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以京剧为手段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方法类论文范文素材

关于免费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中小学教育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以京剧为手段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中(以下简称《纲要》),从总体上论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分阶段进行了描述.总书记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校教育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于是我们选择了以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戏曲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戏曲普及入手.在这方面,辽宁省乃至沈阳市到底应该怎样跟进?

第一,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可以再丰富,教育手段能否加入更多生动的实践环节,以增进学习兴趣、加深了解.

第二,戏曲教育是否适合推广?中小学戏曲教育能否脱离音乐课,或者改变兴趣课的定位,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第三,目前,中小学戏曲教育缺少专门规划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和相应教学资源,缺少能够承担起授课任务的教师,教学人才队伍怎么建设?

第四,新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资金怎样解决?

第五,现有的戏曲普及方式和内容是否符合文化和教育需求,我们还有哪些可以跟进和创新的地方.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幽默可爱的戏曲科普读本为教材,择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剧目,准确、全面地讲析戏曲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诗词、传记、史实、民俗、礼仪、舞蹈、音乐等,既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又避免概念式灌输、理论式说教导致的隔阂感.

顺应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学习戏曲的唱念做打,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剧目表演,在此过程中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价值观的践行.

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德育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中,如文明、法治、和谐等,需要在时代背景下加以重新理解和阐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传统文化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和论述,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在这方面陆陆续续进行了很多探索,如学习古典诗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普及书法教育、开发一些地方艺术课程、传播民族文化遗产等,有的还引入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然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导致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在校园戏曲课程建设上,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各种尝试.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戏曲进校园现场活动.由戏曲院团的专业演员担当,以戏曲欣赏和互动为主,中间涵盖了相应戏曲知识的讲解.比如由北京九天星文化传播公司组织的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湖北、辽宁、北京等地展开.通过观看京剧动画《三岔口》,进行知识讲解、提问、展示、模仿等活动环节,收效甚好.二是戏曲课程开发.如北京市教委委托中国戏曲学院开发了一系列学唱京剧的教材,并正式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也有的戏曲课程依附于音乐课,在音乐课本中有几个章节专门介绍戏曲音乐,由此延伸出对戏曲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以几段唱词、念白为主,学习不全面.

四、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本项目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小学教育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及人格健康,以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戏曲通识课、戏曲科普读物、京剧课本戏、中小学戏曲联赛为具体研究对象.

本项目研究重点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同其他所有的价值观教育一样,不单单是要学生能够识记和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说,要解决好“认同”和“践行”的问题.要保障戏曲表演和比赛的艺术水准,使得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体会更深刻,受到家庭与社会的更多重视与支持.

本项目难点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戏曲艺术的传承、普及融合在一起.不是以单一的戏曲学习为教育目的,也不是只为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在戏曲教育中点明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意味,在讲解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既要说得透,又要不枯燥、学得有趣;如何把戏曲科普读本区别与课本教材,通俗却不肤浅,有趣又准确清晰,简明又全面.

五、课题研究目标

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融合在一个整体的教育模式内,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以抗击西方文化冲击.

二是打造面向中小学并继而带动家庭、社会的宣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位一体”戏曲科普渠道.

三是以戏曲表演艺术为依托,打造内容有趣、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局面.

四是以戏曲通识课和戏曲联赛为纽带,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作用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本课题采取的思路是总结分析情况——找出问题所在——拆解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假设——制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观察实践检验——修改方案及假设——分析效果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教学,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发挥优秀文化的熏陶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社会环境的暗示作用以及校园氛围的引导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主要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名称、完成时间和成果转化目标.

阶段性成果:一是京剧折子戏片段,完成时间2017年5月.二是24场中小学戏曲动漫大讲堂系列活动,完成时间2017年6月.

最终成果:一是中小学戏曲科普读本书稿,完成时间2017年11月.二是研究报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研究——以京剧为手段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完成时间2017年11月.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我们既要回首历史、积极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创新,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文化自强意识.

戏曲成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首选载体.戏曲剧目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即“仁”“义”“礼”“智”“信”.我们希望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戏曲内容,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强中华文明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在戏曲普及的多年经验中,我们认识到,戏曲传播不能只是简单的演出形式,它受观众文化基础、知识结构、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戏曲传播的社会环境已经和戏曲发展的历史环境不同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作为传统艺术似乎离我们愈来愈远,作为“国粹”,国人却不看、不懂.戏曲传播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原有的传统内容消逝.比如京剧唐派艺术.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唐韵笙创立了唐派,如今唐派的许多文武兼备的剧目已久不见于舞台.辽沈观众知道唐派艺术的已经寥寥无几.

(二)观众群流失.中小学生对京剧一概不知,看不懂、听不懂成为了大家不再爱看京剧的理由,观看京剧的人越来越少,由于缺少新鲜血液,导致观众群体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使京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速度缓慢.电影、电视剧等新兴艺术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京剧观众群体.

(三)表演方式与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多元化,传统的表演方式让人觉得乏味.另外,京剧表演时间长也是不符合当下的快节奏生活.

(四)京剧传播人才不足.我们的做法是,在戏曲文化领域内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剧目或剧本,编写成适宜青少年阅读的浅显、准确、科学、风趣、图文并茂的戏曲科普读物《萌戏曲》,以一个卡通戏曲人物的口吻来说故事,结合相应的视频片段、趣味游戏,向中小学生介绍戏曲历史、戏曲艺术特点、戏曲表演手段、著名表演艺术家、戏曲唱腔、戏曲剧目,讲解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结合科普读本、中小学语文课本及时代主题,开设中小学京剧通识课,组织学生排演京剧剧目.

我们以高校戏曲教师和戏曲专业学生组成专项团队,适时把24场戏曲大讲堂带进校园,以大型主题活动的形式,把戏曲知识讲解、互动游戏、现场学戏等环节贯穿起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喜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对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热爱,营造学习戏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目前已覆盖沈阳市24所中小学,授课学生超过5000人,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许多学校的推崇.

我们提出并实践了从娃娃抓起的传承文化、普及戏曲的“教材+戏曲课堂+戏曲文化大讲堂”的“1+1+1”的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

八、分析与结论

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来看,我们进行了内容结构的补充丰富,添加了许多戏曲艺术内容,并对戏曲课程教育内容有了系统规划,能够更完整地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进行了丰富.在既有的知识学习模式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在既有手段上,转换施教者角色、丰富教学资源,提供多样的实践类、视听多媒体类、电子新媒体类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从文本化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调动学生多感官认知,提高学习效率.

从课程定位来看,既有的中小学戏曲课程或为教学单元,或为兴趣类活动课程的隐性课程,把戏曲课程建设为选修通识课,确立了课程的独立性,提高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今后的规划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家长、教师的重视程度.

从教学资源的建设来看,中小学戏曲教育需要有别于音乐课,要有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专门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我们编写的浅显、风趣、图文并茂的戏曲科普读物《萌戏曲》,和相应开发的视频片段、趣味游戏,填补了这个空白,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追捧.而授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积累和培养,在过渡阶段,可以采用“音乐教师+高校戏曲专业师生”,我们组建的“戏曲动漫进校园大讲堂”团队分工明确,活动效果良好.

新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资金是一个现实问题.全部来源于某一政府、学校,会造成负担过重,目前已有的几种模式是,政府买单、学校和政府合作.政府买单是比较简单的方式,但是容易后续不足.学校和政府、社会合作,则可以敦促学校和政府参与和负责,同时利用公开发售戏曲读本的方式从发行市场筹措资金,用于后续的课程开发和活动推广.这种方式的积极性更高,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生命力更强.

九、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

我们提出的传承文化、普及戏曲的“教材+戏曲课堂+戏曲文化大讲堂”的“1+1+1”的模式,取得的效果是肯定的,现就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建议分析如下.

第一,这样的模式推行因为涉及到三方合作,所以在政府牵头的方式下进行较为理想.

第二,模式的启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首期团队建设、活动开展.教学内容设计中的许多新手段的应用,需要设备或资金,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教材开发系列戏曲动画片、设计专门的戏曲卡通人物形象,甚至采用AR、APP等新媒体手段来协助教学,增强艺术感受.

第三,在项目得到采纳并运作到一定阶段后,可以根据戏曲读本的特定形象开发相关产品,如文具、日用品等,以市场销售收入作为后续开发的资金,争取自给自足,实现长期生存.

第四,基于幼、小、中学生的不同接受、理解能力,教材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后续可以按年龄段把读本做得更细,尤其是课后题和游戏环节.

第五,读本内容分类更细,涵盖更多知识点和更详细的内容,比如不同剧种、不同剧目的专题读本.

十、应用价值

一是以戏曲艺术为承载方式,搭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二是区别于戏曲专业学习及以掌握表演技艺为目的的戏曲教育,全新的教育目的,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这是突破以往任何戏曲教育模式的新局面.

三是面向小读者的戏曲科普读本,文字表述方式和讲授内容均不同以前.

四是发挥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中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小学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1、中小学教育期刊

2、中小学教育杂志社

3、中小学教育杂志

4、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6、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