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祠堂门前的那圈年轮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祠堂门前的那圈年轮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祠堂门前的那圈年轮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祠堂门前的那圈年轮

那时的祠堂本身没有祠堂的意义,至少我们这些小孩心里是不知道祠堂的真实意思的.祠堂那扇说不清是黑色还是褐色的木板门,感觉永远都没有合拢过,给人总是阴森森的感觉,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不过,祠堂门前的晒场那倒是难以忘记的,因为那是我们儿童时代快乐的集结点.

晒场分为三个阶层,高低不一,下层最宽,比上、中层加起来还宽了些.最热闹的应该是圆月之夜,月光照得跟白天一般.几乎没有哪个小孩会呆在灯下写作业,基本都会在这里会合.

最文雅的是上晒场的“梅花梅花该(几)时开”.女孩子居多.也有几个男孩子,一般没有我.永远唱着“梅花梅花该时开,一月没开二月开,二月没开三月开……”一直唱到“十二大大开”.那时我们都没有见过梅花,但知道在十二月最冷的时候梅花会大大地开.后来老师说梅花不畏严寒,我一听就懂了.他们有时也玩“丢手绢”,那个节目我更不敢参加,那可是要有真本事的,要会唱,会跳.

中晒场的节目,大多是稍小点的孩子.老是玩“小猫抓鱼”,一人当猫,其他人连成一条鱼,最强壮的一个为鱼头,最矮小的连在最后.

“猫”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鱼头的强大防线,向有“油”的鱼尾巴下嘴,从最后那个小孩开始,一个个地把这条鱼逐渐斩短.

下晒场是大人的天下.

他们搬来长凳、竹椅,有的干脆搬来竹床板,在下晒场的地,坐的,躺的,睡的都有.摇着大蒲扇,开始聊东聊西,慢慢就开始了“薛仁贵征东征西”了,也讲“三国”,也讲本地的典故、传说.我有时也会在边上听听,开始,懵懵懂懂,后来也喜欢上了,可是常常会听着听着瞌睡虫就来了.边上的大人就会说,你把鼻子伸过来,我帮你捉掉磕睡虫.有时真的就睡着了,那时家里也顾不了那么多,兄弟姐妹多了,少了个把没回家也不是很清楚.再说也常有大人在那睡到天亮的,要不是出了几次与蛇共眠事件,大热天的谁都想哪凉快呆哪去!蛇也怪了,竟然爬那么远,到晒场中间去跟人睡在一起呢.好得是大人,睡得迷迷糊糊突然摸到一条冰凉的东西,瞬间就明白是什么了.这时只要轻轻地爬起来,不要惊到它就没事了.

晒场的地面是潮皮沙铺成的.那种细得不能再细的沙,其实是泥的邻居.我们在此摔打,身体不会造成半点破损.当然这并不是铺晒场的初衷,而是为了保护薄薄的蔑制垫皮.那垫皮摊开可以晒一担稻谷,卷起来轻轻巧巧,两个小孩子可以扛走.

那时我们虽然还是小孩,但卷垫皮、扛垫皮的事做多了.一场急骤的时雨,一般都发生在暑假.我们这群小孩,会最快冲到晒场.第二批才是老人,而且女的居多,因为她们的步伐比我们慢,并不是她们要先收好家里的衣物什么的才来,她们才不会那样做,如果那样,会让人瞧不起的.第三批是壮劳力,他们是从田间回来,有点远.反正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晒场上生产队里的稻谷收到祠堂里面.掀垫皮、畚谷一般都是老人、妇女做的.卷垫皮、扛垫皮我们小孩都会做.开始做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卷垫皮,大人一人就能做好,小孩就要两人,一头一个,而且有时会卷成嗽叭口,那样容易损坏垫皮,一定要打开重卷.挑谷箩一定要大人了……那场景,如果有画家画成画,绝对跟《清明上河图》相媲美.

晒场在雨天是不能进的,因为进去了,就会留下很多的小脚丫,一排排,歪歪斜斜的,看是好看,但会破坏了平坦的地面.其实,我们也会偷偷进去.傍晚,晒场的垫皮收尽了,大人也都走了,我们会在近水塘边的晒场角上,偷偷地制作沙“碗”.把松软的潮皮沙用手聚拢成一堆堆小山头,然后舀一竹桶水轻轻地浇在“小山头”上,有时也干脆地直接浇泡童子尿,再用手把“山脚”下四周的干沙轻轻地抠走.这样一个像模像样的沙碗就出现了.大大小小做个一整排,要是遇上大人一吆喝,拍拍屁股就跑掉了.

至于晒场东北角的那两个稻草堆也挺有意思的.最让我们好受的是那稻草堆下面有一层厚厚的、软软的,散乱而又厚薄均匀的稻草.坐在那里背靠稻草堆,或者睡在那里,那种惬意真的是难以言表.那时我们没有见过沙发,也没有见过席梦思,应该说那就是我们童年时代刻印在心里的温柔.

紧挨着稻草堆是一人多高的坪地.坪地的土埂头就是晒场的北边疆线,坪地是一大片菜园.土是呈黑色的,四季都是绿的色调,而且绿得油亮.五颜六色的菜花一点缀,那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洋画,如果菜园边上竖起了像围墙一样的南瓜架、冬瓜架、丝瓜架的时节,这种油画的立体感就更强了.不过那些架子又会挡住坪地上紫色的茄子和鲜红的辣椒,还有一些白色的萝卜花等,真的有点关住了满园的“秋”色.

祠堂的西北角有一个水塘.早晨的时候,鱼儿在雾气中,拼命地跳跃,争抢着塘边上的青草,还有一两只蛰伏的石蛙有节奏的“咣——咣——”声,就像是给鱼们敲打的冲锋鼓点.有时也会有几只鸭子搅局,扰得一塘池水一波接一波地向边上漾去.

后来因为生产队里建了养猪场,这水塘就被水浮莲占据了.开始也觉得好玩,看着水浮莲慢慢变大,慢慢变多,再慢慢把整个水面都挤满了.还常常看着饲养员打捞水浮莲,那饲养员既光头又驼背,大家都叫他“鱼目头”.那人可凶了,经常拉着脸骂我们碍他做事了.我们被骂急了就一窝蜂地跑,一边跑一边喊着:

“鱼目头的头像皮球,鱼目头的雀(手)象打杵(杵棍),鱼目头的尻(脚)——像弯刀.”

可奇怪的是那“鱼目头”不但没生气,看我们跑远了还在偷偷地笑.可时间长了,我们就有了失去了水塘的感觉.老是一片青色,乏味.

青色调的祠堂,青石的门,青石的雕花窗,青一色的夹有白色线条的封斗墙,门梁上的石匾镌刻着“饶氏宗庙”.这是坐落在灵山脚下的建东村的饶姓祠堂.在我童年时发生在那门前的一幅幅景象,就像一圈圈年轮刻印在我生命基因里了.

祠堂门前的那圈年轮论文范文结:

关于祠堂门前的那圈年轮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祠堂门前的那圈年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