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相关论文例文 和关于我国学术硕士三段式培养模式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我国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于我国学术硕士三段式培养模式

【摘

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学生选拔及考核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导师的选拔和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学术硕士三阶段培养模式的设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学术硕士;培养模式;三段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5-0116-03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对于高校吸纳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招收专业硕士,许多高校的专业硕士数量大大超过学术硕士,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可知,目前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着重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及不同专业的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一些建议,尤其文献中对学术硕士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比较有限,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别研究更倾向于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而不是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发展的启示.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虽然学术硕士开始设立的时间较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瓶颈.本文针对学术硕士培养模式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学术硕士三段式培养模式的设想.

一、我国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1981年我国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开始,学术硕士培养已经有几十年时间,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培养模式.但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一些高校在制定学术硕士培养方案时,往往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广,有较强的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在政府机关、各类经济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务等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样就违背了学术硕士培养的初衷,与专业硕士没有什么差别,失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

2. 导师选拔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学术硕士的导师选拔一般由高校自行组织完成,想要成为硕士生导师,必须要满足职称和科研成果的要求.有些高校硕士扩大招生规模较多,对于导师的需求大幅增加,学术硕士导师的选拔标准参差不齐.有些导师的学术科研水平有限,指导学术硕士会比较吃力,达不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另外,学校和学院对于导师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对于导师的考核可能更多的是从教师自身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的指导学生人数和完成的科研成果,而不去考核指导学生的过程与结果.

3. 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目标针对性

首先,一些高校的学术硕士课程体系形成时间较早,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许多课程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术硕士的需求.其次,有些高校学术硕士阶段设立的一些课程与本科阶段完全一致,而且配备的教师也完全相同,学生等于重学一次,没有太大提高.以经济相关专业的学术硕士为例,学生应当更加侧重基础及前沿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但目前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基础经济理论及经济分析的课程,许多都没有开设中级或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学术硕士来说很难搭好理论基础,研究能力也很难加强.最后,课程的讲授依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科研能力很难有较大提高.

4. 学术硕士选拔及考核标准不完善

学术硕士的特点应当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潜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选拔标准上应当与专业硕士有所不同.传统的选拔方式是通过全国统考附加高校专业课作为笔试成绩,再加上高校面试成绩作为生源准入的标准.高校专业面试包括中文和英文面试,过程中通过询问几个问题很难对于学生的学术功底具有明确的考量.学生入学以后,考核的标准主要通过考试、考勤、科研成果及论文等方式进行,但对学术硕士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考核一刀切对于学术硕士学术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抑制作用.

5. 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学生直接参与课题项目的比例较小

许多高校对于学术硕士的培养在科研经费上投入不足,相当多的科研经费会投入到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各个等级科研项目中,学生的科研经费比重相对较小,学生直接参与课题项目的人数也相对较少.根据针对学术硕士参与课题情况的研究数据显示,主要参与地方企事业、校级课题等横向课题研究的学生比例约为29%,其次是参与省厅级课题的占20.3%.学生主持过1~2项课题研究的只有28.2%.因此,学术硕士在校期间参与课题项目的人数较少,学校和学院在学生科研的支持力度上还不够,难以激发学术硕士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二、我国学术硕士培养模式优化的探索——三段式培养模式

1. 学术硕士三段式培养模式的界定

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术硕士的培养阶段界限模糊,缺乏合理的、细化的分阶段培养措施.在高校管理模式中,对于学术硕士的培养年限具有一定差异.大部分高校设定为三年,还有一些高校设定为两年.在这三年或者两年的培养期限中,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没有明确划分的培养阶段.这样就会导致学术研究生在特定阶段缺乏特定目标和明确的计划,不利于学术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文针对学术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术硕士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建立在明确目标基础上的分层分阶段培养模式,将高校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按照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目标分成三个阶段:重塑阶段、探索阶段和收获阶段.按照目前学术硕士常规的三年培养时间分别予以界定,按照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不同阶段对于学生都有学术研究的要求,但侧重点有所区别.

(1)重塑阶段——第一学年.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从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应当特别关注.重塑阶段就是要打破本科生一些固有的学习模式,引入研究型学习计划,重新塑造学术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在这一阶段,以阅读文献为主,了解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相关动态,寻找感兴趣的科研领域.积极参加科研讲座,做笔记,参与讨论,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尝试参加科研项目的基础工作.

(2)探索阶段——第二学年.主要目标是基于重塑段的科研知识积累进行自主科研尝试和探索,主持小组科研项目,参与重要课题,撰写小论文,基本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在这一学年对于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应逐步深入,而不要试图面面俱到.

(3)收获阶段——第三学年.作为学术硕士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前沿理论,撰写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通过重塑阶段和探索阶段的培养,夯实学生的科研基础,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2. 学术硕士三段式培养模式体系的设计思路

(1)清晰定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分阶段培养目标.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一定要定位清晰,应当具有非常强的学术导向.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应当是为社会、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科学研究人员,同时作为学术人才培养的中间层,为博士队伍输送人才.学术硕士培养目标不能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混淆,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实践人才而是科研人才.清晰定位培养目标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直接影响课程设置、考核体系等培养模块的设计.如前所述,三段式培养模式在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也不相同.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循序渐进的提高是学术研究生首要追求的,也是三段式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国外对于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划分是非常清晰的,如美国的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完全不同,它实际上是通往博士学位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专业型硕士往往是终极学位(Terminal Degree),不能再攻读博士学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学校也是如此,我国可结合国情适当借鉴这些经验.

(2)健全导师选拔和质量评价监控机制.对于学术硕士导师的选拔标准与专业硕士要有差异,选拔的标准主要侧重于科研水平上,不能因为研究生数量多而对导师的选拔标准就有所下降.学术研究生的导师需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建议采用导师试用制,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达到学校或学院的标准,将取消导师资格,而且在若干年内都不能再申请导师资格.导师的质量评价监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导师的科研成果之外,还需要考量所指导的学术研究生在重塑阶段、探索阶段和收获阶段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度,将导师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于导师指导的质量评价才是更为公允的,建议学生在重塑阶段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导师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导师指导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和导师之间的配合.

(3)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系统的分段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学术硕士的课程体系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一定要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由于学术研究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都需要非常坚实的经验基础.因此,在设立学术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时一定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参考国际惯例,开设必修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课程.在重塑阶段,增加必修的学科前沿基础理论课程,夯实基础.在探索阶段,如果条件允许,应当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尤其是增加跨学科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型思维.在收获阶段,课程数量较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撰写毕业论文.在教学模式上建议采取学术研究小组(research seminar) 的模式,即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研究小组,教师起指导作用,布置论题,小组成员讨论,对于观点及数据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小组演示说明自己的观点,学期末还要参加针对本次研究的考试,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对于学术硕士的培养非常重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4)完善有针对性的准入和分阶段考核标准.学术研究生的准入制度和考核标准应当具有针对性,避免常规化.对于准入制度来说,学术研究生的选拔除了常规笔试之外,应当附加一个笔试,考察方式可以是阅读专业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或者根据给定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通过这些方式考察生源的科研潜力.同时,在面试中也可重点考察对于本学科前沿理论的了解程度.学术硕士研究生的考核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科研考核以及毕业论文考核等,考核的方式应当根据培养的不同阶段采取笔试、论文及面试等多样化的形式.在课程考核方面,建议在重塑阶段更多采取笔试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前沿理论基础学习的监督和考察,在探索阶段建议采用论文结合面试的方式,论文形式对于学生有一定空间的学术自由度,同时能够通过面试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真实运用情况.在科研考核方面,重塑阶段应当考核学生科研项目的参与数量、参加科研讲座的次数、阅读文献的数量和心得,由导师和学院共同打分评定.在探索阶段和收获阶段要考察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等级,由学院打分评定.毕业论文考核的标准主要强调论文的学术性,要在学术观点、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在最后一个学年即收获阶段进行,由校外专家和本校导师共同评定.

(5)建立专门的学术硕士科研基金,鼓励学术创新.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应当向学术硕士研究生更多倾斜.学生想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需要参与大量的科研活动,包括主持或参加研究生或者导师课题、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在学校和学院的科研经费中,除了支持导师的项目之外,应当专门设立科研基金,为一些基础的、常规的科研项目以及一些高层次的、难度较大的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同的阶段支持的方式和力度应当有所区别.相比较重塑阶段,探索阶段和收获阶段的支持力度需要更大一些.

关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对于研究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大规模专业硕士招生之后,许多高校对于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培养模式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一些高校的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学生选拔及考核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导师的选拔和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学术硕士三阶段培养模式的设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希望能对我国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一点助力.

参考文献:

[1] 陈建林.研究生课程体系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6-9.

[2] 陈新忠,未增阳.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8-52.

[3] 高鹏,施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之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87-189.

[4]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曹蕾,陈华.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8-33.

[5] 刘苏强,黄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4,(3):72-75.

(编辑:秦俊嫄)

我国论文范文结:

关于我国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我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我国会计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