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物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故乡人物二题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人物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故乡人物二题

芋头婆婆

论辈分,她还是我的长辈,要喊她婆婆, 而实际年龄远比我的母亲小得多.因为她的头部形状有点扁圆,颇似田里的母芋头, 于是乡间好事者便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芋头婆”.由于她是长辈,我们这些晚辈自然就称她为“芋头婆婆”.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讲话风趣幽默、娓娓动听,“芋头婆婆”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没有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 但讲话比喻贴切, 乡土气息浓郁,加之徐徐道来,抑扬顿挫,时而波澜起伏, 时而风平浪静, 给人印象尤深:“你不要东扯葫芦西扯瓢, 葫芦牵到扁豆藤,我喜欢竹筒里倒豆子,弄堂里扛木头, 直来直去! ” 与人争论问题,她没有比兴不开口.调侃人更是高人一等,村上一位姑娘嫁到城里,她便揶揄道:“这丫头是小狗跌进茅坑里,老鼠跳进米屯里.”更有甚者,一次与妯娌吵架,双方棋逢对手,对骂半小时后,妯娌脾气暴躁,唾沫乱飞:“我三天三夜不口干! ”“芋头婆婆”幽幽笃笃回击:“我六天六夜不腰酸! ”气得那位妯娌差点昏过去.

与“芋头婆婆”说话,一般人都占不了上风.同时,她说话刻薄,得理不饶人,在村里是典型的刀子嘴.解放初期,大概是抗美援朝那会儿,结婚不久的“芋头婆婆”,不知为啥和丈夫吵了一架, 那刀子嘴像机关似的扫个不停.丈夫从小生活在很有教养的父母身边,从未受过如此刻薄的数落,血气方刚的他, 一怒之下竟跑到乡政府门口, 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几天不见丈夫,寻遍亲朋好友,也不见丈夫踪影,“芋头婆婆”便着了慌,等到他找到乡政府有关人员,丈夫已经身穿军装,登上了去朝鲜的列车,一去就是三四年.“芋头婆婆” 回到家中大哭了一场,哭干眼泪后,背着“光荣之家”空头招牌的她,不得不里里外外一把手,拖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困境中艰难度日.

“人家做做吃,我是算算吃.” “芋头婆婆”这话可不是吹牛.她身体不强健,干活不是好把式,挣的工分远不如人家多.然而,她的算计大大胜于村上很多当家的娘们.“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她把它当作座右铭,并且经常挂在嘴上.买鱼、买肉改善生活,她从不起早上街,而是要到落市时分去买削价货, 因此她买的菜总比别人便宜.砌房造屋,她不去砖瓦厂买砖瓦,不去水泥制品厂购楼板,而是耐着性子,看看哪家举家迁移城里,家中积累的建筑材料急需处理,她便压低价去拾个便宜,且省了排队提货、顾人运输、请人装卸等诸多烦恼和费用.20 世纪70 年代,在没有分田到户之前, 农村挣工分计件制牵动人心.插秧季节,有的能干的妇女起早下地,摸黑回家,一天能挣两个工,而像“芋头婆婆”这样从旧社会过来的妇女,大都不会插秧,只能干干拔秧和场上打麦之类的活儿,一天能拿七八分工就算不错.然而,“芋头婆婆”却扬长避短,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从生产队长那儿揽来养猪的美差.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集体猪舍, 喂养几十只肉猪用以完成任务.从此,“芋头婆婆”每天不用起早,也犯不着贪黑,只要天天弄点青饲料,伴着公家的稻糠、麦麸煮它一两锅,喂饱猪儿后再打扫一下猪圈卫生,到年底的工分居然比一般农妇多得多.由于她的猪养得好,且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年底生产队长还给了她一顶“先进社员”的桂冠.为此,“芋头婆婆”常常私下里得意扬扬:“人家是吃力不讨好,我是讨好不吃力! ”

改革开放之初,苏南的社队企业异军突起,村上人家都争先恐后开后门将自己的儿女送去社办厂工作.“芋头婆婆”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动员儿子、媳妇去镇上摆个小摊,卖卖水果、咸菜之类的东西.这个当时被人看不起的路边小摊,经营的东西比供销社新鲜、便宜,很受欢迎,在偌大的镇上一花独放, 挣了几倍于社办厂工人的钞票.几年后,儿子、媳妇便在镇上买了公寓和店铺,正儿八经地开起了百货商店.村上许多精明的当家人,见到“芋头婆婆”算计如此出众,都自叹不如.“芋头婆婆”因病去世已经好几年,活在这里已年逾八旬.往事如烟,流逝的岁月冲淡了我对许多同乡、师友、熟人的记忆,唯独“芋头婆婆”却一直未能忘怀.她算不得当今农村中的先进人物,但却是别具一格的农家女强人.

老阿哥寿松

一头白发、满脸笑容,白皙的脸上五官端正、鼻梁高挺,不戴眼镜的双眼炯炯有神,1 米75 的身材,在同龄人中间算是长子.说话抑扬顿挫、和风细雨.走路有些碎步,但身体康健、思维清晰、耳聪目明.这是老阿哥寿松进入耄耊之年给人的最初印象.

由于兄弟长得酷似, 常有人将我们兄弟搞错.哥哥所在社区里的外地人,经常指鹿为马,将弟弟说成哥哥,把哥哥说成弟弟,尽管我俩相差9岁.有一次哥哥上城,在某公交车站,一位老人问他,您是否常州日报某某人? 哥哥连连摇手:“那是我弟弟.”哥哥跟我调侃:“我占了你不少光啊! ”我笑而答曰:“常州真小,文章写了多年,大概也有几个粉丝.市民们只会认识电视记者和主持人,一般不会熟悉报人形象.”

1937 年出生的哥哥, 是20 世纪50 年代西郊新闸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学生, 这里不能不先说说他的十年寒窗和教书生涯.

新中国成立初,省常中设有初中部,1951 年全市报考省中的有2000 人, 被录取的只有120 人,哥哥亦名列其中, 足见哥哥在小学的成绩出类拔萃, 尽管他的母校吕墅桥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1957 年盛夏到来的时候,六年寒窗,哥哥在省常中读完初中和高中,正式毕业了.高考接踵而至,人生最重要的节点来到了.哥哥的心情和这炎热的夏天一样,极不平静.那年头,和现在高考大不一样, 是先填志愿而后高考.常州没有一处高考考场,考场设在无锡.于是,哥哥征求父亲的意见,填报什么志愿? 其时的家境堪忧,母亲年初病故,父亲身体不好,我正在读小学,哥哥上城读书6 年,加之母亲一直治病,父亲已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他巴不得哥哥立即工作.但农村的高中毕业生,能安排什么工作呢? 在众多的志愿中,父亲选择了江苏师范专科学校.一来地处无锡,离家最近,那时常州还没有正式高校.二来学制两年,时间最短.三来师专和师范学院一样,所有的学费和食宿费全由国家负担.

尽管哥哥的班主任及过从甚密的同学, 都不赞成这一选择, 他们认为哥哥在校一流的成绩却填报了三流的大学, 非常可惜.但哥哥惟父命是从,他深知家庭的困难,没有任何不满和抱怨,毫不犹豫地将江苏师范专科学校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发榜的结果,哥哥的录取毫无悬念,那些一流成绩的同学,不少人考取了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的名牌大学.翻开今日省中的校史,1957届高中毕业的校友,后来成为各条战线领军人物的并不鲜见.

哥哥考入的江苏师专,好景不长,一年后即由无锡迁入徐州,改名徐州师范学院,即现在徐州师范大学的前身.1959 年夏天毕业后,被分配到武进师范学校任教,校址位于南夏墅(其时,家乡所在的郊区新闸公社前进大队隶属武进吕墅乡管辖).

由于他出色的教学工作, 不久就被提拔为学校数学教研组长.那时候,常州没有大学,中师毕业生就算是了不得的知识分子了.哥哥的不少学生,后来成为武进地区教育系统的骨干, 有的还跳出教育系统从政.20 世纪十年代,常州市不少卓有成效的县处级干部,学历都是中师毕业生.

1962 年,随着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武进师范并入常州师范,哥哥即离开南夏墅.后来,他先后在武进教师进修学校、卜弋中学、东安中学、潞城中学、薛家中学、吕墅中学从教,最后在郊区北港中学退休.党叫干啥就干啥,做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是那个年代的时尚.不管调到高中、初中,他从无怨言,始终埋头苦干,像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地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前,武进县人口120 万,和广东中山县并列为全国第一大县, 常州市人口不过36万.武进既是农业大县,也是教育大县.县教育局老局长、资深教育家夏诚曾对我说,你哥哥当了一辈子中学教师,数学教学一直很有名气,是全县数百名中学教师中的佼佼者.

小时候与哥哥交往的记忆,大多模糊了,只记得第一次上城,是去省常中探望哥哥.记得从新闸站乘火车至常州站,中间还要停靠新岗站,常州站下车后须爬过一座高耸的天桥,方可出站.步行到省中后,就在操场上休息,哥哥买了两条素火腿给我当饭吃.那时的常州素火腿是名牌食品,又油又酥、松软可口、咸甜相间、老少咸宜,乡下人绝对做不出此等食品.难怪人民出版社编审、离休老干部陈允豪撰文,回忆1949 年跟随解放大军路过常州时,感到常州地区最好吃的土特产莫过于素火腿.他说这绝不是他个人的偏爱, 当时南下部队不少高级将领都有此同感.

哥哥考上江苏师专后,正值1958 年全国“灭四害”运动蓬勃开展之际,每个大学生都有灭鼠任务,要交10 根老鼠尾巴.哥哥一介书生,从无捕鼠经验,只得向我和父亲求援.我从小是个调皮鬼,捕鼠、捉蛇、钓鱼、摸蟹样样敢弄.于是和父亲在家中张弓阁楼,到田间烟熏鼠洞,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逮着了10 只老鼠,凑齐了10 根鼠尾.哥哥于周日回常,当他看见一包鼠尾,双手激动得发抖.

哥哥考上大学以后,二姑母家的儿子、表哥伯兴已参加工作多年,那时,新闸地区的大学生凤毛麟角,为了表示热烈祝贺,他花大钱买了一支关勒铭金笔,作为礼品送给哥哥.20 世纪50 年代的关勒铭金笔,属于非常珍贵之物,一般农家都买不起.陈毅元帅率领代表团首次进藏,送给西藏地区宗教领导人的国礼,其中就有关勒铭金笔.哥哥自然爱不释手,珍惜有加.哥哥用关勒铭金笔书写的信件,笔实墨沉、苍劲有力,楷书功底,十分深厚.一支金笔,传递着老表之间的非常友谊和动人佳话.1964 年秋,我去苏州当兵,哥哥先后两次来苏州探望.第一次是1965 年夏天,我陪他去虎丘游览,留下了一张合影,保存至今已53 年,弥足珍贵.时年他已29 岁,风华正茂,精神抖擞.我才20岁,在部队摸爬滚打,训练艰苦,人很消瘦.第二次有点惊心动魄,是1967 年夏天,苏州两派武斗激烈,三把大火震惊全国,邮局关门,和家中失去联系.父亲以为出了什么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速派哥哥上苏州探望我.其时苏州战火纷飞,火车只到苏州西边的白洋湾小站就停止前行.哥哥下车后被城外的造反派逮个正着, 那时城外是支派,城内是踢派,分别与常州的工农学、主力军结成联盟.他们审问哥哥是常州的哪一派,老实巴交的哥哥如实回答是主力军.支派疑是常州主力军派来的奸细,遂强行扣押.哥哥急中生智,大声喊道:我弟弟是6307 部队一分队的.支派随即用电话核实一下,马上笑脸相迎:二十七军是我们的亲人,误会了,随即派人专门护送哥哥到苏州北兵营.哥哥死里逃生,吓掉了半条命.那时两派大打出手,死人无数,杀个把人毫不足奇.哥哥看到我在部队一切很好,十分欣慰.他回常后,父亲也就放下了心.

我在《老娘舅》一文中说到娘舅的脾气,曾这样写道:”他说话语气平和,很少激动,红脸,待人接物常常笑容可掬,给人以可亲之感.”外公走得早,我未见过.而外婆、母亲和娘舅的脾气一模一样.哥哥的脾气极好, 明显有舅家遗风,或者说有他们的遗传因子.他性格内向,很少发火,从不动辄与人红脸,在那么多中学工作40 年,与领导与新、老同事相处,一直相安无事.对上司,他不会请客送礼、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始终勤奋踏实工作, 不管人家怎样议论.对同事、对同乡,他从不以貌取人、欺负弱者,且乐于助人.从懂事起至19 岁当兵,在家里,我从未见他顶撞过父亲.只有一次,不知什么事与父亲意见不合,父亲训斥了他,只见他一声不吭、满脸通红、走出门外,在社场上干生气.“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哥哥无疑是这句经典格言的忠实践行者.我碰到很多熟人,他们都伸出大拇指:“你阿哥脾气好得! ”人们常说“老实人吃亏”,从横向看,老实人有时会吃亏一阵子.从纵向看,老实人终究是不吃亏的,哥哥便是典型.

哥哥当了40 年教师,桃李满天下.同时他对子女的教育,也“严”字当头,一丝不苟,值得点赞.哥嫂育有两儿两女, 在哥哥的言传身教下,老大从一家农村初中考取了省常中,后又考取了南京大学.毕业后考研、读博、出国留学,先后担任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和学院的党委书记,在担任博导、教授后又晋升长江学者,这在家乡新闸地区恐怕是独一无二了.老二毕业于常州师范,后又进修本科,担任小学校长、书记十余载,成为钟楼区教育战线的一名骨干.老三高中学历、老四大专学历,均为女儿.有一个细节,至今记忆犹新.老三上初中时,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有一次,在辅导几遍后,仍不开窍.很少发火的哥哥, 勃然大怒, 竟然扇了她一记耳光,孩子呜呜咽咽哭了起来.老父亲在旁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声呵斥:“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不一定都要念书才有出路, 邻近三村很多有出息的能人,并没有大专、中专文凭! ”老三高中毕业后即参加了工作,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见人总是笑容满面、礼貌有加.工厂改制,她提前下岗,到处打工.嫂子仙逝前后,直至现在,家中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大都由她料理,且毫无怨言.每次探视哥哥,总见她忙碌的身影,令我动容.步入老年, 有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孝顺女儿在身边,应该是一种福分.我又想起父亲“鱼有鱼路,虾有虾路”的名言.老人家很多教诲,影响我们兄弟一辈子.

人物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人物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人物杂志

2、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

3、环球人物杂志

4、人物分析论文

5、历史人物论文

6、人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