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避暑图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袁江《骊山避暑图》和袁耀《巫峡秋涛图》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骊山避暑图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袁江《骊山避暑图》和袁耀《巫峡秋涛图》

首都博物馆的“翰墨载情·丹青传心—首都博物馆典藏精品书画”展览中,展出了清代画家袁江与袁耀的作品各一幅,这两幅作品是他们的代表作,画作展现出的高超画技,令人叹为观止.

袁江、袁耀是清代著名的界画大师.所谓“界画”,是指使用尺子辅助画直线的一种技法,多用于宫宇楼阁、车船等景物的描绘,线条工整细密,是中国画中别具特色的一个画种.“界”指界尺,是画格子直线的工具.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界画.宋代界画名家有郭忠恕、李嵩、赵伯驹等.

袁江的生平,画史中记载不多,清代康熙至乾隆时人,生卒不详〔1〕.据《国朝画徵录·续录》《扬州画舫录》等书的记载得知,袁江字文涛,江苏江都(扬州)人,善界画,雍正时,曾召入宫廷为祗候.从一些画作上的印章得知,他号南溟子.袁江是职业画家,在扬州及江浙一带创作生活,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袁江是否曾经入宫当宫廷画家这个事,存在疑问.《国朝画徵录·续录》中说:“宪庙召入祗候.”〔2〕但袁江留下的作品中未见到“臣”字款的,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如意馆档案中也并未见到袁江的活动痕迹,袁江很可能没有当过宫廷画家〔3〕.

袁江画山水,取法两宋,曾学明代仇英,擅长青绿画法.画石多用鬼面皴、斧劈皴.楼阁界画学五代画家郭忠恕,工整严密.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4〕.他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楼阁,很好地融为一体,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画”的表现能力,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一.所画界画山水,笔法工致严整,炉火纯青,把界画技法精整细密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的建筑,结构繁复,壮丽宏伟,设色明丽.他创作的界画作品代表了清代界画的最高水平.此外,他兼擅花鸟,风格别具.

袁江山水界画面貌特色非常明显,多用深远构图,景象辽阔.山石画法重勾勒,有北宋李成、郭熙笔意;皴法取南宋笔法,但笔触较小而疏朗.用这种笔法疏朗的山石与细密精致的界画楼阁组合在一起,形成袁江山水界画最大特点.这种面貌可能直接来自于李寅的影响.李寅也是扬州画家,字白也,号东柯,扬州人.清顺治、康熙年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工山水,善摹北宋人山水,往往乱真,也擅长画界画.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绘制的《盘车图》.袁江画法与李寅接近.画史中虽然没有记载,但从画风上比较,应是有密切的联系.李寅生活时期比袁江早一些,同是扬州人,袁江应是受李寅的影响.此种学南宋风格的小笔触皴法在明初王履所绘《华山图》中也可见到.

袁江所作此幅《骊山避暑图》,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将富丽堂皇的楼台建筑与巍峨壮阔的山川景色巧妙结合,精致华美,气象雄伟.画面右下角为宫墙及打开的宫门,一队人马正悠闲地进入;宫门至前殿的道路,被画面下方正中的一簇高耸的山岩挡住了绝大部分,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画幅左侧,前殿外成群站立的、集体翘首望向画面右方的人物,交代了两组人群之间的关系;前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前正中的牌匾上有篆书“九成宫”三个字;前殿之后是建于数层高台之上的主殿,似乎是更为复杂的十字脊重檐歇山式建筑.画家在每个建筑的屋顶处,均使用了极为浓艳的石青、石绿颜色进行平涂式着色,兼之建筑的复杂与精巧的结构,使得这些建筑在山水景色中异常醒目与突出.主殿后傍依高山,山势巍峨峭拔.一座华美的亭桥和一个较小的宫殿在山中若隐若现.主殿右侧则是险峻山峰下的一片平静广阔的湖水,大面积的湖水上烟云弥漫,衔接着远处轮廓浅淡的远山.这种以虚当实的表现手法,着笔不多,却营造出寥廓的空间感.在右上角的天空处,画家自题:“骊山避暑图.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壮月(八月),以南宋人笔意拟之.邗上袁江.”

袁江在画中前殿的匾额上题写“九成宫”三字,意为画中所画是唐代避暑离宫—“九成宫”.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时,原名“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意为“九重”或“九层”之意,宫址在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中(今宝鸡市麟游县).著名的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有《九成宫醴泉铭》碑,碑文作者为宰相魏征,其中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寻找水源的事件.唐玄宗之后,九成宫因无人居住而逐渐荒芜,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今日已不复存在.九成宫是著名建筑群,画史中有许多以它为题材的画作.如传唐李思训画《九成宫纨扇图》,传五代郭忠恕《九成宫图》,传宋赵伯驹《九成宫图》等.袁耀也画有《九成宫图》.

袁江在画幅右上自题画名为“骊山避暑图”,而九成宫并不在骊山,这是何原因呢?

“骊山避暑”一词,多是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杜牧诗《过华清宫》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代小说家陈鸿《长恨歌传》:“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都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流传很广 .有以此为题的画作.例如,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传郭忠恕画《明皇避暑宫图》.元代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也记录了他曾经见到的郭忠恕《明皇骊山避暑宫图》摹本.

九成宫在后世的诗画中,仅是一个艺术题材,画家、诗人并不深究地点在哪里.九成宫是避暑夏宫,因此与“骊山避暑”相混.清代陈文述诗《读诏寄都下诸侍御》,其中就有“唐室方炽昌,骊山九成出”这样的语句.

袁耀,一作袁曜,字昭道,江苏扬州人.袁江之子(一说为袁江之侄),擅画山水楼阁,与袁江同为清代界画大师.画风与袁江相同,曾随袁江到山西作画.画史对袁耀记载较少.《扬州画苑录》(作者汪鋆,1883年)转引《春草堂笔记》记载说:“袁耀,字昭道,江都人,工山水,颇宗宋元人法.尝收所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月色昏黄,风声萧瑟,写出早行光景.”又有《扬州画舫录》记载:“贺园始于雍正间,贺君召创建.……迨乾隆甲子……偶寄山房、子云亭、嘉莲亭十二景,征画士袁耀绘图,以游人题壁诗词及园中扁联,汇之成帙,题曰《东园题咏》.”记录了袁耀在扬州的一些创作活动,但仅半爪鸿泥,不能不令人遗憾.

展览中所展出的《巫峡秋涛图》,以工笔水墨画法画巫峡景色,景物刻画精细,水墨渲染层次丰富,充分体现出墨分五色之妙.画中内容非常丰富,山景的主体是自右下角向左上突出的山崖,占据了画面的大半,突兀尖峭的崖顶及其周围犬牙交错的峰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了紧张、险峻的气氛.山中峰路盘曲,栈道险峻.画面的左下部分,画家用白描的手法细致勾绘浪花与船身、人物,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峡中江流湍急,浪花激岸,船夫在急流中划桨行船的惊险场景.同时,近岸的院落与远处的江亭又给人悠闲静谧的感受.山石用鬼面皴,树法取宋人意趣,笔精墨妙,堪称佳作.画家在画面右上方题道:“巫峡秋涛.时乙丑(乾隆十年,1745年)小春.邗上袁耀画.”

袁耀此图并不是界画,但在构图与山石、树木的造型方面,体现了与袁江作品一脉相承的特征.此图采取了俯瞰的视角,表现深远的景象,但画面的左上角,却用意明显地留了相当大幅的空白,使得幽深的峡江景色几乎失去常理.这种半幅繁密紧凑、半幅大面积留白的构图方式,在袁江中年时期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如前文提到的《骊山避暑图》、《蓬莱仙岛图》(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 0 8年,故宫博物院藏)、《观涛图》(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上海博物馆藏).大概由于这种构图的面貌鲜明,袁耀也经常性地使用,如《秋稔图》(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安徽省博物馆藏)、《山雨欲来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故宫博物院藏)、《汉宫春晓图》(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故宫博物院藏)、《汉宫秋月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等.诚然,这种构图方式也被同时期的一些其他画家所使用,但是在“二袁”的画作中,这种疏与密的对比感与构图上一张一弛的节奏感是如此鲜明和强烈.而且就题材的选择而言,袁江与袁耀更倾向于选择人们所熟知的、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在这种创作中,二人都会在基本用笔方面使用他们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对景物的刻画精细而到位,从而形成了他们作品中那种奇异而壮丽的独特景观和个性氛围.在他们的这一类作品中,经常使用一种奇特的宫殿造型,这种造型很像是在十字脊重檐歇山顶的上部又加了一个四脊攒尖顶,在上面提到的画作中几乎都有出现.而观察自宋以来的界画,不见这种建筑造型,这是袁江首创还是参考了前人粉本,有待进一步考证.

骊山避暑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骊山避暑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骊山避暑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图论文

2、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