字造句、谋篇布局也会失去分寸.

围绕古桥拆卖的问题,归结到新闻报道中有三个基点:一个是当地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有法定责任,二是社会各界有保护文物的强烈呼声;三是现行条件有保护文物的可能.而三种情况最后归结在一起只有同一个诉求和立场,那就是好好保护好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方文物遗产.在此立场上来讨论“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探索历史文物的去向,就有少了一分对立,多了几分婉转.新闻中既没有因为“保护”把“建设”“一棍子打死”;也没有因为“建设”而排除了“ 保护”的可能.通过对“ 千年古桥的N 种命运”的探索,使相关各方对保护的目标、方法和途径,达成了一种在新闻报道之外理解和宽容.

3“. 可为”和“不为”原则.“有为”和“不为”是相对的.对于诸多的社会问题,记者写什么?怎么写?哪些应该作为?而哪些又应该不为?确实需用记者孜孜不倦上下探索.我们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有的报道切口不大,但构思精巧,绵里藏针;突破重围,针砭时弊;而有的报道开篇顺畅,气势不凡,但是未遇外力干预就半途而废,悄然偃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对问题解决的可能(行)性的把握上.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有些问题是通过舆论监督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有望解决的,而有些问题因为体制机制等问题是根本无法解决或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不同题材,连续报道就有一个“可为”和“不为”的原则;而对于同一题材,记者在把握报道的向度上也同样存在一个“可为”和“不为”的取舍.在“古桥重生”连续报道中,记者突破“一追到底”的简单做法,遵循“可为”则为、“难为”则“不为”的策略,敲山震虎,弦外有声,曲折迂回,以动促静,从而使报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相反,如果报道一开始就采取强硬的态度进行采访和,不但难以为正面申明保护的理由和必要留足余地,而且很可能因为某种干预使报道陷入僵局,或遭遇封杀的后果.

4. 中立与平衡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新闻报道在追踪事件进展、揭示事物真相的同时,也在寻找各方利益的一种平衡.尤其在采访矛盾纠葛的民生类新闻时更是如此.因此,记者在追踪报道时,不偏听偏信,妄下结论;不能越俎代庖,包打官司;要给各方平等的说话机会等等,也是保证追踪报道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在此不再赘述.

“古桥重生”的报道前后十余篇,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尘埃落定之后,反思一则新闻报道能够救活一座千年古桥的原因有很多,从新闻采访的角度而言,灵活机动把握“向度”、宽阔视野拿捏分寸、高端访问提升品位、争取主动形成共识、媒体互动相互策应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关职能部门未能允诺媒体就古桥保护的立场转变、资金落实、责任分解等问题进行相应的报道,使整个作品缺失了必要的关系转承,美中不足,留有缺憾.

注释:

①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内,系南宋古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单位:绍兴广播电视台)

报道论文范文结:

关于报道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报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