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史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育史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内容摘 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本文主要是从孔子开创私学,全面的教育内容和独特的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的阐述,来评价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孔子 私学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学术界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近百年来国人在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因而其思想为世人所熟知.虽然对于其教育方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也不少,但是对于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贡献的论述并不是非常全面.因而本文基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为视角,就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阐述一下自己的管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开创私学

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了培养统治人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便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

夏、商、西周时期,由于采取世卿世禄制,学校教育只是面向贵族敞开,也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一般的平民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兼并四起,许多贵族沦为平民,他们渴望接受教育,但其教育机构已不存在,这就为私学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孔子在此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创办私学,打破了周朝奴隶贵族“学在官府”的格局.孔子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是针对周王朝的有教有类提出的,并与之相对立.周王朝官学的有教有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族类”,即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别,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是指此而言的.二是指种类、群类,包括贫富、贵贱、社会地位的差异.孔子的“有教无类”冲破了这两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孔子的弟子绝大多数都是“贫且贱”的下层人民.例如,“为母请粟”的子华,“学稼为圃”的樊迟,亲自帮助母亲织布的曾参,之子的仲弓,“忘在草泽,摄敝衣冠”的原宪,鲁之鄙家子弟子张,过着箪食瓢饮生活的颜渊,还有做为私商的子贡.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1]也就是说凡是象征性的交一点学费的学生,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这正体现了孔子教育的平等观.正因为如此,孔子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据史册记载,后来竟发展到“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可谓盛极一时.

孔子私学的兴办打破了周朝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将文化下移于庶人,孔子的这些弟子或再传弟子由“贫且贱”的自由民,通过接受教育成了“时代的精英”.有的成为了帝师、有的成了诸侯的卿、相、大夫,彻底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政治格局.也为以后平民走向政治高层开辟了一条途径.微孔子,何来后世汉高、明祖之英雄?何来汉初布衣将相之局面?

二.教育内容及特色

谈到孔子的教育,教育内容是我们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谈一下孔子的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归纳一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因而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所谓的道德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孔子首先教给学生的并不是文化知识和谋生的技能,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而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这句话就是说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如何去处理父母、兄弟、朋友的关系.

孔子德育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信”,即诚信,讲信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这些都说明了信用对个人的重要性.

孔子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昰“义”.所谓义就是道,也就是合理的方式.子曰:“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5]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6]可见义之重要性.

孔子德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子曰:“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子曰:“躬自后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我们现代有许多人在这一点上做的远远不如孔子,他们对自己要求过于放纵,而对别人则求全责备.如果他们看到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育标准是不是会感到自惭形秽哪?

孔子德育中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在孔子对人的重视.子曰:“君子不器.”[10]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器物,也就是说人不是一种工具.这与我们现在的人才职能化、专门化、机械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廄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1]可见孔子对人的重视,其人本主义思想昭然若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由于鄙人智力孤陋只能略举以上几点.正是由于孔子的德育思想在孔子的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贯彻与实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而也就成了我国传统美德形成的源头之一.

现在我们接下来谈一下孔子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就是所谓的智育.谈到孔子文化知识的传授就不得不提孔子教学的教材,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诗》即《诗经》,在上古时代已存在,由于篇目过多,内容繁芜,孔子选其中精华篇目,重新编辑,共组成305篇,也就是以后流传的《诗经》.《诗经》主要用来表达古人的情感和愿望.对于《诗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即《尚书》,是上古时代的政治文献汇编.由于所选史料太芜杂,孔子便以朝代为顺序重新编辑,加以删减,整理成书,即流传至今的《尚书》.对于《尚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殷周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赞扬圣人之言,同时对现实的反思,树立学生的改造现实理想.

《礼》即三代之《礼》,但主要是“周礼”,春秋末期,兼并战争频繁,礼崩乐坏,孔子主张礼的“损益因革”,他是第一个主张以仁学理论改良周礼的人,在礼的形式中给以新内容,孔子把改良过的礼,作为立国立人的根本大道.他认为重视礼教,对于《礼》的学习,学生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易》即《易经》,又称《周易》.是上古时代的一部占卜的书.但是它还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和重要的历史史料,并为之作《系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12]对于《易经》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论辩能力.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鲁春秋》和参阅其他国春秋整理而成的.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实《春秋》就属于一部时事政治,孔子在作《春秋》时,经常和学生谈论《春秋》的内容,讨论历史事件,品评某些人物《论语》《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孔子的《春秋》“举得失以表黜渉,徵存亡以标劝诫;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13]《春秋》中品评人物的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乐》即《乐经》,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教材.但已经散佚,故本文不在进行论述.

战国时开始尊“六书”为“六经”,后因《乐》佚失,汉后便以“五经”为教材,成为历代读书人必修之教材.虽说“五经”不是孔子所做,但却由于其所整理,而保存至今.“五经”后衍生出“十三经”,“十三经”衍生出后世之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源自“十三经”,因“十三经”又源自“五经”而“五经”又赖孔子的整理与传播而流传至今.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可谓大矣.

孔子教育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主要指一些做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射,即射箭.御,即驾车.书,即刻字.古代无纸笔,以刀刻字,刻在版牍上,载之以言.同现在写字一样是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训练.数即算术,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其实他们那时的射、御、书、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驾驶、计算机、外语,主要在于日常应用.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们教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把他们培养成既懂文化知识,又懂一些日常应用的基本技能的全面人才.孔子的这种教育观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似乎有些相似.孔子的这种教育观在他那个时代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后来他的这种教育观并没有继承下来,后世的教育仅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懂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果后世的儒生只知道读书,对其他事可谓一无所知,最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的书生.

孔子私学的开创,震撼了当时的教育界.孔子全方位的教育内容,独特的教育方法,颠覆了教育传统,改写了中国的教育史.后世的教学内容,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不管是汉唐还是明清都是以孔子修订的五经为主要课程.后世的平民教育,不管是私塾还是书院,都肇端于孔子私学的开创.孔子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而且对其精华进行了发扬光大.数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虽不能说都源于此,但大部分都发端于孔子.

注 释

[1][2][3][4][5][6]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59、8、42、96、80、336.

[7][8][9][10][1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4、248、152、380、384.

[12]班固.汉书:卷八十八[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3]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史传第十六[M].四部丛刊景明嘉靖刊本.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史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教育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育史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教育史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