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有关论文范本 与小山村里的浪跷人记凌源高跷市级传承人王春华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市级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市级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小山村里的浪跷人记凌源高跷市级传承人王春华

在人潮涌动的广场中心,一队服饰朴实又不失艳丽、扮相滑稽幽默的秧歌队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踏跷而来.站在队伍前面、手持指挥旗的就是凌源高跷秧歌市级传承人——王春华.据说,这凌源高跷秧歌是凌源人民在元宵节这天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而王春华所带领的这支极具地方特色的“下出子”高跷秧歌更是远近知名.他们一出场就迎来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王春华时而调整队形,时而像现场的观众致意问好,热乎乎的家乡话让在场的男女老少都欢呼不止,他俨然是这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从放牛娃到秧歌队主角

要谈起王春华与凌源高跷秧歌的这段缘分,还要从1 5岁那年说起.那时他辍学在家,每天到山上放牛.一天他看到一个中年汉子在树林中边哼曲边踩跷作舞,从小就喜欢看高跷秧歌的王春华立刻被这一情景吸引了,不由得也跟着扭起来.这个扭秧歌的就是当时凌源高跷小有名气的高跷会首倪久庭.倪久庭见这孩子对高跷这般痴迷,便让他上跷试一试,没想到他一会功夫就能在半米多高的跷上稳稳地走动了.于是他便收下王春华为徒,一有空闲时间就来教他几个高跷动作.

不久王春华的父母知道了他在学高跷,担心他年纪小会有危险,就把高跷没收了.可是王春华决心已定,偷偷的把高跷藏在山上的树杈上,白天放牛的时候就听着林子里的鸟叫,踩上高跷,一遍一遍地练习师傅教的技艺.学习高跷是个苦差事,为了把高跷固定住,要用绳子把跷具紧紧的绑在脚和腿上,开始练习的时候,腿和脚经常因绑得不过血而出现一块块淤青.但王春华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高跷带给他的乐趣远远超过了这些疼痛.

王春华是天生的高跷苗子,没过多久他就掌握了凌源高跷的基本动作了.师傅看他这样勤学苦练,又将高跷中较难的几个动作交给他. “扑蝴蝶”中有一个动作叫做“就地十八滚”,这需要在地上滚动三百六十五度然后从跷上直接站起来,一气呵成.为了练习这个动作,王春华的腿上胳膊上常常被磕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是练就了这项高跷绝活.17岁那年,王春华正式随着师傅去十里八村演出,当时他扮演的是“扑蝴蝶”中的丑公子,他滑稽的扮相和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一片喝彩声.渐渐地,王春华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他也成了秧歌队的主角,每次演出时,他的“就第十八滚” “鹞子翻身” “靠象” “连环步” “鲤鱼打挺”等绝活都是获得掌声最多的节目,久而久之,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有一个叫王春华的高跷新星.

秧歌队的新发展

28岁那年王春华正式接过师傅的班,成为凌源市三道河子乡高跷会的会首.他把自家的小院当成了排练场,农闲时召集高跷老艺人到家里,绑上高跷腿子,在一起切磋技艺,练习动作.每年也有新来的年轻人上门学艺,王春华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倾囊相授自己的技艺.这么多年,他一直牢记师傅的教诲: “只要有人愿意学秧歌,你就一定把他给教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给传承下去”. 过来学艺的年轻人先要绑上高跷溜溜场子,几圈下来王春华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这人是个什么苗子,适合演什么角色,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除了要考察高跷队员的反应、身体素质之外,王春华选人的最重要标准是“有情有义”,所谓“无德者不教”.几年下来,这支高跷队已颇具规模,上跷的达到60多人,鼓乐伴奏10余人.

有了成型的队伍,王春华又钻研起秧歌的创新来.他除了继承了凌源高跷中极具特色的哑剧四大出子,即“摸鱼” “顶灯” “扑蝴蝶” “开茶馆”外,还仔细琢磨画在演员们脸上的各种“脸谱”.开始时,王春华是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在自己脸上画秧歌脸谱,又把家里人找来根据不同的脸型不同的角色画脸,家人经常被他画成一张张大花脸,让人哭笑不得.可是,就是他的这种韧劲儿,才让他现在能够根据不同角色、不同脸型熟练地给队里的每个演员画脸谱了.比如,给《顶灯》的丑角画脸谱时就要画出惧怕老婆的畏惧样子;给《扑蝴蝶》的丑角画脸谱得突出幽默、滑稽的效果;而给渔翁画脸谱就应该突出喜庆、笑面的效果.整个秧歌队每一个人的脸谱都有所区别,夸张、怪诞的脸谱让秧歌队一出场就让人笑不拢嘴了,加上夸张的动作动作,更是将哑剧表演得滑稽至极.

由于哑剧表演没有语言,高跷艺人要用动作和表情呈现一出情节完整的戏,这也是表演中的难点.王春华处处留心百姓生活中的趣闻,除了在人物脸谱的描画上创新外,还坚持用夸张的手法将生活的点滴细节融入到传统套路的表演中,使四大出子的表演情节更加丰富,更充满生活的气息.在王春华的努力钻研下,如今的凌源高跷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这种亦传统亦时尚的高跷秧歌,无论扭到哪里都会迎来喝彩一片.邻里乡亲看了都说,是王春华让这老艺术又有了新生命和新希望.

扭出小山村,走向一片新天地

秧歌队在当地的发展越来越好,但如何让凌源高跷秧歌走出县城,走向全国是近些年来一直萦绕在王春华心中难题.2009年,他开始想方设法为凌源高跷秧歌的发展寻求出路.熟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他求朋友、找亲戚,还自费将凌源高跷演出的图片登到网上作宣传,他说即使自己搭钱也要带领队伍出去见识一下.后来,一个河北省的矿山老板在网上看到了他们的演出图片,并邀请高跷队去矿山演出.为了演好这第一场,王春华领着队员们白天练习动作技法,晚上研究节目、套路,常常是半夜时分还能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着演出事宜.他们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在连续5天、近一百场的演出中,场场观众爆满.看到凌源高跷如此受欢迎,王春华很欣慰,他说,我们苦点累点都不算啥,但一定要把最精彩的凌源高跷呈现给省外的观众们.

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王春华和他的高跷队也扭出了名气,第二年还没过完年,好几家单位已经打来电话,邀请秧歌队到当地演出.近几年来,高跷队更是邀约不断,每年演出近400场,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多个市区、厂矿都会有凌源高跷的足迹.每次去外地演出,王春华不仅为队员们安排吃住,还要精打细算,给争取给每个艺人多一点报酬.为了减少成本他自己买布,在家里做男角的衣服,既便宜又耐穿;女角的衣服是他让人从北京批发来的,看起来美观.他说,作为会首就是要管好整个队伍的吃穿住行,多省下一分钱就能多给队员们贴补一分.这就是王春华,他时而像一位母亲,呵护他的孩子;时而又像一位严师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的艺人.

凌源高跷的成功,让王春华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收获了众多荣誉.201 1年王春华被评为凌源市优秀民间艺人,20 1 3年被评为凌源高跷市级传承人.面对着荣誉和省外的热情邀约,王春华和他的秧歌和队员们达成一致,无论秧歌队扭到哪里都要把正月十五这一天留给凌源的父老乡亲.他说: “是凌源的水土养育了我们,是这里的生活给了我们灵感,我不会忘记我的根在这里.”是啊,让凌源高跷秧歌在这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凌源高跷秧歌走得更高、更远.

市级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市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市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