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论民居对乡村文明建构的意义以河南、陕西省乡村民居为例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该文是关于陕西省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论民居对乡村文明建构的意义以河南、陕西省乡村民居为例

摘 要:两孔窑、三间房是黄河流域农村人成家立业的标志,也是穷苦人尊严的象征.然而,当耗尽心血将房屋建成后却仍会面临天灾与移民的威胁,以及万般无奈的搬迁,于是旧房又凝聚了农村人对故土的认同与深情.当下,乡下人进城又面对故土安居与搬家上楼的矛盾,不少家庭上演了悲剧.面对农村越来越严重的“空心化”,切莫让经济发展切断了人们与乡村文明之根的联系.

关键词:农村人;房;窑;空心化

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南北纵横,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也各有特色,如北京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湘西吊脚楼、福建土楼、蒙古包等都别具一格,最常见的当属农村庭院式的平房或“小两层”,城市则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或独栋别墅.正如同赚钱买房是城市人安家落户的首要大事,盖房对农村人来说也是人生大事,几间房、几孔窑很可能串联着一个家族的几代历史,而盖起一座令人羡慕的楼房就是一家人的奋斗史.

一、从成家到尊严

以黄河流域民居为例,“依据建材与结构可将村民住房区分为若干代:土坯草房为第一代,外砖内坯瓦房为第二代,砖瓦结构的平房为第三代,砖瓦水泥结构的二层楼房或新式平房为第四代,别墅式的小楼房为第五代.”[1]196同时,20世纪70年代造房所用砖块基本上是由各农户自己打土坯烧制,80年代末,农户开始在附近的窑厂或砖厂购买砖瓦,自己打土坯烧制的农户已很少见,所以导致了那个时代的砖厂才会一度红火.尽管建屋材料在日渐变化,但无论哪个时代,“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都是农村人极力追求的,拥有一间房就是农村人成家立业的标志.就农村婚嫁习俗“三大件”的发展轨迹来看:20世纪50年代两个铺盖卷一块儿,简简单单摆桌酒席;60年代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即去木匠铺订做个大木床、大衣柜或桌椅;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80年代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90年代金戒指、金耳环、摩托车;2l世纪被人戏称为房子、车子、票子,无论是直接要婚房还是要“能放下三大件的地儿”,要结婚就要有房.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也不例外.

以全景画面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巨大变迁的史诗性巨著《平凡的世界》为例,孙玉亭和贺凤英结婚住的是孙玉厚家的窑洞,孙少安和贺秀莲结婚由于家里没现成地方住的是生产队饲养室、与牲畜为伴,尽管结婚之初他们不在意但深深刻在秀莲脑子里的是要有个属于自己的窑洞,所以才会在砖厂挣钱后对“箍新窑”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即使是暂时凑合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时间长易产生婆媳矛盾,在偏爱儿子的公公婆婆面前,儿媳的任何一个小错误都会被放大,所以方方笔下的英芝(《奔跑的火光》)不惜抛头露面唱堂会、让人揩油、跳赚快钱,目的就是为了盖一栋自己的房,当家做主.

说到盖房的过程凝聚着一家人的心血.李顺大造屋如同祥子买车,历经一个时代的动乱.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源于目睹爹娘和小弟因为无房无人收留冻死在雪地,所以造屋不仅意味着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穷苦人尊严的象征.哪怕“以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拼命的劳动去挣得每一颗粮,用最原始的经营方式去积累每一分钱”“;哪怕独子长到7岁仍不知道父亲换废品的饴糖是何种味道;哪怕长得出奇漂亮的李顺大妹妹李顺珍为了给哥哥建屋事业提供劳力以29岁大龄嫁给30岁的穷光蛋老新郎;哪怕建屋材料、钱财历经大炼钢铁运动的剥夺、“”的没收、按需分配的紧张供应,至少26年的筹备才让李顺大真正动工.这种将造房建屋视为农村人的尊严同样在孙家上演.孙少平对晓霞说:“窑洞的好坏,这是农村中贫富的首要标志,它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生活尊严.你不知道,我第一次带你去我们家吃饭的时候,心里有多么自卑和难受——而这主要是因为我那个破烂不堪的家所引起的.在农村箍几孔新窑洞,在你们这样家庭出身的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但对我来说,这却是实现一个梦想,创造一个历史,建立一座纪念碑!……我二十年来目睹了父亲在村中活得如何屈辱.我七八岁时就为此而伤心得偷偷哭过.爸爸和他的祖宗一样,穷了一辈子而没光彩地站到过人面前.如今他老了,更没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我已经有能力至少让父亲活得体面”.正是这份自卑和自尊让孙家的儿子千方百计甩掉头上的烂包袱,当少平掏煤挣工资、少安办砖厂赚钱后为了昭示“翻身”,报复性建造了双水村最气派的窑洞,“新窑新门窗,还围了围墙,盖了门楼,样样活都精细而讲究”.

相较于盖房对孙家的尊严意义,刘庆邦根据现实生活创作的《空屋>则写出了建房者三次翻盖房屋的辛酸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子的历史就是老一辈父母的苦难史和奋斗史.第一次翻盖是母亲自觉为儿子娶亲做准备,“母亲带着我妹妹把院子里的地扒得很深,希望能多扒出一块砖,多发掘一片瓦.房子扒掉了,母亲和妹妹就住在I临时搭起的草棚子里.下着雨,母亲不敢睡,一会儿到堆放盖房材料的地方查看一次,生怕被人拿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4】.基于攒钱的不易,农村人的小气与仔细在盖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能省就省.为了省钱也有悲剧的上演,郝红梅的老公就是为省几个钱,亲自上手去帮工,结果被倒塌的土堆活活压死.母亲也因为这次盖房瘦得厉害;第二次则是不得已翻盖,为的是村里要求在统一宅基标准下重新排队、重新翻盖.七旬的年龄,母亲再一次突破新房的历史,由瓦剪边变成瓦房,还增添一座结实好看的大门门楼儿;第三次是馓儿子的为了满足卧病在床、争强好胜母亲的最后心愿,明知道已经不会再有人住了仍然花钱安慰母亲,由二姐操持盖平房,在一片孝心中,春节赶工终于让母亲临终前看到新的房子,但母亲却“只识旧房不认识新房了”.这种不识有久病的原因,也因为不是母亲亲自操持,所以不会像前两次有血脉相连的熟悉感.

面对农村越来越现代化的盖房,攀比思想占主导因素.外部原因在于农村“以钱生钱”的投资渠道仍然过于狭窄,土地的承包与分割,限制了剩余资金向土地的投入,理财投资对于农村人来说仍然遥远;内在原因是村落从来就是一个残酷的竞争社会,村落内部血缘关系的亲疏不足以定贵贱,相反,贫富差异却决定着各户在村落社会间的地位高低.盖令人称赞的房一方面昭示家庭的富有程度,农村传统观点认为自家的房不能比邻家低,至少要一样高;谁家房子修得好,其他人家会就照着样子盖,所以一次性从第三代民居过渡到豪华第四代甚至第五代,赚足面子;另一方面是外出打工者在目睹城市的现代化高楼后有意模仿,这种做法也标志着新一代打工者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但走进屋里探寻一圈会发现空调、现代化橱柜、电脑等产品摆设的意义远大于实用.

二、从难以割舍到矛盾重重

千辛万苦盖好的新房自然对家庭所有成员意义重大,非特大自然灾害紧急撤离或行政干预是不会随意搬离的,这是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传统所致.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若不是家门口所有能吃的、能啃的都吃完了,若不是想找一条活路,祖祖辈辈居住在黄淮平原上的农民是不会离开故土的.三峡、丹江口等大型水利建设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也是以部分人举家搬迁、离开故土为代价,其中的感情伤害难以用金钱衡量.当双水村筹划拦截哭咽河宏大工程时,金家老太太不愿意搬,源于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她丈夫留下的这地方值得她依恋“他们大部分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对这个小山嘴满含着亲切的感情.这窑洞,这院子,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石头和土疙瘩,都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失掉这些东西,多少日子他们都会感到心中空落落的.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家庭院落就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世界.和如此依恋的天地告别,那痛苦是外人所不能全部理解的.”此时,这些矗立在乡村大地上的房屋在农村人眼里就是根与故土的载体,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血肉的化身,这种置办的不易城市买房者难以体会.

同时,农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认知上一家盖屋全村帮忙的热闹场面很少再看到,其原因有三:一是省人力,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除了自家人员外很难找到帮手;二是省钱,招待帮工的菜、酒、烟、钱一路上升,算下来接近甚至超过承包费;三是省情,由帮工建房欠下的人情势必要偿还.所以,农村房屋承建、流动水席等行业应运而生.“外出打工渐成风气,农闲时的农村剩余劳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因而有了‘日工价’意识、这个意识在从前是不可能有的.正是这个日工价意识,使亲邻帮工建房的古老习惯再也维持不下去.但在红白事上,依然保留亲邻义务相帮的古老习俗.在抢收抢种的大忙季节,或打水井工程方面,分田单干后的村民往往用换工协作方式解决各自困难,并不直接付工钱.”

《生死十日谈》实地走访中也有由楼房产生的矛盾.新一代农民将“不干土地儿上的活,过远离土地的城镇生活”作为生活标准,而老农民思想停留在在农村盖气派的大房,于是,进城的“小鱼小虾”和乡下“土疙瘩”产生拉锯战.当公公于吉良基于“好几代都活得很卑微”的深刻烙印选择在乡下盖特别气派的房子时就束缚了儿媳迈向城市生活的腿与接触外面世界的手.另一方面,有老人倾其所有,帮儿子把家搬上楼先后给儿子集资9万,突然儿子患了癌症,儿子放弃治疗喝百草枯自杀,眼看儿媳将其父母接到新楼居住,老公公也上吊自杀了,农村的院子里只留下瘦小老迈的妇人.再者,即使帮儿子们成功搬家上楼,老人赡养问题又是矛盾的高发点.老两口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在城里,老三在农村,老头儿活着的时候,老两口轮流在三家住,但老伴死了后,老妇人不愿意去城里而长期住在农村老三家,结果引起老三两口子的矛盾,儿子死了、儿媳改嫁,叶落归根也成了悲剧,所以孙慧芬不禁感叹:“女人是颗奇异的种子,天生需要落到别人的土地,在别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有一天,根须还在,土地不在,她们只能像棵从土中拔出的稻草,把根须卷到行李里,四处飘零…一”6]90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的老人来说,难以割舍的与其说是房屋,不如说是故土,即使住在新式楼房,即使有孝顺的儿女相伴,总会有一丝别扭.随着时光的流逝,农村面貌、价值观的变化,熟悉人的去世,记忆中的家对他们已经发生了改变.

三、空屋

儿女就如同父母一口一口喂大的燕子,长大后,一个一个飞了出去.“母亲早就预见到,在她百年之后,我们家的房子将会变成一所空屋”,这句话在《空屋》中出现过三次,面对儿子定居城市,女儿远嫁他乡,待老人归去后,几十年的房子再也没有人留守了,由房子占据的宅基地也可能在百年之后换了主人,如果是这样,祖辈父辈生活过的所有印记就都将无影无踪,百年祭祖祖在何方?这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悲哀.现在,大量的“空心村”已无可避免成为了现实.“农民住房空置在农村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省(陕西省)农村房屋空置率基本在10%以上,而陕南地区最为突出,关中次之,陕北较少,陕南地区的农民住房空置率有时候可以达到20%以上.农村的房子留不住人,其实是留不住人心.”伴随着农民工进城、年轻人人城出现大量农村房子闲置是形成“空心村”的一个原因,对于渴望进城的人来说是种梦想成真的喜悦,但对祖辈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说则有种背井离乡的无奈,耗费半辈子心血盖起的房屋终将离他们而去;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刚过温饱线的农民盲目攀比,大兴土木,划新宅,建新房,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废旧宅基地成为空白带,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占地面积过大,宅基规模一年超过一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

相较于建屋规划的不规范,人去楼空才是农村最后的背影.房屋建筑是一种文化烙印,不同时代赋予民居不同的材质与特色;房屋建筑也是一种家族历史,记载的是勤劳的农村人如何一点一滴积累钱财,将房子从地基熬到落成,一家子的生活条件又是怎样从贫穷跨步到小康;房屋凝聚的更是一种感情,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对家与根的认同,切莫让今日的经济发展切断了人们与乡村文明之根的联系.

陕西省论文范文结:

适合陕西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陕西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