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政策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与农业供给结构时空分异的财政政策效应分析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财政政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农业供给结构时空分异的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摘 要:财政政策是影响农业供给结构的重要因素,对农业供给及其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等计量方法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供给结构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效应呈现“U”型特征;从时间差异看,2003年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的“U”效应特征更加显著;从区域差异看,东部地区呈现“∩”型特征,中西部地区呈现“U”型特征.

关键词:农业供给结构;财政政策;总体效应;时空差异

中图分类号:F 32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8)05-0061-09

一、引言及文献评述

  农业供给结构失衡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财政支农政策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业供给结构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历经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为1985年,取消农产品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同时取消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实施后,当年粮食出现“量价齐跌”,减产达69%[1];第二次为1999年,以“减粮增效”为核心的支农政策调整,政策实施后,粮价低迷,种粮收益低下,致使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一路下滑,到2003年粮食产量跌至4307亿kg.为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十四年“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相继实施了农业税逐步减免到取消,农业“四项补贴”以及水稻、小麦最低保护价收购和玉米临时收储等制度,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6215亿kg.当下,我国粮食总量充足,但农业供给结构问题再次凸显,具体表现为谷物中玉米产能严重过剩,豆类作物中的大豆产能严重不足,出现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连年增长现象.为使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把农业供给结构本文的农业指的是狭义的农业,即种植业.分成三个层次,即农业产业结构(L1,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农业种植结构(L2,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和粮食种植结构(L3,谷物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其中粮食中的谷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见表1.

从图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粮食和谷物播种面积变化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两者保持相同的趋势,2003年以来,新增谷物播种面积大多年份都超过新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而逐渐提高谷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L3)见表2.

结合图1和表2发现,2003年前,粮食和谷物播种面积呈现一定的周期性,2003年后,在政策的激励下,小麦、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加约1000千hm2,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供给结构严重失衡,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从2004年的1989万t增加到2016年的8391万t,占粮食净进口总量80%左右,而玉米等谷物储备压力较大,2015年玉米库存量15亿t以上,水稻也在6000万t以上[2].由数据分析可见,2003年开始实施的“三农新政”显著地影响了农业供给结构.

从已有研究农业供给结构的文献来看,学术界普遍认同财政政策对农业供给及其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的影响方面,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李晓嘉,2012),并且财政投资结构是制约农业产出增长率的关键因素(Ghosh&Gregoriou,2007);财政支农政策还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吕炜,2015),增强农业抗灾能力(邓金钱,2017),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孔祥智,2013),实现农业绿色经济(叶初升,2016);财政支农支出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同时产业发展伴随着农业产业领域的大规模迁移,这样的迁移随着就业率产生新的稳态而终止(Tetsuya Nakajima,2014).关于财政政策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方面.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因素包括农业政策、生态、文化、历史、地理条件等,其中,农业财政政策是影响农业供给结构的主要因素(布鲁默,2006 ;Sharififar,2013; Dolez,2014 ;孔祥智,2016;Senger,2017),农业财政政策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同样也可能进一步扭曲农业生产结构(Happe,2004),政府财政效应的失灵是农业供给侧结构矛盾深层次原因之一(王朝明等,2017),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在粮食临时收储政策与补贴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发生扭曲(孔祥智,2016),支持政策导致粮价不能反映粮食市场需求状况,信息不对称导致粮食种植结构失衡,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涂圣伟,2016).同时,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对农业供给的影响比总量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逐步地增加知识技术推广投资的份额(崔丹,2016).

通过已有文献梳理发现,虽然有学者讨论财政政策对农供给结构的影响,但大多国内学者只是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即使有少量实证分析的也是假设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考虑总体效应,考虑时间效应和空间差异的较为少见.本文利用1997—2015年的中国30个省(西藏除外)级动态面板数据,在加入城镇化率等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利用多种估计方法详细评估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的总体效应和时空分异.

二、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农业供给结构受经济、社会、文化、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鉴于本文研究的重点,选取财政支农支出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辅之以城镇化率、城镇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动力等控制变量.此外,添加时间和省份虚拟变量.具体构建模型如下所示:

Lhit等于α+β1exnyit+β2incit+β3urit+β4eduyit+β5Dit+Υt+δi+μit(1)

其中,h等于1,L1it代表i省t时期农业产业结构

2,L2it代表i省t时期农业种植结构

3,L3it代表i省t时期粮食种植结构D等于1,农业税取消前

0,农业税取消后

  模型中各变量含义, L1it表示i省t时期的农业产业结构,L2it表示i省t时期的农业种植结构,L3it表示i省t时期的粮食种植结构;exnyit表示i省t时期的财政支农支出水平,incit表示i省t时期的城镇人均纯收入水平;urit表示i省t时期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eduyit为i省t时期的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D为虚拟变量(1为农业税取消前,0为农业税取消后),μit为时期的随机误差项,Υt为时间虚拟变量,δi为省份虚拟变量.考虑到财政支农支出、城镇化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在模型中加入财政支农支出的平方项,反映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变动的库兹涅兹效应.

Lhit等于α+β1exnyit+β2(exnyit)2+β3incit+

β4urit+β5(urit)2+β6eduyit+β7Dit+

Υt+Υi+μit(2)

  同时考虑到农业供给结构的变动可能具有路径依赖特性,当期的农业供给结构可能受到之前一期的影响.为此,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因变量(农业供给结构)的滞后一期项,得到方程如下:

Lhit等于α+β1Lhit-1+β2exnyit+β3(exnyit)2+β4incit+β5urit+β6(urit)2+β7eduyit+β8Dit+Υt+Υi+μit(3)

  为有效解决添加因变量滞后一期项所带来一系列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GMM)分析法——系统广义矩估计,在解决解释变量和误差项之间相关性而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更为有效,结果更加稳健,为验证工具变量的可靠性,采用Sargan检验值作为的判断依据,同时为检验随机扰动项是否序列相关,采用一阶差分转换方程的序列相关检验的结果作为判断依据[3].此外,还选取各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检验方程稳健性 [4].方程如下:

Lhit等于α+β1exnyit-1+β2(exnyit-1)2+β3incit-1+

β4urit-1+β5(urit-1)2+β6eduyit-1+

β7Dit-1+Υt+Υi+μit(4)

三、变量描述及数据处理

  被解释变量为农业供给结构——粮食种植结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鉴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谷物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而带来的产量增加,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与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而导致的谷物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L3)的变化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关系.

  核心解释变量为财政支农支出(exny),反映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并对农业供给结构产生影响.由数据分析可得,每当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出力度,粮食产量都会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本文预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为正.财政支农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数据来源有所不同,其中1997—2002年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2003—2006年主要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2007—2015年主要为农林水事务支出根据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指标变化确定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数据..

  控制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关于农业税的虚拟变量等.其中,inc表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收入影响消费,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会影响谷物需求,相关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粮食需求呈现倒“U”型关系,当人均GDP达到38000美元才会出现粮食需求下降趋势[5].2016中国人均GDP为8866美元,预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农业供给结构的效应为正;ur表示城镇化率,等于各省市城镇常住人口数占各省市人口总数的比例,城镇化率的提升在减少农业劳动力的同时会增加对谷物的需求,从而影响农业供给结构,预期效应呈现“U”型,城镇化初期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为负,后期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增加谷物的需求,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为正;jxdl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显示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种植规模会变大,从而影响农业供给结构,预期效应为正;eduy表示农民受教育年限,采用修正的舒尔茨教育年限法计算所得[6],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其生产能力,但对农业而言,随着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失,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农业供给质量和结构,预期效应为负;D表示农业税取消前后的虚拟变量,取消前为1,取消后为0.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网站.

  本文以1997—2015年为研究区间,样本涵盖中国内地30个省市(西藏除外)19个年度数据,并利用CPI消除物价水平变动对支农支出和城镇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同时除农业供给结构、城镇化率以外的数据均为自然对数取值.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在样本区间内所有变量都有显著的变化.比如财政支农支出(exny),1997—2015年间30个省市的平均值为13065亿元,最小值为1997年青海省34亿元,最大值为2015年江苏省72129亿元,相差较大,为研究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必要的支持.

  从图2农业供给结构(L3)的时间趋势图可以看出各省份的农业供给结构时间趋势不尽相同,有些省份很平稳(如江西省、广东省等),有些省份呈现下降趋势(如贵州省、甘肃省等),而有些省份则为上升趋势(如河北省、山西省等),还有些省份先下降后上升(如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这些地区差异有利于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

四、实证分析及估计结果

(一)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的总体效应分析

  为准确估计财政支农政策的总体效应,对方程(2)、(3)、(4)进行8种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第一,从A(12)列的估计结果来看.两种效应估计模型中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完全相同,数值大小也基本一致,但Hauan检验结果显示,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核心解释变量财政支农支出(exny)、城镇化率的效应与预期不符,其他变量与预期保持一致,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财政支农支出(exny)系数符号为负,财政支农支出平方项(exny2)系数符号为正,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L3)具有显著的“U”型效应;城镇化率(ur)系数符号为负,城镇化率平方项(ur2)系数符号为正,也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城镇化率对农业供给结构也具有显著“U”型效应.第二,从B(36)列的估计结果来看.B(34)列加入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后,通过Hauan检验结果可知,基本估计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从固定效应的结果看,所有变量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符号与A列中保持一致.B(56)列中AR(2)检验值接受二阶序列不相关的原假设,sargan值表明模型通过工具变量的可靠性检验,系统GMM、差分GMM的估计结果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合基本一致,表明估计结果非常稳健,虽然引入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性后,核心解释变量变得不再显著,但是系数符号方向依然不变,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依然具有“U”型效应.第三,从C(78)列的估计结果来看,各项系数符号和数值与A(12)列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由于变量的滞后项可以有效避免变量当期项与当期残差项的相关所造成的内生性问题,表明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二)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的时间效应

  为准确估计财政支农政策的时间效应,对方程(2)、(3)、(4)分阶段(2003年前后)进行多种检验,具体见表5.从估计结果看,四种模型在不同的阶段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都保持一致,验证模型估计结果是稳健的.通过对2003年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核心解释变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在2003年后的“U”型效应更加显著,但从系数值的大小来看,2003年后的估计值比2003年前低,其作用效果还小于城镇化率和农民受教育年限,并不是影响农业供给结构的主要因素.第二,控制变量中除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估计系数符号不同外,其他变量系数符号一致.

(三)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的空间效应

  为准确估计财政支农政策的区域差异,对方程(2)、(3)、(4)分东、中、西部进行多种估计检验.由于地区数据不满足GMM“大N小T”规则,故无法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进行滞后期估计,为验证基本结果的可靠性,用各自变量的一阶滞后项替代当期项进行稳健性检验.鉴于表格容量,此处仅给出选择模型的检验结果,具体见表6.从估计结果看,A(14)、B(58)、C(912)列中,核心解释变量(exny)的系数符号与大小基本一致,总体反映模型估计结果是稳健的.具体而言,从估计系数来看,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与中西部地区截然相反,东部地区呈现显著“∩”型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从数值绝对值的大小看,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是影响农业供给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农业经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重较小.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1997—2015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农业供给结构的时空分异效应研究表明:

  第一,从总体来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实施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变动具有显著的“U”型效应,但是相对于城镇化率以及农民受教育年限而言,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供给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说明农业供给结构失衡问题并不主要由财政支农政策导致,财政支农政策的改变并不是解决当前农业供给结构失衡问题的灵丹妙药,粮食供求决定因素(城镇化率、农业生产成本、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等)才是制约农业供给结构的关键因素.但是,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在稳定农民收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农业供给结构失衡.因此,各级政府在持续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转变财政支农方式,“降成本”与“提高粮食附加值”双管齐下,加大对农业科技及农民职业技能的投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稳步推进农业供给结构调整.

第二,从时期来看,2003年以后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原因主要在于2004年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2007年实施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极大地提高农民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物的积极性,相应地谷物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上升.相比之下,豆类和薯类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因此,要实现农业供给结构合理,保证有力,必须在保证粮食总量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玉米、豆类、薯类的种植面积,一方面实现除水稻、小麦以外的粮食市场定价,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粮食种植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利用国产大豆高蛋白、非转基因等优势,积极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加大国产大豆精深加工的技术支持力度,增加国产大豆在餐饮方面的国内外需求,从而稳步提升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7].

  第三,从区域来看,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供给结构影响效应在地区间具有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供给结构的效应与中西部地区截然相反,从数值来看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原因可能在于,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东部地区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低,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城镇化初期及支农政策的实施,为应对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生产中谷物的比重,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土地被征用,粮食主要依赖国内其他省份以及进口支持,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故而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较为缓慢,务工收入远大于农业经营收入,财政支农政策初期对农民的种粮热情的提升效应并不明显,当财政支农支出逐渐提高并使种地有利可图,特别是粮食保护价收购和临时收储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粮食中谷物的比重,因而呈现“U”型变化趋势,因此,在制定财政支农政策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8].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支持力度,完善农产品形成机制,推进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

  第四,从其他变量分析的结果来看,农民受教育水平、新型城镇化、城镇人均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对农业供给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区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大农业信息化、农民职业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有效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城乡互动、工农互惠,不断推进制度创新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现实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身经济实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最终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9].

[参考文献]

[1]孙素芬.我市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1):58.

[2]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

[3]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李飞越.老龄化、城镇化与碳排放: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级动态面板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4):9.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4.002.

[5]姚万军.经济增长与粮食需求: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 2016(2):94.

[6]张维刚.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农民职业化水平测度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15(3):95.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7.03.013.

[7]顾善松. 对国产大豆面临问题的思考[J]. 管理世界, 2006(11):137.

[8]温涛, 董文杰.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的总体效应与时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1(1):24.

[9]赵梦涵.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路与对策: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0,31(3):48.DOI:10.3969/j.issn.1003-8353.2010.03.009.

财政政策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财政政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财政政策方面论文范文。

1、政策论文

2、财政杂志社

3、时事政策论文

4、大一形势和政策论文

5、形式和政策论文怎么写

6、形势政策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