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带一路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一带一路、供需双侧改革和养老产业走出去战略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一带一路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一带一路、供需双侧改革和养老产业走出去战略

眼摘 要演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防范养老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 倡议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多边合作, 同时为中国养老产业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发展契机.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相比, 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走在了前列.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的协同发展、在“互联网+” 智慧养老产业和旅居养老产业的前沿探索能够为“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中国养老产业实施“走出去” 战略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加快推进养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二是充分发挥和地方政策合力, 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养老人才队伍.三是加强金融性支持, 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输出能力的养老企业.四是发挥海外华商的作用, 为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创造有利条件.

眼关键词演“一带一路”; 养老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8)07-0054-08

进入21 世纪,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寻求国际化合作,有效防范养老风险是各国政府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在此背景下, 2015 年3 月28 日,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 希望充分利用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 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 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多边合作, 为新常态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基础, 同时有利于为中国企业“走出去” 提供发展契机.据统计资料显示, 2015年, 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 相关的49 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 投资额同比增长18.2%.[1] 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中国养老产业实施“走出去” 战略不仅能够展示中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新成果, 同时有利于中国养老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现更好的优化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是“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遇到的共同难题

随着近年来剧烈的经济转型、社会转轨, 人口结构变动使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 形势严峻.而“一带一路” 涉及三大洲, 共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均不同程度上受到人口老龄的影响.因此, 防范老年风险, 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积极应对的共同难题.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特点鲜明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 形势尤其严峻, 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超过10%, 或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7%, 该国人口类型即为老年型.而根据这一定义, 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于2000 年达到10%, 开始进入老年化社会.然而, 2000 年, 中国人均GDP 仅为856 美元, 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因此,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典型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 的背景下产生的.除此之外, 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面临着严重“快速老龄化” 压力.据表1 显示, 2000 年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3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 而截止到2015年,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到2.22 亿, 年均增长600 多万人, 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0.5%增长到16.1%.据预测, 到21 世纪中叶,世界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7%, 而中国的这一比例约为34.9%.[2] 老龄化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属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是“高龄化” 严重, 失能人口数量多, 并伴随着巨大的养老服务缺口.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2 亿多老年人口中, 80 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 400 万人, 占总体老年人口数量的11%; 半失能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约为4 000 万, 约占全体老年人口的16%, 这部分老年人口需要全面的生活照料.[3] 据预计, 到2050 年, 中国8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2 亿人, 占老年人口的25.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 个百分点.[4] 除此之外,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 2015 年, 中国仅城市地区对养老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群达到310 万人, 到2050 年约增长到1 019 万人.城市老年人口对于家政服务和餐桌服务的比例达到了58%和49%, 对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比例高达72.6%.[5]因此, 从总体上看, 无论是高龄人口数量、失能人口数量, 或是需求护理人口数量, 均显示了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

三是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一方面, 长期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渐缓, 从而使得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于城市老年人口数量.另一方面, 受到长期“城乡” 二元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到城市务工, 从而使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事实上远高于城市.据统计资料显示, 2010年, 中国农村与城市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1%和6.7%.据测算, 到2050年农村65 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46.4%, 相当于城镇2.1 倍, 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占比高达26.1%, 是城镇2.9 倍.[6]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低、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和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口数量多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养老问题.

(二) “一带一路” 沿线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现状

如表2 所示,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海上丝绸之路” 的具体线路可以看出, “一带一路” 沿线涉及的主要国家包括亚洲43 国, 中东欧16 国, 独联体4 国, 非洲1 国, 共64 国.这些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大部分国家正处于人口结构转型的第二阶段, 老龄化显示出较快的发展迹象.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显示, 预计到2050 年, 有将近80%的60 岁以上老年人口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因此,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重大人口结构变革.

从亚洲国家看, 首先,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 年,东南亚地区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3 479万, 预计到2025 年, 这一数字将达到5 784 万,而到2050 年, 这一数字将高达1.29 亿.[7]具体来看, 像新加坡和泰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其他国家虽然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但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 预计10 年之后, 东南亚各国都将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其次, 南亚国家中, 以印度人口基数最大, 老龄化趋势最为突出.印度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中女性化趋势愈发明显.据印度2001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 约有18%的男性丧偶, 而这一比例在女性中高达53%.而8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 男性和女性的丧偶比例分别为29%和71%.[8]女性老人丧偶之后, 经济来源难以得到保障.二是老年赡养比持续提高.2001 年, 印度社会总抚养比为73%, 而预计到2026 年, 这一比率将持续上升7 个百分点.[9] 因此,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印度也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后, 中亚和西亚国家中, 以哈萨克斯坦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据资料显示,2010 年, 哈萨克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5%, 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10] 因此, 总体而言, 亚洲国家中, 仅有部分国家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 其他国家正在面临人口结构转变的局面, 防范老年风险在这些国家中急需提上日程.

从中东欧国家看,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东欧国家人口呈现出负增长的发展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1990~2010 年, 中东欧国家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14.与此同时,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截至到2010 年, 中东欧八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均高于15%.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等国家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长期维持在16%以上.[11] 如表3 所示,截至到2009 年, 除斯洛伐克外, 中东国家的老年人口赡养比均维持在20%以上, 预计到205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0%以上, 众多数据显示, 中东欧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相当严重.

另外, 独联体国家中, 自1993 年以来, 俄罗斯人口一直呈现负增长的发展态势.据统计资料显示, 受低出生率的影响, 1991 年到2009年间, 俄罗斯人口减少640 万, 预计到2050年, 俄罗斯人口将从2010 年的1.4 亿下降到1.16 亿.[12]人口的负增长加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俄罗斯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据统计资料显示, 2000 年, 俄罗斯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8.5%, 预计到2025 年,这一比例将增长为26.0%, 届时俄罗斯将步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12]

最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埃及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根据埃及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到2008 年, 埃及总人口约为7 000 万.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500 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的7.1%.据预测, 到2030 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1 300 万, 届时将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负担.[13]

二、供需双侧改革是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的必然前提

中国养老产业如何把握“一带一路” 带来的发展契机, 走向产业繁荣,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阶段, 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 养老服务有效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需求.另一方面, 养老产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失衡, 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现阶段,中国养老产业迫切需要改革, 实现转型升级, 以更好的姿态进入国际舞台.

(一) 供给侧: 对于建立更加匹配、更为合理的服务供给体系的要求凸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养老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形势不容乐观.以机构养老为例,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4 年对“十二城市” 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 中国的养老机构中盈利的比例仅为19.4%, 基本持平的比例为48.1%, 有高达32.5%的养老机构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状态.这展现了一个中国式“养老困惑”: 养老机构为什么在一个拥有2 亿多老年人的巨大需求市场上仍然亏损? 这同时也说明了现阶段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侧存在的基本问题.

首先, 潜在需求大, 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无论是老年人口数量, 或是失能需要护理人口数量, 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都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然而, 受到收入水平低、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有能力支付老年服务费用的老年群体却十分有限.根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约为每月2 100 元左右, 而仅以天津市为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 2014 年, 仅有10%的老年人能够接受这一标准.[14]这就意味着, 即使是东部较为发达的天津市, 也有近90%的老年人无法负担起养老机构的基本服务费用.2014 年合并之后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仅为每月70 元, 基础养老金在保障老年群体基本生活方面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再加上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老年人的经济压力, 从而造成了养老服务供给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

其次, 高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过剩是目前“产业泡沫” 的主要体现.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 中国政府连续下发一系列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供给领域, 大力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例如: 2012 年, 民政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期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私人资本发展养老产业.基于此, 社会各界对于产业发展的期望过高, 掀起了产业发展的“浮夸风”.第一, 一些地方政府为响应政府号召, 没有考虑到本地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市场空间, 在本地区修建了一批动辄上万张床位的养老机构, 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第二, 部分房地产企业受到房地产市场“降温” 的影响, 为了享受国家政策和追逐利润, 打着养老的名义兴建了一批高档养老公寓.这些高档的养老公寓与大部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相脱节, 从而造成现阶段老年人“无处养老” 和“养老服务过剩” 的双重困境.这种供需结构失衡的状态不仅造成了养老服务设施的严重浪费, 同样不利于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 供给主体单一, 产品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从国际经验看, 西方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上坚持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供给的服务体系.然而, 长期以来, 中国的养老服务供给以政府为主, 民营养老机构比重较少,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4 年, 中国民营机构数量占养老机构总数的20%左右.[15]除此之外, 民营养老机构在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面临着官办养老机构的激烈竞争.现阶段中国养老产品整体上呈现“哑铃型” 的供给结构, 即高端和低端服务供给较多, 而中端供给不足.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 大量中等收入老年群体有着巨大的养老需求.因此, 促进养老产品结构由“哑铃型” 向“椭圆型” 转变是养老产业亟待改善的重要问题.

(二) 需求侧: 对于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需求迫切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 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官强民弱” 的格局.首先, 从养老保障体系上看, 中国养老金“双轨制” 存在已久,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单位性质的养老群体退休之后的收入差距较大, 从而对于建立更加公平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 年,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文件指出, 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虽然标志着存在了近20 年的养老金“双轨制” 的终结, 然而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公平性的改革步伐仍然没有结束.其次, 如上所述, 在养老市场领域, 民营养老机构长期受到官办养老机构在土地、资金和政策条件上的激烈挤压, 从而造成养老产业的发展受限.尤其是现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结构面临剧烈转型, 对于养老保障体系, 尤其是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常态下, 经济结构转型造成中国就业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落后产业职工面临大规模转移、新型就业人群增加、城乡之间的就业界限逐渐模糊等等.[16]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求在确定待遇环节中需要面向中低等收入者倾斜, 逐步协调不同老年群体之间的经济收入差异.另一方面要求破除制度障碍,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发挥养老产业在保障和繁荣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2005~2015 年, 中国GDP 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GDP 总量由最初的18.49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67.67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约3.66 倍.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05 年的10 493 元增长到2015 年的31 195 元, 增长约3倍.[17]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使得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由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变为物质供养、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从而对于更加多元化的产业服务体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 供需两侧匹配升级是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这一方面反映了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对于更加公平的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受宏观人口年龄变动的影响, 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日益凸显, “421” 倒金字塔家庭越来越多, 养老负担日益加重, 从而给养老服务的供给侧带来一系列影响.新常态下, 一方面, 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另一方面, 迫切要求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来看, 中国养老服务供给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断增长的、更加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与非均衡的养老产业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新常态下, 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 中国的养老产业都需要进行改革完善.应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指导养老产业的发展, 构建更加丰富完善、结构优化、服务到位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在“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以更加雄厚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

三、“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主要内容

除新加坡、俄罗斯和中东欧等部分国家外,“一带一路” 沿线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均处于人口年龄结构的第二次变动, 正在或者将要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过去30 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总体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未富” 的国情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私人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迅速, 且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因此,在“一带一路” 背景下, 中国养老产业应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养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为沿线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技术输出和经验借鉴.

(一)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一带一路” 国家提供经验借鉴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是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的最重要经验之一.首先,从国际经验看, 养老事业指的是政府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提供的各类、服务和制度的总称, 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而养老产业指的是以老年人为对象, 以满足其养老需求, 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各类营利性活动的总称.前者具有普惠性特点, 是以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为目标.后者是以繁荣老年人养老生活, 提供多样性养老服务为发展方向.二者各有侧重, 同时又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中国的老年服务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突出其来” 的人口老龄化使中国社会各界应接不暇.长期以来, 社会各界都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混为一谈, 并没有关注到二者的关系和区别, 从而造成了养老产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政府长期主导养老事业的发展, 不仅提出了“六养” 的美好愿景, 并在完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 加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 促进了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然而, 养老产业长期发展缺乏政策指导, 加上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不规范, 社会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素, 这些问题都使得中国养老产业长期滞后于养老事业发展的社会事实.

随着政府在养老领域掌控力的增强, 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养老产业发展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 政府逐渐颁布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例如:201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开发银行印发《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除此之外, 近年来,政府不断寻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调发展,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寻求养老产业领域的PPP 合作, 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税收优惠等等, 逐渐形成了以政府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化养老为依托、以市场化养老为发展方向的养老保障体系, 奠定了中国养老保障的基本框架.因此, “一带一路” 背景下, 中国探索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的经验有利于为沿线国家提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路径.

(二) “互联网+” 智慧养老是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主要方向

2015 年3 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 行动计划.2015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 行动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互联网+ ” 创新创业等11 个重点行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的“互联网+” 产业取得了极大发展, 形成了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主的创新创业浪潮.在此背景下, 中国养老产业与“互联网+” 深度融合, 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互联网+” 智慧养老产业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领先水平.中国“互联网+” 智慧养老产业总体上包括4 种模式.一是“互联网+” 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济南市和杭州市等地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智能设备, 实现高端智慧养老.二是“互联网+” 智慧社区养老模式.以互联网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社区老人提供全天候网上预约服务, 上海市、青岛市等地已建成多个智慧养老服务社区.三是“互联网+” 智慧机构养老模式.以互联网技术改造养老机构, 提升养老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养老机构的转型升级, 北京、广州已在多个养老机构推行智能化服务.四是“互联网+” 虚拟养老社区模式.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 搭建虚拟养老社区, 促进家庭、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融合式发展, 兰州市已投入并建成虚拟养老社区平台.这些智慧养老模式逐渐探索出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培养出一批具有互联网技术背景的养老管理和运营人才,不仅为提高中国老年人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为中国养老产业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投资融资环境不同,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在“走出去” 的过程中, 应该重点关注两个问题.首先, 应建立一批具有国际输出能力的养老企业和团队.事实上, 由于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时间较短, 专业化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较为缺乏.虽然, 现阶段, 各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全面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但是总体而言, 具有国际视角的养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因此, 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关键之一就是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养老企业,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高水平、专业化的养老管理人才.其次, 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 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国际产业输出中抢占先机.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第一梯队, 成渝、胶东半岛地区为第二梯队, 其他中西部城市圈为第三梯队的产业格局.虽然第三梯队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国际输出能力不如第一或第二梯队, 然而以中原和呼包鄂榆等“一带一路” 重点发展地区, 可以利用“一带一路” 的政策优势, 在全国产业发展和国际输出时后发制人, 抢占先机, 并不断探索积累国际发展经验, 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输出.

(三) 以旅居养老产业为主的前沿探索是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重要宣传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需求, 旅居养老逐渐发展起来.2015 年11 月13 日, 首个以旅游度假和养老产业为主题的论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办, 继而拉开了旅居养老产业发展的序幕.旅居养老能够弥补现有养老服务的不足, 彰显了“以人为本” 的养老理念, 发展迅速并成为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由表4 可以看出, 目前, 中国旅居养老产业开发已经形成了候鸟式旅居养老模式、疗养式旅居养老模式、文艺鉴赏式旅居养老模式、田园式旅居养老模式和社区式旅居养老模式5 种类型, 在满足老年群体多样性的文化娱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现阶段, 中国旅居养老产业仍然属于发展初期, 并没有成为养老产业的主要发展点.但是,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旅居养老产业必然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来看, 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佛学历史、中东欧国家有着古典的建筑文化遗产, 埃及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 这些都为发展旅居养老产业奠定了基础.虽然,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养老市场化水平等的限制, “一带一路” 国家在发展旅居养老产业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 中国在旅居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前沿性的探索实践, 必然会为“一带一路” 国家现在和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基本思路.

四、“一带一路” 背景下促进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政策建议

过去十多年, 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阶段,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 构想对于中国产业“走出去” 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共有人口约为44 亿, 经济总量21 万亿美元, 蕴含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因此, 中国养老产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 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改革完善的同时, 以更好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 并借鉴国际养老服务的优势, 实现精准式发展.

(一) 以市场化为导向, 加快推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现阶段, 中国养老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供给结构, 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衔接, 以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基于此, 针对现阶段中国养老产业供给侧存在的具体问题,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 提高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首先, 政府应该摒弃大包大揽的传统观念, 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 应该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引导各生产要素向民营养老机构流动.针对现有不公平竞争的局面, 应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审核限制, 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可操作性, 并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 鼓励民营养老企业提供上门服务.二是以供给侧为中心, 优化整体供给结构.首先, 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增加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服务;其次, 提高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养老服务供给力度, 促进供给结构由“哑铃型” 向“椭圆形” 转变.三是以需求为方向, 着重扩大有效需求.扩大有效需求的前期是提高老年群体的整体消费水平.首先, 应该实行养老金水平与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 从而保障老年群体退休之后养老金的市场购买力; 其次, 加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 满足老年群体“医养护” 方面的需求.

(二) 充分发挥和地方政策合力, 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养老人才队伍

在我国养老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 队伍搭建、教育培训、职业保障和社会地位等问题一直成为困扰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不利于我国养老产业走向国际舞台的短板之一.事实上,早在2006 年,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白皮书》中就提到了养老人才职业建设等问题.2014 年, 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通知》, 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人才.2015年, 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师范专业点名单的通知》, 旨在提高养老人才素质.这些专业性政策文件有利于扩大我国养老人才队伍规模,培育多元化人才, 提高服务人才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除此之外,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培养专业化、高素质、面向国际市场的养老人才队伍奠定基础.首先, 应该健全养老人才队伍体系, 重点培养养老专业化护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并打造梯级养老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服务人才社会地位.其次, 改善养老人才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建立一线护理人才的最低薪酬制度, 设立养老服务人才资源工作站, 加强养老人才队伍的各项社会福利保障,并不断改善就业环境.最后, 学习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养老产业走向国际舞台做准备.例如: 日本政府通过颁布《社会福利士法》对社会福利职称制度给予法律保护, 德国建立分级分层的养老人才培训体系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三) 加强金融性支持, 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输出能力的养老企业

2016 年以来, 国务院、民政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 建立人民银行、民政、金融监管等部门参加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 形成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因此, 积极创新专业金融组织形式, 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企业上市融资,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输出能力的养老企业不仅是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一带一路” 背景下促进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 首先,应该制定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战略规划,明确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发展定位、区位抉择、合作方式等具体细则, 为养老企业实施“走出去” 战略奠定基础.其次, 针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异的状况, 有针对性地将沿线国家分为“积极进入的” “谨慎进入的” 和“暂缓进入的” 3 个等级, 以增强养老产业“走出去” 的目标导向.最后, 通过金融性支持促进养老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整合和地方的优惠政策, 放大财政资金支持效应; 二是大力推广PPP 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性养老设施建设; 三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 鼓励建立面向养老产业的投资基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输出能力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

(四) 发挥海外华商的作用, 为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 创造有利条件

海外华侨华商是“一带一路” 实施的独特资源.目前, 中国约有6 000 万海外华侨华人华商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有超过4 000 多万人分布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据统计, 全球华商资产约有5 万亿美元,80%集中在东南亚地区.[18]海外华侨华商兼通中西方文化, 经济实力雄厚,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提高, 海外华商对祖国的向心力不断提高, 为养老企业“走出去” 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 应该推动内地与华商的政策沟通, 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从政府到民间、从行业到企业的交流沟通平台, 达到合作共赢的合作共识, 为推动养老产业“走出去” 提供便利.其次, 充分发挥华商银行的作用, 加强华商在区域对养老企业金融支持与合作.以东南亚为例, 东南亚五大银行中有三家是华人银行.养老企业在东南亚发展的过程中, 可加强与当地华商银行之间的合作, 从而获得地区性金融支持.最后, 充分利用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加重与海外华侨在养老产业方面的沟通与合作.2014 年9 月, 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关政策的批复》中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作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因此, 应该在试验区加强同海外华侨在养老产业领域的合作, 以合作共赢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

一带一路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一带一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一带一路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