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教育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系统论视野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山东高校为例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文化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系统论视野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山东高校为例

系统论视野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山东高校为例

王桂云 张传霞 吴伟伟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系统论是用来研究现实系统或可能系统的一般规律与性质的理论,其主旨是构建系统的整体观念.高等教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高校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依托,针对其不足,提出系统性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教材体系是施教的重要依据和蓝本,校园文化体系是施教的有效载体和活的平台,亦应重视和加强.

关键词:系统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构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高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2014年发表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得出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心态不积极及认知度不高,并不是某一高校或某一地区的现象,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说明当前高校对于我国优秀传统的教育重视程度以及普及力度远远不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通过走访部分高校,笔者认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该以课程为主要载体,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辅助载体,贯穿于公共基础课程,延伸于选修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影响日常行为并身体力行.

一、课程体系构建

(一)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特点制定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文章件.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结构、学时分配、学历等.人才培养方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明确的解释,而课程设置是就解决“如何培养人”.山东高校在人培培养设置上,应该强化基础课程在人文素养传承上的功效,借儒家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仁者爱人、孝悌为本、慎独自律等君子风格,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的责任担当意识,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

笔者对山东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发现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对传统文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修读要求、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核心课程、课程目标、能力矩阵、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进行了探讨.部分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重技能轻人文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并未设定有关传统文化课程,部分学校虽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做一定的要求,但是仅仅是体现在选修课程中或者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对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未做规定.部分院校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培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以山东某医学院类高校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培养目标中明确学习医学类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类理论;培养要求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做了规定,其中素质要求中明确规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忠于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尊重他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识等.修读要求中对学分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要求10学分,毕业要求中规定学生必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护士职业道德.课程体系中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设置有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素质拓展模块体现在通识教育平台,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贯穿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科学艺术类课程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学分比例占7%左右.该校顺应时代的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就业率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全省排名还是非常可观的.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源头上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能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山东高校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做了明确规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技能平台和实践平台.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注重传授给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一般在这三个平台都有渗透,构建完整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地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以山东某医学类高校2017年版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包括思政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英语类课程、军事理论和入学教育类课程.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慎独自律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模块渗透学生专业的评判思维和决策管理能力.实践平台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活动占4学分,课外实践活动占6学分.课内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专职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完成,比如选取改革开放40周年视频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课外实践活动比较丰富,可以是团委、学工处等组织学生参观山东省军史馆、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单位,感受中国的伟大,感受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可以是关工委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运用征文比赛、歌咏朗诵大赛、摄影书画大赛、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图片展览等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教育、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也可通过学校“大讲堂”的形式创立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品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也体现在选修课上,选修课是指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由学生自行安排选习的课程.与“必修课”相对.分限制性选修课与非限制性选修课.前者指在规定的范围内选修的课程,如必须在指定的若干组课程中选修一定组数的若干课程,或在若干门指定的课程中选修一定门数的课程;后者指不加限制,由学生自由选读的课程.选修课可以是网络课程,通过泛雅或者智慧树教育平台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比如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山东高校普遍开设有传统文化课程,但是目前大部分是以选修的形式开设,效果不够理想,实效性也不明显.所以高校还须进行深入地课程改革,明确课程结构,科学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完善课程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实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2017 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推进戏曲、书法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应覆盖多领域,如古代哲学、文学、科技、道德、教育等,以弘扬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和价值观为主旋律,以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为重要内容.深入浅出,保证内容得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选取生动的案例,提升教学效果.

(四)思政课课程体系

现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总共有四门,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当前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0%的学生认为无法从思政理论课学习中获得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思政课教学主要帮助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中华民族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完备的道德价值体系,思政课教学应该加大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发挥其育人功效.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将古代法家思想和现行法律制度结合在一起.《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社会实践,开展丰富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主题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总之,思政课教学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学,提升教育成效.

二、教材体系构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一门必修课作了规定,要求高等学校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统一推广,并统一使用《中国文化概论》教材.《纲要》提出,若地方条件允许,可联系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富有特色的文化读本.如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就可以编写校史作为读本.山东高校以儒家文化为依托,开发富有特色的文化读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以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人情,明事理,做到知行合一.

三、校园文化体系构建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轴的学生活动.比如经典诵读、红歌比赛、书法比赛、大讲堂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形成注重人文素养的良好的校园氛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教育内容系统化,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体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参考文献

[1] 魏红卫,张亚男.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4):26.

[2] 胡莉芳.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34-37.

[3] 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40.

[4] 王冀生.我国大学应当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3):41-44.

[5] 司文超.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4(05):24-27.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7年度山东省社科联委托课题“系统论视野下山东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JS-18.

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