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基于历史原型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以上海虹桥公园为例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公园设计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基于历史原型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以上海虹桥公园为例

摘 要:以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为指导,以上海虹桥公园为例,探究了基于历史原型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针对城市公园场地设计物理、心理和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遴选历史实物、原始意象和设计之“元”作为原型,通过原型引入和转译等手段,结合对场地现实问题的回应与时代特征把握,最终达到保存公园场地记忆,丰富场地功能以及升华场所精神的设计目的.以期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观光木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园;设计策略;景观原型;历史原型;景观有机更新;虹桥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5-0071-05

收稿日期:2017-12-13

修回日期:2018-06-05

1 原型与历史

1.1 集体潜意识与原型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CarlGust, lung) 提出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在其描述的心理结构中,包含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原型.荣格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研究大众的社会集体意识形成过程,认为在人类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某些经验不断重复之后”会在整个种族的社会心理中留下“原始意象”(The PrimordialImage)而这种意象不同于每个个体自身经历产生的个体潜意识,它在世代的传承中不断增强,成为个体认识世界的桥梁,亦即原型[1].

1.2 原型激活历史

从荣格对于“原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原型的产生必定要经历漫长的人类无数历史经验的积淀,因而原型在人类潜意识中激发的过程也必定脱不开历史的关系.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如果有一种代表其族群共同历史经验与感受的空间场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其面前时,这种场景便能激活人们有关这种原型的共同认知,进而“引发式”地激发人类的一系列潜意识.这时原本遥远而冰冷的历史重新与现实之间发生联系,成为“活的历史”[2].

1.3 历史原型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历史性空间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每个设计师必须思考的,即在复杂的风格、思潮等设计理念与设计形式背后,怎样抓住历史中隐藏的深层结构,将历史原型的信息推移到现实中提炼出具体的景观形态要素塑造“情感空间”[3],进而引起观赏者的内心共鸣,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展示历史.英国风景园林大师杰弗里. 杰里科(GeoffreyJellicoe,1900–1996)在其景观设计实践中开始探索“集体潜意识”在设计中的应用.在“肯尼迪纪念碑”的景观设计中,他并没有直白地对总统的遭遇进行复原的展现,而是通过漫长的园路、园路旁简洁的石凳、幽闭的树林以及在肯尼迪遇难时节变红的橡树等景观视觉元素,激发人们对于历史的反思以及人类共同生命意义的思考.

由此可见,景观历史原型的设计正是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引入、抽取以及提炼等多种方式寻找历史原型,进而将其转译成为现实具有视觉可识别性的设计语言[4].

2 城市公园设计中历史原型的引入与转译

景观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人们认知原型的“逆向”过程:首先预设空间场景所激活的某种“集体潜意识”,然后探究这种潜意识中所包含的人类历史的共同认知,最终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原型场景,将其细致入微地融入到整个作品的具象形式中.因此,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要创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师应该从公园原有的地域历史中寻找合适的原型,将其与公园场地现有的内部与外部条件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场景,引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而在公园场地中,人们对于特定地域历史原型的记忆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场所信息的记忆.这种历史场所记忆不仅来源于人们对于客观物质环境的感知与评价,同时还来源于对空间中的意象、风俗、观念、精神等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回忆与认同.因此,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对历史原型空间的诠释也应该将历史原型所包含的物理、心理以及精神三个层面信息进行全面转译与视觉呈现.

2.1 以历史实物作为原型,转承场地记忆

如果城市公园原有场地中具有较为优质的历史遗存,直接保留其历史实物是目前较为主流的设计方法.然而如果不能抽取原有历史性实物中的空间逻辑、形式关系以及材料属性等特征,将其作为原型与现代景观空间发生联系,这种保留往往成为空洞的历史展示.在历史实物原型的转译中,应该注重新旧景观空间的对比与联系、冲突与协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人们对于公园中当代事物的探索,进而自发体会历史性空间.在此过程中人们有关公园历史记忆的“潜意识”联系了现代人与祖辈之间的共同记忆,使得公园历史性空间在满足现代生活同时更加真实可感.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城市公园中保留的历史实物除了内部空间事物发生联系,还应该注重其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发挥其对现代生活的引导作用.

2.2 以原始意象作为原型,丰富场地功能

在表达公园原有具象空间基础上,城市公园设计应从场地使用者共同的心理感受层面进行历史原型的转译和表达.这时场地原有的功能、风俗、面貌等影响公众对历史空间心理感受的概念就构成了城市公园的原始意象.而这种原始意象如同摄像机的胶卷底片,叠合了大众对于公园原有历史功能以及场景印象的双重认知,从而形成城市公园的心理层面原型.在探寻城市公园原始意象的基础上,对公园心理层面原型的转译需要一定的转变与创造[5].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对于场地原始风俗文化的认知,往往可以继续转译和传承为现代的生活和游憩方式.将这种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视觉原型,注入新的城市公园中,往往可以丰富公园功能活动内容,增加公园的地域文化底蕴,产生新的活力.

2.3 以历史之“元”作为原型,激活场所精神

“元”是指构成与组织事物的最小单元特征,它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基础[6].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对于场所精神把握与转译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对城市景观之“元”的提炼以及景观形式原型确定的过程.这种形式原型不仅承载了场地的原始意象与功能,更展现了城市公园全新的视觉风貌与精神,成为体现城市中某一特定尺度下城市景观斑块的统一形式语言.

城市公园设计中“元”的提炼,不仅来自物质的历史实体,同时也是非物质的情感与精神的高度浓缩.设计师通过悉心考察公园场地历史演变过程,探寻历史中可以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大众游憩行为规律与视觉审美偏好取向,以此为设计原型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抽取最本质的东西,转化为公园统一的视觉形式体系,激活场地新的场所精神[7].

3 以上海虹桥公园为例的历史原型设计方法

虹桥公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内,北接高中端居民生活区、南临办公商贸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17 hm2,绿地总面积1.45 hm2(图1).公园前身为天山儿童交通公园,2005 年为满足虹桥涉外贸易中心SCBD(副中心商务区)功能拓展的需求,拆除了公园沿遵义路的商业用房,改造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8](图2).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周边居民对其使用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公园改造中如何保留旧的记忆、实现新的功能成为虹桥公园维持生命力的关键.

3.1 场地记忆的保留

作为一个经历时代变迁、多种功能形式变化的城市公园,保留其历史实物成为公园景观塑造十分重要的手法.在原儿童交通公园时期,公园内集模拟建筑与交通设施为一体,其中模拟道路5 条,分别按市中心区干道方位标列.这种模拟城市的儿童公园设计手法成为场地最具特色的地域回忆.虹桥公园的设计保留了原儿童公园的道路系统,以此作为新的公园林荫道的设计原型,在保留道路网络的同时对形式加以变化,并打破原有的规则形式,将道路线形转变为不规则的折线形态,同时根据儿童公园原有的聚集活动点设计不规则道路的收放序列变化(图3).

设计在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赋予符合当代使用功能的新元素,将道路扩展为线型广场,满足周边人群的游憩、停留交谈以及穿行的功能.这种“模拟道路原型”激发了人们探求公园原有历史的好奇心,强化了场地原有的特性,在现代与历史的交融下唤起公园使用者的集体潜意识,引发情感共鸣.

3.2 场地功能的演化

天山儿童交通公园的建设代表了长宁区由物质需求向精神追求转变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上海城市化进程的有力象征.作为上海当时仅有的两个儿童公园之一,天山儿童交通公园专门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游乐体验,这种特殊的公园体验与娱乐功能成为周边居民特有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虹桥公园设计的原始意象,“趣味空间”成为场地隐含的历史原型.无论是微缩城市的奇特景观还是儿童游憩的欢快场景,儿童交通公园特有的轻松氛围和悠闲景象都深深地烙刻在公园周边居民的回忆中(图4).虹桥公园的设计正需要传承这种“趣味空间”的原始意象,增加现代大众活动内容,丰富大众活动体验,创造一种全新的“趣味开放空间”.

在儿童游乐功能的传承中,公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活动场地,而是结合自然设计元素,创造一种“全新含义的儿童子空间”[9].三角形的路边雕塑、设有坡道的长台阶、尺度怡人的草坪等都成为孩子们的游乐新天地.值得一提的是,折线形道路两旁高低起伏的座椅也成为儿童攀爬探险的通道.

在现代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引入中,虹桥公园设计了两条结构网络:一是线型广场网络,以三角形雕塑、雾喷、跳泉、光纤灯等形成新颖现代的特色;二是林荫步道网,以大量的座椅、展牌、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周边使用者游憩需求.在两条结构网络上,公园新增了一条围绕公园一周的红色环形跑步道,局部与原儿童公园的道路重合,并在北部架空产生高低空间变化.对于公园周边需要快速通达的工作人员,在新的道路网络中增加一条斜向穿越的捷径,在不需要停留参与公园活动时可以穿越公园中心,增加接触自然机会.公园模糊的边界使之与城市更贴切,在道路两侧设置了座椅,方便人们休息、交流、用餐[10].通过对“趣味开放空间”的转译,创造自由多样的开放空间体系,在激发场地原有人文精神的同时,满足现代意义的通行、社交、散步、跳舞、运动、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功能.

3.3 场所精神的升华

对于虹桥公园设计“元”的凝练,把握场地历史与现实之间转变关系成为其关键因素:一方面需要处理过去的生活功能与现代国际商务办公气息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需要协调社区居民与城市绿地之间的关系.设计寻求场地过去与现代的转换点,在设计线型中采用多方向构图线以呼应场地过去的灵动、欢快氛围,同时以简洁硬朗的折线体现场地崭新的现代商务气息.多方向线与折线相互交融形成许多三角形元素,设计便大胆地以三角形作为设计“元”,三角形的符号贯穿于场地的各个细节之中,产生了全新的造园形式.同时将三角形元素转化成现代雕塑、场地铺装、小型咖啡厅等,将现代功能引入公园中,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海派”风格[11].

大量的三角形雕塑是公园中特色最为突出的部分(图5).雕塑采用了不同的形状、材质以及搭配形式,提供给使用者(特别是儿童)多样的游憩嬉戏体验,在塑造国际化商务空间的同时也回归了场地儿童公园的本源(图6).在公园建筑形式上也进行了三角形的立面设计,在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同时提供了高端商务休闲、会展等现代化活动,使得场地富有活力,进一步提升公园的精神品质(图7).

4 结论

基于历史原型的城市公园设计,应对场地物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历史景观原型进行发掘和解读:首先对场地较为优质的历史遗存进行保留和重构;在充分调研场地历史功能与风貌特色基础上,寻求历史认知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并结合场地的现实问题以及时代精神,寻求统一的设计语汇,最终激发游览者的集体潜意识,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

上海虹桥公园的设计是对城市公园历史原型设计方法的成功尝试,通过保留场地原有的儿童公园道路系统、多层次人性空间的设计以及三角形设计元素的应用,虹桥公园以场地记忆、历史功能以及场地精神的历史原型构架起了连接城市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注:图5 来自《中国景观X 档案.公共景观》(马尹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荣格. 荣格文集[M]. 冯川,苏克,译.北京: 改革出版社,1997.

[2] 金云峰,项淑萍. 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2,28(2):53-57.

[3] 金云峰,俞为妍.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J]. 华中建筑,2012,30(10):92-95.

[4] 金云峰,姚吉昕,顾丹叶. 景观设计策略 基于原型理论的佛山新城文化中心景观设计[J]. 风景园林,2015(10):100-105.

[5] 金云峰,陈希萌. 基于景观原型设计方法的现代园林空间设计分析——以方塔园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2016(2):33-37.

[6] 金云峰,方凌波.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探究上海松江方塔园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设计[J]. 广东园林,2015,37(5):29-31.

[7] 金云峰,杜伊. 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J]. 中国园林,2017,33(6):48-52.

[8] 上海市长宁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市长宁区志[M]. 方志出版社,2010

[9] 金云峰,简圣贤. 泪珠公园 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J]. 风景园林,2011(5):30-35.

[10] 邵花. 浅谈儿童公园的改造设计与构思[J]. 广西城镇建设,2008(5):116-117.

[11] 金云峰,周晓霞. 上海近现代公园的海派特征[J]. 园林,2007(11):34-36.

公园设计论文范文结:

适合公园设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公园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毕业论文设计

2、毕业设计日志

3、毕业设计

4、设计投稿

5、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6、毕业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