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类有关论文范文 和关于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的几个问题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当代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关于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的几个问题

张 弓 张玉能

摘 要:中国当代美学经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当代美学经过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950—1960年代的确立期,1970—1980年代的拨乱反正期,1990年代至今的多元共存期.现在要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就必须弄清美学学科性质,明确发展方向,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中求得多元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几个问题:必须坚持深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以明确美学的哲学性质,坚持美学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必须坚持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把美学研究与人自身发展问题、人类现实生活问题、人类理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创新繁荣.

关键词: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2-0091-06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当代美学经过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950—1960年代的确立期,在这个时期,经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和“美学热”,确立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并且按照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四大派(吕荧、高尔泰的主观派,蔡仪的客观派,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派,李泽厚的社会实践派);1970—1980年代的拨乱反正期,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以后,中国大陆进入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美学的形形色色流派,特别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流派蜂拥进入中国大陆,中国当代美学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同时形成了第二次“美学热”,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糊涂认识,实践美学在这次美学热中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流派.1990年代至今的多元共存期,在这个时期中,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热潮和深化,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的美学流派,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遭到质疑,从而开始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这样就形成了多元共存的美学格局.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呢?

一、坚持深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我们认为,坚持继续深入研究美的本质问题,并不是为了得出一个一成不变的关于美的本质的结论,而是要通过对美的本质的深入和广泛探讨,以明确美学的哲学性质,坚持美学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哲学性质应该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哲学性、抽象性较强的人文科学.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性,它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都有或多或少、或隐或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学’语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11CZW017)、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08JC751016)、2014年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研究”(ZD2014110)的阶段性成果.

显的关系,因此,它是一门在这些科学的发展边缘和交融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我们认为,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然而由于它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的时间最长久,因而它的哲学性、抽象性仅次于哲学而要高于其他的一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以,我们可以说:美学是一门哲学性、抽象性较强的边缘性的人文科学.①

一般说来,目前大陆流行的观点是: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科学.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形态.它是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它主要探讨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等形而上的根本问题,它的目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关于哲学的不同看法也是很多的,比如,古希腊就认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力克斯·迦塔利在《什么是哲学?》中认为:“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学科.……哲学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创造新概念”,“哲学是通过纯粹的概念获得的知识”.不过,在他们那里,“概念表达事件,但不表达本质或事物”,他们给概念下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定义:“在某一点上以绝对的飞掠和无限的速度被巡视的一组数目有限的杂糅成分的不可分离性.”然而,他们绕了一个大圈子又说:在一定意义上,“概念就是思维行为,即以无限(但有快慢之别的)速度进行的思维”②.因此,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应该是一种思考、追问世界本原、本质、终极、共性、绝对等形而上根本问题的学问,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的学科.那么,作为哲学的分支的美学,虽然被美学之父鲍姆加登以“感性学”命名,但是,它毕竟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并不是感性认识本身,所以,它仍然是哲学性的、抽象的学科和学问.因此,美学研究当然就应该像哲学那样,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审美现象的本质,研究美学的核心概念——美的本质.

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的结尾处叹息:美是难的!两千多年来全世界的美学家们都在追问“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可是至今仍然没有结果.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可以一劳永逸地寻找出来的一成不变的“美的本质”或者美的定义.我们极力主张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应该坚持继续深入研究美的本质问题,并不是要去做这样一件没有固定结论的研究,而是要坚持美学学科的哲学性质,通过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去明确美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问题.只有明确了美学的哲学基础,即美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才可能真正走在正道上.

古今中外美学史的事实已经昭示我们,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就可以显示出一种美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说: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测定一个美学观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试金石.从西方美学史来看,柏拉图的“美是理念”、古罗马的普洛丁的“美是上帝的美的光芒的流溢”、中世纪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在上帝”、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观点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即把美的本质归于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理念或者上帝.康德的“美是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或者“美是想象力和知性和谐运动的心意状态”、休谟的“美即快感”、叔本华的“美在意志的解脱”、尼采的“美在权力意志的扩张”、克罗齐的“美即直觉”、里普斯的“美在移情”、布洛的“美在心理距离”等等,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即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心灵、快感、意志、直觉、移情、心理距离等某种人类的主观心理因素.亚里士多德的“美要依靠大小比例和安排”、狄德罗的“美在(客观存在的)关系”、博克的“美是细小、光滑、变化而不露棱角、明亮等性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等,虽然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是,亚里士多德还主张目的论,狄德罗的“关系”主要指客观事物内部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物与人之间的实践关系,博克也是片面的经验主义者,而且对美的本质问题持一种机械的方法来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生物学或体质人类学的和机械的,其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正因为如此,西方美学史上的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仍然处于徘徊停滞状态,到了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就干脆否定美的本质问题,把它视为“假问题”或者“伪命题”一笔勾销,采取了鸵鸟政策.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虽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奠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做了一些原则的揭示,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艰难事业使得他们无暇顾及美学问题的探讨.而到了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那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一些偏差甚至错误,出现了苏联正统马克思主义,影响到了世界的美学研究.像1950—1960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参加者都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美学流派.吕荧、高尔泰的主观派,明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却声称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把美当作一种主观意识.蔡仪的客观派,把美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属性,提出 “美是典型”,这明显就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方法论.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派,把美视为由客观的自然属性(物甲)经过人的主观意识而变成主客观统一的“物乙”才有了美,实际上还是把美归源于人的主观意识,难以摆脱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法.李泽厚的社会实践派,把美视为客观性和社会学的统一,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来论证,但是,李泽厚并没有摆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直观的、体质人类学方法,还带有康德哲学的明显痕迹,因此,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最终把“实践”死死拴在“物质生产”的单维度的“吃饭哲学”上,又以康德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由“工具”转向“心理结构”,由实践本体转向了“情本体”,不仅形成了旧实践美学的内在矛盾,而且最终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美学.因此,旧实践美学在1980年代虽然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流派,可是1990年代就遭到了后实践美学的质疑和反对,形成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这场争论,实质上就是要全盘否定实践美学,要“终结实践美学”,要“告别实践美学”,也就是要利用旧实践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足和缺陷来颠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指导.可是,就像福山宣称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终结”,但是,历史并没有终结;在这场争论中,新实践美学应运而生,坚持了实践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敢于以美的本质问题这个试金石来标明自己这个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像李志宏的认知美学,却跟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极力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鼓吹回到康德的美学,企图以类似康德哲学的“先验图式”的“认知模块”来消解美的本质问题,把美学的核心问题变为认知问题,进行抽空了实践本体论的“认知模块”的“使物变成美”的魔术,最终只能倒退到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阶段,否认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方法论、实践价值论相统一的新实践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因此,我们提出: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就必须坚持首先研究和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就是要使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美的本质的讨论明晰起来,让各家各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亮相,它们的真实面目就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总体上、主导上、主流意识形态上真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够建设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

二、坚持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

在坚持美学研究的哲学性质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坚持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把美学研究与人自身发展问题、人类现实生活问题、人类理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发展.

人类的科学一般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类.在这三门科学之上的概括和结晶就是哲学.美学除了具有极强的哲学性以外,恰恰还是一门人文科学,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比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更为邻近.美学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此,它必定离不开人.艺术是人的审美创造,没有了人也就没有可能发生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正是人的实践、创造、创造的自由生成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以,美学是应该属于“关于人的科学”(广义的人类学)之类的,所以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比社会科学更关注人的本性、精神本身,不过落实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罢了.

从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来看,美学必须关注人的人性和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致力于建设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和谐大同社会.

世界美学史上最早关注人性问题的美学家是席勒.他针对西方近代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使人性分裂的弊病,提出了审美教育的解决方案,企图以美和艺术来使近代社会人性分裂的状态回复到人性完整的古希腊时代.因此,席勒建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性美学体系.他把康德批判哲学企图解决的“人的问题”,放在美学范畴之内力图运用美和艺术的自由本质加以解决,尽管到了《审美教育书简》的最后一封信中,席勒怀疑他的人性美学思想体系是否真正能够解决人性分裂的问题,但是,他的人性美学思想却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思考了一般的、普遍的人性,即人类的共性,而且考察了不同地域的阶级社会中的具体的人性,即人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从而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性被异化劳动的扭曲,同时也探讨了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规定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人性特征,并且科学地推测了消灭私有制以后的人性复归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可是,长期以来,被残酷的现实阶级斗争所左右的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把探讨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权利和专利拱手奉送给地主资产阶级,给工农劳动大众只留下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到了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和工农劳动大众仍然被“阶级斗争为纲”所束缚,极力反对所谓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最后发展成为完全丧失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文化大革命”,影响了好几代人的人格成长和精神世界.为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中国当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上来,继承和发扬席勒的人性美学思想体系的优秀遗产,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来指导中国当代美学对人性、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把美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锁定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即“具有人性的人”、“具有人的精神世界的人”.因此,人的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美学应该研究“如何使人成为人”,“如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如何使人成为具有人的精神世界的人”.

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同时也规定了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现实生活也是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面之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基本上就是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出发的人生论美学思想.不过,儒家以“仁”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来建构人生论美学思想;道家以“道”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来建构人生论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就是这样的儒道互补的人生自由境界论美学.其要义就在人的生命和生存要区别于动物的无意识本能,而达到“天人合一”,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于人,而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于天.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生命精神是以人为本的,天地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友,是人类生存的人化环境,所以生态美学和身体美学是内在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化自然”和“人自然化”的审美自由境界的学说.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生命精神和生命审美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生命观是息息相通的.马克思在谈到人的生命时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③人类的社会实践把人的生命生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的活动,这样才有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才有了审美的自由和审美的生活.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活动,“日常生活审美化”才是美学的本根.关键在于,我们只有通过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才能够达到人类生命、生存、生活的自由境界,所以,所谓生命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都是内在于实践美学的美学,我们的任务是要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如何才能够使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审美化和艺术化,使得每一个人的生命、身体、生态都达到自由境界、审美化和艺术化.

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还规定着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人文科学的最根本的任务.因此,一方面,美学必须为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根本任务服务,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也正在于此.我们不应该放弃或者忽视这个根本任务,而去建构生命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或者其他什么美学,更加无须去争辩是谁最早提出了生命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或者其他什么美学,关键就在于,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为建设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联合体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为了完成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任务,审美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应该成为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美学应该研究审美教育如何全面改革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应该如何全面渗透进大中小学的所有课程,研究出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的审美教育和不同学科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出全民家庭的审美教育和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的审美教育,研究这些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案、实施步骤、实施方法、实施人员、实施经费,进行统筹安排,有步骤推广,扎扎实实推进,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把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把美学研究与审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教育特色,形成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的美学理论和实践的体系,提高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三、坚持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中国当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繁荣.之所以应该如此,就是因为:其一,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其二,艺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好地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其三,艺术是经过了物态化的审美意识,可以被人们直接把握住,进行具体的实际的分析研究,把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进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美学研究艺术,应该是集中在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艺术是人类的创造,因而艺术对现实的关系也与人对现实的关系一样,可以根据人的需要来区分为:艺术对现实的实用关系,艺术对现实的认知关系,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对现实的伦理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关于艺术的不同科学去进行研究.比如,艺术经济学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实用关系,艺术认知学研究艺术对现实的认知关系,艺术美学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伦理学研究艺术对现实的伦理关系.从这样的观点来看,艺术认知学也就是一些学人所谓的“认知美学”,它从严格的意义上来看不能够叫做美学,因为它是从认知关系的角度来研究艺术,所以,它可以不研究美的本质问题,但是它却要从认知关系的角度研究艺术的本质问题.大概从18世纪西方启蒙主义运动以来,艺术一般就是指的“美的艺术”,所以,人们也就把“艺术认知学”泛泛地称为“认知美学”.其实,艺术认知学就是专门研究艺术的认知问题的学科或者科学.它应该从认知的角度深入而广泛地研究艺术,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往美学领域中间闯,反而把自己搞得不伦不类.实际上,西方当代文艺理论领域就已经兴起了一种文艺认知学(也有人称之为“认知美学”或者“认知文艺学”),从认知的脑神经机制、心理要素、心理结构、心理规律等方面研究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因此,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美学中的艺术美学或者文艺美学的专门研究领域.文艺美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发展得有了相当规模,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进一步繁荣发展文艺美学或者艺术美学,集中力量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创造、审美结构、审美技巧、审美形式、审美欣赏、审美批评等美学问题,以纠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中国近现代美学传统的过分伦理化(政治化、道德化)的偏向,把真、善、美统一起来,集中到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研究方向上,让美学和文艺美学回到自己本身,以区别于其他的关于艺术的非美学的学科和科学.

美学以艺术为研究中心规定着美学必须关注艺术这种特殊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其一,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应该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20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文化工业”概念,认为“文化工业”是发达资本主义用来控制和操纵工人阶级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利用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和标准化,把工人阶级蜕变为消费者,从而消弭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法兰克福学派以此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然而,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电脑和互联网的渗透,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文化工业随着全球化而传播到“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工业在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也冲击着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改变着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许多物质生产部门已经成为了文化工业的重要领域.比如,电影、电视、计算机艺术、手机艺术的生产,就是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兴起了与文化工业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产业”.经过许多相关研究,人们发现,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创意”,即以创新意识来设计文化产品,于是在文化产业内部“创意产业”成为了热门生产部门.实际上,创意产业,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物质生产的构想和设计,其核心就是“创意产业”中的“美的规律”.因此,美学在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之中也就成为了关键之所在,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构想和设计,进行构造,也就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中的美学问题,值得中国当代美学花大气力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二,作为一种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必须遵循审美意识形态的“美的规律”来进行,也就必然促使美学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审美意识形态的“美的规律”.按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宗教、家庭、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④.然而,把艺术与其他的意识形态生产或者精神生产区别开来的应该就是“审美”,因此,中国新时期的文艺学研究把艺术本质规定为“审美意识形态”,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种合理发展和丰富.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者审美精神生产的艺术的“美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概括和总结?这些应该就是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课题.也就是说,要在“审美意识形态论”或者“审美精神生产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艺术这种精神生产或者意识形态的“审美”本质特征和具体“美的规律”.比如,中国当代美学界关于意象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意象的心理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渊源、艺术意象世界的具体类型表现等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中国当代美学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意象的审美特征和美的规律,尤其是这些审美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心理表现和语言符号表征及其艺术实践的规律.其三,作为话语生产或者符号生产的艺术生产,还有许多相关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的具体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及其美的规律,需要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同的艺术门类运用着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来进行艺术生产,生产出不同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构成的艺术产品.这些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的审美特征和美的规律,它们的心理转换生成的过程,它们的具体语言或者符号的意义生成过程及其具体的意义表达方式及其编码和译码的方式和过程,诸如此类的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研究和探索,还需要相关领域的美学研究工作者进行非常具体的、深入的研究.因为每一门艺术的语言或符号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门具体艺术的门类美学就应该研究和探讨该艺术门类的符号生产或者话语生产的艺术符号或者艺术语言的具体构成、生产过程、生产产品、消费过程、消费价值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进行具体的研究.

美学以艺术为中心研究对象还应该关注艺术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是艺术的美学批评.文学艺术的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论述是恩格斯在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的悲剧作品《冯·济金根》时所提出的“最高的”批评标准.别林斯基也曾经在《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中指出:“毫无疑问,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够是社会精神和倾向在特定时期中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它多么强烈地反映着现代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意,那么,它就不可能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执行得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蒋孔阳先生曾经在1979年10月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谈谈文艺批评中的艺术标准》具体地阐明了艺术标准的四个方面或者四个标准,实际上也就是阐述了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他说:“第一,形象的生动性和典型性.”“第二,感情的真实性和真挚性.”“第三,形式的完美性和独创性.”“第四,美学的感染性和愉悦性.”中国当代美学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这些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艺的美学标准,这样就可以使艺术生产在艺术消费的反馈下进一步深入发展,因为没有消费的生产是不可能发展和繁荣的,而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是艺术生产的评价,也是艺术消费的指导,而文艺的美学批评尤其是在高层次上促进艺术生产提高审美质量的指导力量.在中国当代文艺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确定以后,中国当代的艺术生产及其产品的历史水平和美学水平的提高就成为了艺术生产的关键之所在,因此,中国当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在文艺批评实践及其标准的具体内容上作出合乎时代要求的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 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②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③④ 参见中国作家协会、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4页.

作者简介:张弓,男,1977年生,江苏南京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201620;张玉能,男,1943年生,江苏南京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刘保昌)

当代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当代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当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2、艺术当代杂志

3、当代经济杂志

4、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5、当代护士杂志

6、当代青年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