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小学数学图形和几何课程内容的演进和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课程内容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小学数学图形和几何课程内容的演进和

【摘 要】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演进过程进行客观回顾、反思及述评,总结其特点和规律,有助于认知图形与几何的课改进程及内在逻辑,引发对小学几何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与适切性、严谨性与可接受性、视觉直观与动作直观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对指导当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及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图形与几何;演进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3-0029-05

【作者简介】刘久成,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学”运动,80年代的“回到基础”运动,导致中小学几何课程受到削弱.9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开始反思几何教育的价值,几何的重要地位得到重新确立,并提出了复兴几何教学的口号.如今,我国“图形与几何”课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增加了图形的变换与方位等方面的内容,更加重视学生推理、探究和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检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其特点和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发了11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其中,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不断变化,演变进程主要分以下五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以苏联教学大纲为蓝本,在内容体系、结构形式等方面都仿照苏联,内容偏少,难度较低.强调实用,注重实地测量和几何求积.在编排结构上采取先直观认识简单图形,再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做法被后来所采纳;在前三年学习认数与计算时,虽然广泛地使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体、长方体等作为教学素材,但总体上几何课程主要安排在四、五年级.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运动中,教育主管部门否定了学习苏联经验的做法,各地编写了多种实验教材,内容革新幅度较大,难度明显提高,但到了1960年,又开始了反思和调整.课程内容改革主要体现在1963年的大纲(六年制)中,图形的认识内容明显增加,同样重视测量教学,显示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并重,并重视通过画图来认识图形.在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开始注意按欧氏几何概念发展线索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结束后,教学秩序迅速得到恢复,1978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五年制)采取“精简”“增加”“渗透”的措施,继续按欧氏几何概念发展线索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线→角→面→体.先认识图形,再学习相关的测量(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一些抽象概念的教学处理上,注重分阶段安排教学,如“角的认识”分两次进行.增加对称、扇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土石方计算.注重培养空间观念,加强形与数的结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全民素质,采取课程教材多样化措施,实行教材编审分开,其间,先后颁发了三部义务教育大纲,课程内容基本相同,课程弹性有所增强,改课程内容分学期设计为分年级设计.

  适当分阶段认识图形,如先直观认识再进一步认识常见图形,改变了“一步到位”的编写方式.几何内容分散安排,贯穿各个年级.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三角形内角和、组合图形、扇形和球列为选学内容.

  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将几何课程内容定名为“图形与几何”,具体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强调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为核心,拓展了几何学习领域(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在结构顺序上,先直观认识常见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再进一步认识常见图形,并按点→线→角→面→体的逻辑顺序编排,贯穿小学各个年级.削减了周长、面积、体积的单纯计算,增加实践性、探索性活动,按照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逻辑顺序设计内容.

  二、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演进的特点

  1.不同时期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的取舍.

  20世纪50年代,学习几何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提高几何应用技能,因而课程内容主要是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包括线段的测定和测量、画图的技能训练.60年代提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形成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三大数学能力和解答应用题能力,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为重视,认识的图形包括:角、平行线和垂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以及圆柱、棱柱、圆锥、棱锥,这些内容比50年代明显增加,基本形成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并重的内容体系.80年代至90年代,空间观念的内涵不断清晰,目标更加明确,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变化不大,但在素材选择和内容安排上,大纲提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21世纪以来,几何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依此,课程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基本保留直观几何、度量几何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内容,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削减了单纯求周长、面积和体积的内容;变换思想、坐标思想以直观的形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生活中的几何,以体现学习有用的数学的理念.

  2.课程内容不断增加,由注重求积到图形认识与测量并重,再到增加图形的运动与方位,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几何内容以度量几何为主,注重实际测量和求积,包括实地测量,黑板面、窗口、地面、菜园等面积计算,房间、仓库、地下室、贮藏室等容积计算.60年代初,以及“”结束之后的课程重建,几何课程内容基本不变,均由图形认识与几何测量组成,图形的认识得到加强.198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内容基本上还是认识图形和测量两大部分,但注重直观操作和联系儿童实际,并设置了选学内容,如三角形内角和、组合图形、扇形和球,增加了课程的弹性.进入21世纪,小学几何课程内容明显拓展,由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组成,最为突出的是图形的运动、方向和位置进入了小学几何,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更加密切.通过运动、方位来探索图形的特征和一些性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

  3.内容结构从集中直线式到分散交替式,从注重知识体系到强调实践应用,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0世纪50年代,几何内容以独立单元集中安排在四、五年级,编排过于集中.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在内容结构安排上,基本按欧氏几何概念发展线索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线→角→面→体.先认识图形,再学习相关的测量(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采取直线式编排方式,并集中在中高年级.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小学生学习几何不是以几何公理体系为基础,而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基本的几何概念学习宜于从现实生活材料中进行抽象概括,基本规律的探索应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他们形成几何概念时,最先感受到的是空间物体,点、线、面的认识必须以空间物体为依托,因此,小学生在认识图形时宜从简单的几何体出发.1984年8月,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市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关于几何教学,大会也特别提出:“要提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材料,应把三维的教学材料放在二维的教学材料之前.”因此,自1988年以来,小学教材一般是让学生先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即采取“三维、二维、一维”到“一维、二维、三维”的交替式安排,并且将几何内容分散在各个年级.图形认识的要求由辨认(直观认识阶段)→认识(概念学习阶段)→探索证明(主要在中学阶段),体现思维的不断深化,具有层次性,改变了“一步到位”的结构方式.内容呈现更多地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对于解决问题、增长智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对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思考

  新世纪以来,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如何深化改革,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小学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几何课程.

  几何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几何是从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开始的.人们最初想到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去做装饰工艺品,去构造建筑物;随后由于土地测量等计算的需要,又产生了度量几何,如: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何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其成果主要反映在大约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此时的几何特征是概念性的.随后,由于透视画的出现诞生了射影几何,几何与代数的融合诞生了解析几何,数学分析运用于几何产生了微分几何,特别是由于《几何原本》中第五公设的研究,产生了非欧几何,几何学的不断发展,使得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性质(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伸缩、扭曲,但不许割断、粘合)的拓扑学成了独立的数学分支,人们已经认识到几何的多样性.但是,哪些能够进入到中小学?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的早期,教学欧氏几何是重要的,应该鼓励学生去研究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探索这些图形的性质.欧氏几何建立了一种最简单、最直观、最能为小学生所接受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利用这样的模型去思考、去探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推理的力量.当然,低年级接近欧氏几何的方式必须是非形式的和解释性的,而把系统化留给较高年级.几何学有区别于其他数学的特点,现代几何中有许多问题是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比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一笔画问题、麦比乌斯带问题、英国数学家哈密顿提出的“旅行世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并非欧氏几何中的问题,也无须要求学生了解相应几何领域的概念系统,但它对于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很有帮助.

  小学几何课程应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展示几何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且告知这些应用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几何变换,是指导思想上的变化,让图形“动起来”,在“运动和变换”中来研究和揭示图形的性质.这可以加深对图形性质的本质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在小学,几何属性的数量表示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我们已经看到,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现行中学教材中引进向量几何的成功做法就是很好的说明.在小学适当渗透坐标思想,用数对或者方向与距离表示位置都是学生能够理解运用的知识,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2.严谨性与学生可接受性相结合.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与作为数学科学中的几何存在明显差异.数学科学中的几何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属于论证几何的性质,其中任何一部分的知识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它存在的确定性.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属于数学教育的内容,呈现的是数学的教育形态,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经过教学法加工的、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历史地看,几何内容有如下几个特征:直观的、计算的、概念的、代数的、功利的、实用的.在设计小学课程时必须作出选择.我们认为,小学几何应凸显其直观性.内容呈现要强调情境设置,体现从生活到数学、由直观到抽象的特点.比如,学生认识角时,通常总是让学生先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剪刀的刀口、纸扇的两边等,抽象得到形状不同的角,再进一步分析角所具有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小学数学教材既要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又要言之有据,形成循序渐进、互相连接的逻辑框架.经验表明,小学生学习几何不可能跳过早期的直觉阶段,而把几何局限于形式的、代数的特征之中.对几何事实、概念的全面理解,应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在不同水平上对同一课题进行教学.现行小学几何教材让学生先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形体,再进一步学习的循环式、交替式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过,图形概念的建立应坚持科学性,注意低、高年级之间,以及小学与中学之间的相互衔接.数学家苏步青认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要坚持“混而不错”的原则,从而保持一定的逻辑严谨性.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用行驶的火车、景区的缆车作为平移的事例,以拖拉机的车轮印、运动场上的双杠作为平行直线的例子就容易产生误解.火车是要拐弯的,缆车能沿直线行走吗?拖拉机的车轮印虽间距相等但它不一定总沿直线行驶,双杠给人以两条线段的印象,作为平行直线还是要超越经验,想象成无限延长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3.重视视觉直观与动作直观的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要依靠直观教学手段.这种直观手段主要有视觉直观和动作直观两种.

  视觉直观.视觉直观就是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感知活动.小学生的观察要遵循:从感知强刺激成分到感知弱刺激成分;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认识长方体时,应依面、顶点、棱的顺序展开,逐步认识长方体的三个要素;在呈现要素之间关系的时候,要依次分别探讨面与面、面与棱、棱与棱之间的关系.认识图形时,还要注意从感知标准图形到感知变式图形,比如:当我们从肯定例证中抽象出平行线后,要让学生观察非水平或非竖直方向两直线平行的变式图形,观察画出的两条不一样长的平行线等,进行辨别,说明理由,以凸显平行线的本质属性.

  动作直观.主要有两种:操作实验和画图.操作实验包括图形的折叠、拼摆、割补、测量、制作等.需要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活动,在不同年级都会得到广泛应用,是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学生动手画图可以反映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比如,过两点画线段,可以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长度;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垂线段,可以促进学生体会平行公理、垂线的唯一性,垂线段最短等性质;用圆规画圆,可以让学生感受圆的特征:有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

  在几何教学中,量一量、比一比是获得数量及其关系认识的实验方法,操作说理是获得数学知识的直观方法,演绎推理则是给出数学规律的逻辑方法.小学几何知识的学习以直观实验为主,但也要将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

  [2]刘久成.人教社三种小学教材中“圆”的课程内容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6-49.

  [3]曹飞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20.

  [4]鲍建生,徐斌艳.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19.

课程内容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课程内容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课程内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课程刊物

2、论文内容摘要

3、课程教学杂志

4、新课程导学期刊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6、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