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与其体育干预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大学生健康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与其体育干预

摘 要: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认识、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学校体育干预对策,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社会环境;体育干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人才培养已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他们的思想品德、健康水平、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决定中华民族兴衰存败的大问题.

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体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都与如何很好地应对和解决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有效地进行体育干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1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肥胖率检出比2000年增长近50%,城市男生胖墩占1/4;近视率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与日本学生相比,中国大、中、小学生体质体能差距明显:2000年中国中学生除17岁女生身高高于日本,其余均低;2005年中国除14岁、17岁女生身高高于日本,其余均低.中国各年龄段的学生50米跑均低于日本学生.大学男生1000米跑5年下降20秒;大学女生800米跑5年下降15.1秒.

2010年,我们对财经大学部分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约有50%的受访者每天仅锻炼30~40分钟左右,这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有65%的学生自我评价身体健康状况一般,但意识到必须坚持运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仅有20%.部分受访者还有喜欢吃高热、高脂垃圾食品的习惯,80%的学生健康防护意识一般,认为自己年轻,也不太会生病.

2011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 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肥胖率、近视率仍呈上升趋势,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也不太稳定.调查结果最让人意外的是,大学生们的多数机能和素质指标都远不及中小学生.

据介绍,这次调查显示,7~17岁年龄段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有所上升,而18~22岁年龄段学生(大学生)耐力素质指标仍呈下滑趋势.大学生的低体重率要高于7~17岁年龄段学生.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的变化趋势上,大学生都不及中小学生,尤其是大学男生的下降幅度更大.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于2006年12月20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指出,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从各方面得到的近5年的统计情况看,大学生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对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来自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2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文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接受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危害.

自然界养育了人类,自然环境同时也产生、传播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海潮、地壳运动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还在变化中的日本海啸及引发的电力核灾难就是例证.

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例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废水、废气、噪音、废渣、沙尘暴等等都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落后的风俗习惯、有害的意识形态、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明显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要研究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就必须研究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美化、净化、优化社会环境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2.1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经历了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的转变之后,才逐步发现生活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很多大学生们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以下是大学生的几种不良生活方式:

(1)吸烟或被动吸烟

这种情况在许多大学的男生寝室非常普遍.学校一般都会三令五申不允许在大学生寝室使用明火,不允许吸烟.但对于追求时尚,热衷于交往,生活相对富裕的不少学生来说,很多人还在乐此不疲地吸烟,并不断发展室友成为“烟民”.在集体寝室中,一旦有人吸烟,其他人实际上就在被动吸烟.吸烟是一种有害无益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从健康、遵守学校校规校纪、经济、环保等角度都不应该吸烟,损人也不利己,完全应当摒弃.

(2)生物钟紊乱,不吃早饭或暴饮暴食

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很多学生夜间上网,吃夜宵,暴饮暴食.由于年轻学生自控力差,在该休息的时候不按时休息,早晨很难按时起床,很多人不吃或不按时吃早饭.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不高,对生长发育和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不吃早餐,上午第三节课就会出现饥饿、眩晕、注意力分散、四肢无力等现象.

(3)不注意个人卫生,寝室集体卫生脏、乱、差

不少学生习惯在寝室吃饭,但不打扫卫生,剩饭不能及时扔掉;很多人不能按时清洗衣物,也不注意个人卫生;寝室的烟头、剩饭等垃圾影响着每个人.不能及时通风也是导致寝室卫生条件差的重要原因.

(4)不能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相当数量的学生惰性突出,自控力很差,自觉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营养过剩,体弱者或肥胖者不少.网络游戏也是导致很多人逗留寝室、网吧而不参加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好奇心、求刺激的游戏的吸引下,很多大学生甚至逃课、漏寝,沉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体育锻炼与网络游戏的选择中,很多学生总是急冲冲地走到电脑前.

(5)习惯吃垃圾食品

在高校周围,存在着卖垃圾食品的大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到食堂吃饭,而愿意到学校周围摊点买油炸食品、腌制食品、不规范肉类加工食品、染色食品、膨化类食品、碳酸饮料、方便食品、罐头类食品、果脯蜜饯、冷冻甜品、烧烤食品等.其实,这些大多数都是世界卫生组织评选出的垃圾食品,是很多学生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学生健康问题的隐患.

2.2成长方式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在校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较多关心子女物质条件的给予,以及所谓的智力开发和智力培养,而忽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全面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在子女休息期间进行各学科的文化辅导以便进入更好的大学;另一方面,父母担心子女人身安全,较少让子女进行体育活动,而把关心更多地放在子女的物质生活上,饮食上摄入过多保健品提供的有害脂肪和热量,造成营养过剩,同时还养成了太过安静的生活习惯,如只愿意看电视、上网等.这些基本的生活模式,构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们成长方式的底色.

我国学者对独生子女成长方式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指出,我国的独生子女研究在研究领域上偏重于智力、品德、个性的研究,忽视了对身体素质的研究.不过,近几年以来,相关研究有所增多.

综合各个渠道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共同的基本结论:

第一,独生子女的营养状况整体上较为良好,集中表现为身体形态良好,特别是身高、体重等静态指标优于非独生子女.

第二,独生子女在身体机能及体能方面的某些指标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在肺活量及台阶指数等机能指标、立定跳远及800米等体能指标上差于非独生子女.

第三,在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方面,独生子女偏好需要付出较少体力的休闲消遣性的运动项目,不喜欢力量类、耐力类和激烈对抗类项目.

从家庭的角度看,这可能与父母期望、现代城市居住格局、青少年娱乐空间等社会环境因素相关.从学校角度看,除了应试教育排挤体育活动时间外,可能过分强调学生安全等考虑也使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除了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某些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之外,对相关典型现象的研究也许也能说明独生子女在身体素质方面可能会有某些缺陷.

比如,独生子女中由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症不少,而这又常与孩子的挑食和爱吃零食有关.2004年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独生子女挑食的占样本数量(264)的38.5%,参照组非独生子女挑食的占样本数量(281)的29%.中等生活水平以上吃零食的独生子女占样本的79.58%,而非独生子女同等水平吃零食的仅为33.53%.

我们认为成长方式缺陷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表现之间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比如,部分独生子女的“耐挫性”差,很可能就与未接受力量类、耐力类以及激烈对抗类项目的体育训练相关.实际上,即使在学校,部分独生子女仍处于类似“独育”的环境里.譬如,前面已提到,一些学校在体育训练上非常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生怕有什么闪失引发法律纠纷.这几乎又变成了独生子女父母溺爱的延续.另外,除了智力教育以外,在健康、情感、道德、性别、心理等方面,多数学校都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反而只有学生的同辈群体在对部分独生子女已形成的成长缺陷进行部分的自然矫治.

显然,部分独生子女在健康方面的成长缺陷之所以明显,很可能是因为其独育的成长环境因素没有得到有效干预.

2.3学习方式

人的全面发展是连续和系统的过程,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必然是连续和系统的工程,在一个人身心健康水平需要不断完善的漫长人生中,拥有正常、健康、进取、创新的学习方式非常关键.

然而,中学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重文轻武”“重智育轻体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方式是极其被动的.体育课往往被其他科目所占用,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成为常态.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的缺失,必然对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学生们进入高校后会发现,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大学的学习对学生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时期,应试教育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唯一的目标是高考,学校的目标实质就是培养考试能手.为了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他们每天的学习方式都是在紧紧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下进行“考”“练”“背”模式间的循环.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指标.在这种教育方式指导下,学校只注重考试分数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身体素质的培养.当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后,“高分低能”的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如许多新生刚进入大学后不再看到像高中老师那样的指挥棒,便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大量的时间用来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打、抽烟喝酒等等,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

还有一些同学属于积极进取类,他们看到学校里的各种社团组织,急于想锻炼自己,有的人竟然同时加入四、五个社团组织,结果社团活动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以致根本没有精力去搞好学习和锻炼身体.时间一长,便本末倒置,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身心健康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现今,高考虽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对于金榜题名者来说,他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在高中时期尤其是刚刚金榜题名之时,他们沐浴在一片赞赏声中,自我中心的优越感进一步膨胀.当踌躇满志的他们迈入强手云集的大学校园时,许多同学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及时、不理想,感到自己以往的优势微不足道,甚至当发现学习成绩远不及其他同学时,往日的优越感很快消失,更多的是感到压抑、苦闷和失望,还会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入学前的宏伟计划和奋斗目标一下子全都蒸发掉了,这种角色的突变很容易使他们诉求网络和游戏等来宣泄自己,打发时间,身心放纵而不能自拔.这既是新生极易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也是使他们更加迷茫的诱因.克服网络成瘾,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一套全新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制力,战胜网络的诱惑.

大学学习方式的要求应该是以正常、健康、进取、创新为基本要求,其显著特点是自律.大学的课程虽多,但课时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课余生活丰富,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学习任务就轻.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下子很难适应大学这较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大学学习方式的特点,为新生提供学习方式的指导.首先要帮助他们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问结合、专博结合;其次是要能够合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学习与兴趣发展、学习与社团活动、学习与强身健体的关系.

3体育干预对策

3.1构建体育干预工作平台,扎实推进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应该建设规范科学的体育干预工作平台,加大经费投入,设置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改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定期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完善体育干预预警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在体育教师这支主力军的带领和引导下,构建横纵结合的体育干预工作渠道网络,明确校、院、班等各级网络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使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实现全员化工作体系的建设.学校应该设立校级体育干预中心,重点发挥校级中心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作用;各学院要成立体育干预辅导站,并由一名辅导员担任学院指导教师;让体育干预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面向全校,覆盖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体育干预工作的制度、条例和规范,实现体育干预工作有章可循,各级网络分工明确,紧密结合,建立有效的体育干预运行机制,确保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还要建设务实负责的体育干预工作队伍,大力支持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对专体育干预工作队伍的专业培训,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有效提高体育干预工作水平,扎实推进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工作.

3.2营造大学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体育情操

大力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体育干预工作,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手段.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包含了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能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培养高尚的体育情操.比如,组织校园体育节活动,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体育文化宣传教育、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组织好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是体育干预工作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观赏体育赛事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欣赏体育之美.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体育比赛,爱上体育运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项运动讲座,组织对应的球迷会、俱乐部等等社团,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了解专项运动的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学会阅读比赛.在组织好学生观摩重大比赛前,应该对相关运动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规则、专注比赛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水平.

3.3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对于一个人的健康起到决定作用.热爱运动首先必须要有运动兴趣.人的任何行为都有诱因和目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行为倾向,是可以培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习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产生运动兴趣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参与运动过程引发的直接兴趣,有运动目标实现产生愉悦引发的间接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或者精神享受的独特爱好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又是密切联系、相互转化,最后还会升华为精神层面的特质.

我们的大学体育教学如果缺乏学习过程的快乐,会使教学枯燥乏味,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消灭引发间接兴趣的可能性.例如,指导学生练习中长跑项目,学习过程肯定是比较单调的,有直接兴趣的同学不会太多.但是作为耐力素质训练项目之一,达标成为目的.基于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干预就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控制在韧性和毅力训练上,适当设计一些分阶段实现训练目标的激励方式,在参与、坚持、竞争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找到有机结合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兴趣.

因此,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各种运动项目的内在乐趣,教师在讲解、示范、训练时,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青春朝气,感受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体验运动的与快乐,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教学与其他任何一门科学和艺术的教学具有同样的规律,如果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和本领的层面,那仅仅只是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通过激励、唤醒、鼓舞、塑造等方式激发出了学生生命中对运动的依恋与热爱,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那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3.4发掘大学生的运动专长,养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

从中学到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共同问题之一就是,体育教学大纲和计划与多数学生的运动专长和个性是游离的.体育教师仅仅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学生仅仅是通过了体育考试,仅此而已.在学校学习到的很多运动技术、方法,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影响极其微弱.为什么学生在中学、大学都上体育课,但走向社会后都认为体育与自己无关呢?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的干预能力为何如此无力?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学计划注重共性忽视个性,二是教师不注意发掘学生的运动专长.我们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首先在思想上必须树立人性化教育的理念,高度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发掘他们的运动专长,让他们从一个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项目入手,将追求阶段性教学目标与长远健康效益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终身锻炼的习惯.

大学体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放在重要位置,适当调减必修项目,增加选修比重,应用学分、综合评定等多种手段构成评价体系,不必要求学生样样运动项目都要学习和训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每个运动项目都练一练,都要过关,是难以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更不会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允许他们有选择地学习一两个运动项目,形成自己的专长.有了专长爱好,他们才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悦感,进而提高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养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

享有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把健康视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我们将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一个最完整、最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是幸福的保障,健康是快乐的源泉.

我们必须强调,对大学生健康问题进行体育干预的制度建设、工作方法、组织渠道等等都不应该是单一的,各部门都应该高度关心,综合协调,齐抓共管.在目标设定上,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四维概念,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搞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倡导的大学生健康体育干预工作,必须按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身体训练为基本手段,以健康理论为指导,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去享受健康人生的幸福、快乐、美好!

大学生健康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大学生健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学生健康方面论文范文。

1、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2、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6、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