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巢湖中庙论文范例 与巢湖中庙:湖天胜境,皖中蓬莱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关于免费巢湖中庙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巢湖中庙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巢湖中庙:湖天胜境,皖中蓬莱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而巢湖美景,尤以姥山和中庙为佳.

中庙,位于巢湖市中庙街道.中庙街道,包括陆域和姥山岛两部分.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湖光山色旖旎,文化历史灿烂,文物古迹悠久,是巢湖区域旅游服务中枢、环巢湖旅游休闲目的地、山水田园慢生活示范区,被誉为“东方日内瓦”“湖天第一胜境”“湖上绿洲,文旅古镇”“湖天胜境,皖中蓬莱”;这里,充沛的旅游资源和众多的旅游景点与周边的重要旅游风景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旅游圈,靓丽的自然风景在山水的相互映衬下,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天然图画;这里,被授予“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

湖光山色姥山岛

姥山岛地形椭圆,位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湖心,为八百里巢湖唯一的“湖上绿洲”,是镶嵌在江淮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

相传“陷巢州”时,焦姥为救乡邻,自己被洪水吞没,化成了此山,后人遂称之为“姥山”.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陷巢州”经过现代考古学证明,已经不再是传说.从2001 年12 月巢湖唐咀发现大量堆积陶片开始,有关巢湖水下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国家专家组认证.巢湖的万顷碧波之下,确实存在一座消失千年的古城.专家研究认为,大约终止于1800 年前的这个遗址,与历史记载的赤乌二年( 公元239年) 发生的“陷巢州”年代相吻合.当然,姥山实为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心岛,历经亿万年风霜雨雪侵蚀,由结晶质凝灰岩、安山岩等组成,为南北向狭长的造型.曲岸悬壁,四面皆水,地险景秀,水阔天远,为巢湖水上天然避风港和昔日水战停泊处.姥山岛具有三山九峰,远看是三山,近瞧有九峰.让人实地饱览的,愈发强烈.

来到岸上游客接待中心,购票至游船码头.借舟登岛,乘风破浪,粼粼波光,水天一色,直航姥山.而今,不仅建设有环岛观光之道,还保留了原有的古道.游人或车载,或步行,自由选择,不受限制,徜徉悠闲,快意难抑.拾级而上,上山之路蜿蜒迤逦.路两旁树木葱茏,苍松翠竹,花柳相映,果木成林,鸟语花香,清新扑面,俯仰神怡.岛上石级串通,曲径通幽,亭桥相连,一步一景,景景在目.在岛的山脚下,有南船塘、北船塘,为避风古船塘,系元朝末明朝初巢湖练兵而建设.

在姥山岛的东侧,望湖而建的圣姥庙虽小,却是有故事的.据说,是为祭祀主湖女神焦母的古庙,始建于西晋朝太康五年(公元284 年).唐朝诗人罗隐、宋朝词人姜夔均有诗词吟咏此庙,镌刻于廊柱上.大殿巍峨壮观,更有一幅楹联引人入胜:“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万千层波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徙倚仙洞,冰轻疏影遍浮金.”

在姥山岛之颠的笔架山上有座文峰塔,因建塔是为了显示地方人文之胜,故名“文峰”.传说焦姥登塔可以更好的看望儿山(即孤山),故又名“望儿塔”,含慈爱深情.文峰塔雄伟壮观,是观赏巢湖风光的最佳处,于1998 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 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严知府题写“层云一驾”匾额于其上,书法苍劲工整.建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朝光绪四年(公元1878 年),晚清宰相、北洋大臣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督造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额“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内门梯交错,其中左拐右旋,如入迷宫,乐趣无穷.狭长的青条石楼梯,仅容一人通过,可以直通塔顶.每层楼梯中段旁的塔壁上,均凿有小窗,通风兼通光.每层四周,又有数个窗口,可以俯瞰八百里巢湖.塔内按八卦图方位修建,有砖雕佛像802 尊、匾额题词25 幅,每层的藻井四周门楣上,都有当时名人题写的匾额.现存有明朝崇祯皇帝题额“三元叶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日近”,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李鸿章胞弟李鹤章题写的“灵钟太乙”,湖南提督周盛波题写的“秀挺湖山”,淮军名将、“庆字营”首领吴长庆题写的“中立不倚”,文峰塔的督造者、淮军将领吴毓芬题写的“天心水面”等.一塔之内,移步看遍,如同重温半部晚清史.登塔凭窗远眺,烟波浩渺,湖天一色,惊涛拥雪,帆影点点,远山岚影飘渺,鸥鹜帆樯齐飞,令人心旷神怡,“八百里巢湖奔来眼底,浩浩荡荡”的豁达气象油然而生.

从文峰塔拾级而下,至山脚下,乘船返回岸上.千年古寺中庙寺等岸上景点,在眼前呈现.

凤凰台上中庙寺

中庙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庙街道境内,坐落在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石矶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飞凤,当地人称“凤凰台”.

古寺坐北朝南,殿高压云.与湖中心的姥山岛隔水相望,更与文峰塔遥相呼应,互相借景.岸矶形如栖凤,庙宇红墙绿瓦,层檐叠嶂,灿灿生辉.元朝时利用中庙基座下的孔洞,建成拱卷式的桥洞,俗称“鳌背洞”.同时,在桥洞上方,凿下一口天湖井,号称“天下第一井”,形成“湖潮入洞,犹如钟鸣”的奇特景观.远远望去,中庙古寺凌空映波,横峙湖岸;如丹凤之冠,重檐飞出,展示着凤凰振飞的绝美风姿.

中庙寺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巢湖志》对中庙寺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

来到中庙寺,见其正门上方有一块“巢湖中庙”书刻,正门后方靠湖的一边,竖立有一高大、对称的头杆.过去,头杆通常是道观中道士作法时悬挂咒符用的.中庙寺里为何有头杆呢?这是因为中庙寺,在远古时曾为道观.后来,佛教开始盛行,道观也就逐渐变成佛寺.进入古寺大殿,迎面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天下可笑之人.”看过此联,便可知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

据寺里人士介绍,中庙寺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 公元239 年),以后或毁于兵燹,或废于失修,历代是屡废屡修,遗传至今,历史悠久.先时祭祀太姥,相传巢湖陷时,“太姥先知,登高墩生则免”,被封为圣妃,主巢湖波涛,因此庙也称“太姥庙”“忠庙”.后来,也祭奉碧霞元君,传为泰山玉女.据史料记载,晚唐龙纪元年( 公元889 年) 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虹梁用状,妙臻土木,美极丹青”.南唐保大二年( 公元994 年) 再修,共六排二十四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元朝大德初年( 公元1297 年),将庙基圈拱成桥,称“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明朝正德年间( 公元1506 年—公元1521 年) 重修,时为庐州一巨观,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处”.有诗曰:“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清朝光绪十五年( 公元1889 年),李鸿章倡募修葺完善前中后三殿,计七十余间房屋.一进大殿供神龛,描神鬼,琳琅满目;二进大殿为佛事活动场所;后殿为藏经阁,三层全木结构,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稳重质朴.民国十年( 公元1921 年) 加以装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 年)底,后殿因火灾被毁,仅存前、中两殿及厢房.1986 年以来,中庙寺多次整修,再具规模,殿内壁梁壁画也更彩换颜.

中庙古寺延沿至今,记录了历代工匠的营造技法和设计思想,从保存的现状来看,说明历代工匠对自然环境都极为尊重,也对变迁的环境进行了动态的弥补和修缮.这种师从自然、物化自然的营造技法和设计思路,是中庙寺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当然,中庙寺也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善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巢湖中庙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巢湖中庙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巢湖中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