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择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的问题和基于择业观调研数据的分析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大学生择业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大学生择业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的问题和基于择业观调研数据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c.2018.06.062

摘 要大学生择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无论东部还是西部高校的管理类大学生均普遍存在择业焦虑较明显、择业认知较肤浅、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为此,我国应系统完善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课程,着重加强大学生择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与社会贡献意识的培育;采用“校内全员教育+ 校外合作教育”相结合的择业教育模式,提升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的实效,加强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管理类大学生择业观择业教育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eer Choice Education of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Analys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Views on Career Choice // Wu Peilin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hoice has a direct impact onthei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t also affects thehuman resource bas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found tha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s in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generally he the problems of career choice anxiety,superficial cognition of career choice, utilitarian values of careerchoice. To this end,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improve the careerchoice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an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choice 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and social contribution awareness. We should also adopt thecareer choice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on-campus full education and off-campus cooperative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areer choice education for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s. Besides, we should also enhance the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for career choice education.

Key words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views on career choice;career choice education

1 引言

管理类大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隐性知识教学与功利主义氛围的负面影响,进而往往在择业心态、认知、规划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为了解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地处东、西部两所有影响力的学校———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和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的管理类本科生作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为主、半结构式访谈为辅,进行了抽样调研与综合分析,以此探求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80 份(调研对象的具体构成如表1-1 和1-2 所示),最终从华工管理类本科生中回收有效问卷285 份,回收率为98.3%;从兰大管理类本科生中回收有效问卷265 份,回收率为91.4%.数据收集完毕后,笔者采用SPSS23.0 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统计与分析.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以两所高校为代表的东、西部管理类本科生在择业心态、认知、规划以及价值取向上存在如下趋势.

2.1 择业心态焦虑有余却准备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5%的调研对象觉得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超过60%的学生出现过焦虑甚至是经常处于焦虑迷茫的状态.但是在焦虑之余,这些学生却又存在择业准备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被调研的管理类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规划.从表2-1 和表2-2 可以看到,只有不到2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过一定或较为系统的规划,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简单规划的水平,而且在两所大学中均有超过15%的管理类学生从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任何规划.

另一方面,从表3-1 和表3-2 我们也可以看到,被调研的学生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超过60%的学生很少关注或从不关注就业政策,导致他们对相关政策不甚了解或毫无了解.笔者认为,在缺乏职业规划与政策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择业能力与最终择业效果缺乏稳定的预期,也就难以用平和稳定的心态面对愈发严峻的就业挑战.

2.2 择业认知不够全面深入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多数被调研学生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判断基本符合我国现状.这与社会舆论密切关注并加强报告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国情息息相关.但是,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笔者认为,尽管调研对象学习的是与实践应用密切相关的管理类专业,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对现实择业的认识笼统模糊,其对自我、相关职业以及就业渠道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

首先,在择业时对自我的认知不足.据访谈结果,有相当一部分管理类大学生对自身兴趣、专业水平与目标定位并不明确,这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难以做出理性、能说服自我的选择.

其次,在择业时对具体职业的认知不足.仍有一部分被调研的管理类学生表示其对各类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岗位等在内的工作单位不甚了解,其中也有不少调研对象因“怕选错工作”而选择继续读研深造.

最后,在择业时对就业渠道的认知不足.近年来,我国政府极力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各种平台和人才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 号)更明确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拓宽就业渠道”.①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将更加丰富.但从调研结果来看,调研对象并没有充分了解并运用好各种就业渠道.

2.3 择业价值取向偏向功利主义

从调研对象的理想就业区域及其职业评价标准的数据看,我国管理类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偏向功利主义,学生择业时多以自我为中心,而较少考虑相关职业的社会贡献.就择业区域而言,从表4-1 和表4-2 可以看到,不管是在东部还是西部的高校,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都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相比之下,只有不到10%的学生愿意到普通城市工作,而愿意到乡镇或农村工作的学生比例甚至不到1%.

就择业标准而言,职业的物质收入与符合个人兴趣成为管理类大学生最看重的标准,而职业的社会价值则并未成为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从图1 和图2可以看到,就职业成功标准而言,财富、晋升和平衡标准等与个人利益休戚相关的指标在权重上大幅领先于其他指标,而强调社会本位的贡献标准、创新标准则排在中间或最后.

3 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问题的反思

大学生良好择业观的塑造,很大程度依赖于高校教育者的择业观教育活动.所谓择业观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社会及其相关关系,提高大学生择业规划与决策能力,促使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②从上述管理类大学生择业心态、认知、价值取向的分析可看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择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该专业学生的择业焦虑问题,也没有很好地促使学生实现择业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择业教育的内容不完备

当下,大部分高校虽然开授了就业指导课程或相关培训,但是这些课程或培训的内容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理论说教或学校就业管理政策的宣介.③这些课程或培训在教学内容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有效地对学生择业能力进行培养和对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贡献意识进行引导.这是导致管理类大学生择业心态焦虑、认知不足、取向功利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提高管理类大学生择业能力的教育内容不完备.这里的择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必备的择业认知、规划与心理调节能力.在大部分高校中,与择业认知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理论性过强,说教重于指导,且常常未能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教育,致使管理类大学生无法加深对自我、相关职业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与择业规划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往往功利性过强,过分强调毕业届学生的就业效率,偏重于技巧性的就业指导,而没有从择业认知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择业规划,也较少重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培养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社会贡献意识的教育内容不完备.从本次调研对象对择业标准与职业成功评价指标的排序中可看出,个人效益与安全在潜移默化中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价值导向,而职业社会贡献、创业创新价值等重要内容却排名靠后.出现如此功利性的择业取向,既有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的原因,也有择业观教育缺乏必要价值引导的原因.④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学课程来引导管理类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或积极奉献社会.有学者通过调研也发现:部分管理类学生虽有志于到国家老少边穷地区工作,但却缺乏渠道了解国家人才扶贫政策及其战略需求;部分大学生虽有志于创业创新但却缺乏有效的渠道提升自身创业创新技能.⑤在本次调研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不足1%,某种程度上也有创业教育未普及的原因.

3.2 择业教育模式有待改进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时,必须选择适当的教育模式,否则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结合本次调研的访谈结果,笔者发现国内高校主要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以针对毕业届学生的就业指导来对管理类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并没有将择业教育融入日常的专业教学之中,也没有联合其他相关主体开展择业教育,择业教育成效不高.

一方面,管理专业教学尚未与择业教育充分融合,未能提高学生择业认知水平,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学生的择业焦虑.专业教学应当是大学生择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生从专业学习中获取该专业的就业方向、社会需求等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自我择业认知的水平.然而在本次调研中,有36.23%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管理类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协助学生择业的观念并未渗入高校教学或教学方案设计之中.现实中,部分专业授课老师仅仅教授理论知识,并没有结合社会实践以及学生择业需求进行讲解,这无疑将加重大学生“脱离社会”的择业忧虑.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在设置管理类学生培养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在设计相关专业课程时只考虑社会热度与形式审批需要,未考虑本校的办学条件与师资构成,导致部分核心专业课程或专业实践活动无法开展,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并锤炼必要的专业管理技能⑥.这无疑增大了部分学生“学无所成”的择业忧虑.

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实现择业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诸多高校尚未与社会主体、家庭主体、学生个体等联合进行择业教育,进而形成统一的育人观念.用人单位、新闻媒体、人才市场等社会主体所营造的社会风气、学生家庭所表现出的职业选择倾向、大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都会影响高校对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效果.为了避免各主体关于择业问题的冲突,提高择业教育的效率,高校应当主动联合各相关主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择业教育.但就目前而言,用人单位、新闻媒体、人才市场等社会主体与高校共同开展的择业教育活动较少,学生家庭也较少与高校择业教育人员进行沟通,高校对学生进行自我择业教育的督促与指导也并不常见.

3.3 择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在我国高校中,择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就业办公室的管理人员构成.但是,这些人员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择业教育理论学习,在择业教育上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或全面性.

一方面,择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择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兼具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充分了解某项职业的具体实践情况.⑦作为目前择业教育主力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往往要肩负组织管理学生活动的任务,鲜有系统地研究学习择业教育理论问题.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生择业指导经验,但是在择业教育的专业性与理论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据南京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只有3.4%的受访问学生认为辅导员“最适合上就业指导课”.⑧而政治课教师往往要兼顾教学工作,鲜有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择业需要,也缺乏指导学生择业的实际经验.至于相对专业的就业办公室管理人员,其往往缺少专业教育背景,又承担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

另一方面,择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全面性.择业教育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仅包括择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甚至还包括了择业心理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政治理论课教师乃至学生就业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均往往只能开展其中的某一到两项工作,而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择业教育.

4 提高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水平的对策

针对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内容、模式与师资队伍建设上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我国高校及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管理类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质量.

4.1 系统梳理并完善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如前所述,在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我国高校只注重与就业率息息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忽视了学生择业能力以及创业创新意识、社会贡献意识的全面教育.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出发系统性地梳理并完善高校管理类学生的择业教育体系.

第一,梳理并建立全面培养管理类大学生择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了促进管理类大学生择业的全面教育,我国高校必须改变依赖政治理论课进行择业观念教育、依赖毕业届就业指导课进行择业技能指导的现状,真正全面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认知能力、规划能力与协调能力的择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培养目标⑨,该课程体系应当涵盖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思想政治教育、择业道德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含创业创新教育)与择业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而且应当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择业教育.当然,该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可将传统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心理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师资配备进行合理的设计.

第二,加强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对于管理类大学生而言,即使其选择就业,创业创新意识对促进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扩大其今后的社会贡献仍然非常重要.因此,我国高校择业教育应当将创业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育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将之作为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师资配置与办学条件开设创业理论、金融、法律、行业分析、国家创业创新政策等创业创新课程;或组织大学生到创业公司开展社会实践、学习企业运营知识;或筹办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训或开展创业项目.

第三,加强管理类大学生社会贡献意识的培育.管理类大学生在加强自身社会实践与训练管理技能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社会浮躁、功利氛围的影响,这从本次调研中大学生择业标准的排序中可窥一二.因此,建议高校加强对管理类大学生社会贡献意识的培育.在具体内容设计上,要在择业教育课程中加强管理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启发学生思考相关职业的社会价值,鼓励学生做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职业选择.此外,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时,要充分介绍有关国家人才扶贫的政策,挖掘并培养有志于投身西部建设、农村建设的大学生.

4.2 采取更为高效合理的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模式

针对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模式单一、低效的问题,笔者建议我国应转变现有的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模式,采用“校内全员教育+ 校外合作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以提高教育实效,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恰当及时的择业教育.

第一,采取“校内全员教育”的模式,推动管理专业教学与择业教育的“融合”.2004 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⑩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輥輯訛可见,各个课程以及岗位的教职人员均具有对学生进行择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而对于管理专业教学人员,其授课也必须与择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教育水平.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合理设置管理学专业课程,在本校办学条件与师资构成的基础上开设完整的专业核心课程,并设立必要的专业实践课程或实训学分,使学生全面学习管理学专业知识并锤炼相关管理技能;另一方面要设置考核指标,要求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教学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第二,采取“校外合作教育”的模式,推动高校与其他主体对管理类大学生择业的共同教育.要树立大学生合理全面的择业观,单靠高校教育是远远不足的.只有依靠高校与其他主体(包括用人单位、新闻媒体、人才市场等社会主体、学生家庭与学生个人等)之间的教育合作,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择业教育.具体而言,高校要与社会主体加强择业观念沟通与人才培养合作.例如,高校的管理学院应与新闻媒体、人才市场、校友、企业等共同开展择业教育的座谈会或讲座;或者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创业创新教育基地等.同时,高校还需要与学生家庭加强沟通,破除传统、落后观念对于家长自身及学生择业观的负面影响.此外,学校还需要督促并指导学生开展择业观的自我教育,协助管理类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整体概念,养成健康的择业心态.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自我并了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长期规划,在学生陷入择业焦虑时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

4.3 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和全面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此方面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因素.因此,笔者建议从引进或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各梯队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建设契合我国国家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化高水平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要引进或培养专业的择业教育人才.这些人才可以从政治理论课教师、就业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指导人员中择优选拔,并因人制宜地加强这些人才的择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择业道德教育能力、职业规划培训能力、创业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训引导能力、择业心理教育能力等,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择业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择业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培训师、创业创新孵化专家.这批人才,将是开展相关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课程的中坚力量.择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也将解决现有管理类大学生择业教育不专业、不全面的问题.当然在人才培养期,也可引进部分社会专家充当择业教育专业人才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各梯队的择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光靠择业教育专业人才实现管理类大学生全方位的择业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择业教育专业人才对各个具体管理专业及其对应行业、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如一线的专业教学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因此,在培养择业专业教育人才的基础上,高校还必须提高专业教学教师以及思政辅导员的择业教育能力,包括加强专业教学教师的择业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能力,将良好的择业理念渗透到管理类大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认知水平、职业规划指导能力、择业心理辅导能力等,使其在日常的思政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学生的择业观问题.高校择业教育各梯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分担专业教育人员的压力,提高管理类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整体效益.

5 结语

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缓解、社会择业风气依然浮躁的当下,要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最好的切入口便是加强高校的择业教育.当然,管理类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不仅受到高校择业教育的影响,还受到来自于国家经济、社会,来自于学生家庭以及个人的多重影响.因此,高校在考虑具体对策落地时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社会舆论环境、学生家庭与个人情况进行综合的优化安排.可以明确的是,只有建设高水平的择业教育师资队伍,并开展内容合理、模式得当的择业教育,才能减少管理类大学生的择业焦虑,使其在充分了解自我、职业与社会的基础上做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职业选择.

注释

① 参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 号)第七条第(七)款.

② 凌石德,凌淑瑜.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载体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5(2):99.

③ 李典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29-32.

④ 郭晓冉.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7:130.

⑤ 张玉刚,林伟英,方慧,杨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3):77.

⑥ 张玉刚,林伟英,方慧,杨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3):77.

⑦ 郭晓冉.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7:108.

⑧ 张国,原春琳.高校就业指导师资之痛[N].中国青年报,2014-05-12(01).

⑨ 2016 年12 月,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参见陈宝生.全面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N].中国教育报,2017-01-13(001).

⑩ 参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第14、23点.輥輯訛吴晶, 胡浩.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新华网,2016-12-8[2017-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编辑李前锋

大学生择业论文范文结:

适合大学生择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大学生择业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2、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3、大学生投稿

4、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5、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6、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