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一树桃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与春满一树桃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该文是关于春满一树桃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春满一树桃

许含章 2007 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大学,毕业后从事了七年美术编辑工作,现任《清明》杂志社美术、文字编辑.作品散见于《红豆》《飞天》《青岛文学》等杂志,散文《或许因为白天、或许因为夜晚》被《散文选刊》转载.

是下午的4 点多钟,光线开始柔和下来了.因为要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经岭脚村到达古老的“吴楚分源”地,我突然就有了一种紧迫感.岭脚村古称“环川”,因坐落在浙岭脚下而得名;而“环川”二字是因为,村落四围都有溪流汇入,“环村皆川”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岭脚为吴国门户,而今天则是婺源的北大门.此村的大姓为詹姓,旧时多经营墨业,村中保存完好的维新堂、瑞芝堂、如松堂、玉润堂、尚义堂、中和堂、棣芳堂、斗山公房等明清古建筑,因形色匆匆,来不及细看,只一瞥而过.

沿现代“松珍公路”,很快就到了浙岭脚下.“松珍公路”是指南起婺源岭脚,北至休宁漳前的一段公路,为已故休宁漳前籍香港实业家汪松亮,和他的遗孀顾亦珍共同出资修筑.除这段公路外,沿途还有很多桥梁和建筑,都冠以“松珍”二字.架桥铺路,助学赈灾,是徽商的传统.浙岭属五龙山脉,据《婺源县志》,因“山高岩险,尽日烟云,状如五龙起舞”而得名.五龙山介于婺源和休宁之间,主峰海拔1468.5 米,是饶河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那年,北宋抗金名臣权邦彦路过这里,曾留下“巍峨俯吴中,盘结亘楚尾”的诗句.近年来寻访徽州古道,成为一种时尚,所以虽说天光已近黄昏,但游人仍然很多.这很让我有些意外,也扰乱了我的心境.

但踏上古道以后,人就慢慢安静.一步一个台阶,走着古人走过的山路,体念着古人当日的艰辛.古道两边的竹林,显出异样的葱茏,绿得仿佛已经不在春天里了,那样的蓬勃和饱满,是唯有盛夏才有的重绿.奇怪的是竹边的茅草苇丛,却似乎仍然留在了前一年的冬天,乱蓬蓬一片衰黄,或是一片衰白.但枯去的蒿茅也似乎更加入画,更能将人的情绪,带入沧桑古道的意境.这一带有三条古道,分别是浙岭古道、吊石岭古道和觉岭古道,都是从江西婺源通往安徽休宁.这当然是现在的说法,旧时婺源和休宁同属徽州,与歙、黟、祁、绩一体,构成所谓的“一府六邑”.浙岭古道是“徽饶古道”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因为“扼吴楚分源”之要塞,成为古代商人由皖入赣的必经之路,旧时商旅如云.

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松风阵阵,黯淡下来的天光里,开始有倦鸟归林.翻越浙岭,民间习称“七上八下”,即上岭七里,下岭八里,总计15 华里.古道全用长条青石铺砌而成,级高约10 厘米左右,宽处两米,窄处也一米有余.这在过去,就是“骡马大道”了,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道”,不仅是百姓往来的大通道,还是物资运输的大动脉.曾三任徽州府通判的林云铭,在其《挹奎楼遗稿》中感慨:“徽郡僻处山丛,地狭田少,计岁入不足供三月之食,居民仰给江(西)楚(湖北).累累肩挑,历崇岗重涧而至,可谓艰矣!”古人往来于这条路上,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空着俩手,而是“累累肩挑”,负重而行.徽州缺米,本地粮产不足三成,大量靠从山外购进.据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外地粮米入徽,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一从浙省杭、严”.“严”指地处浙西的严州府,即今天的严州市.徽州人从这条山道上,把竹木、生漆、茶叶等山货运出,再从这条山道上,把粮食和日用百货运回来.虽说山高岭峻,但循这条道路盘桓而上,毕竟可以省去不少气力.

突然就起了雾,眼前白茫茫一片;但也只是一瞬,随即就云开雾散了,露出了天边的霞云.云和霞都在努力燃烧,释放它最后的热情,也消耗它最后的生命.山色很有些苍茫了,此时的古道上,已经少有行人.越往上走,山势越是陡峭,石阶也开始出现倾圮.据《徽州府志》:“新安地势斗绝,山川雄深,东有大障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处在万山环绕之中,古人进出徽州,除了靠奔流而出的新安江外,全靠这些古道,所以旧时,以徽州府衙所在的歙县为圆心,共有9 条主驿道,分别是徽饶古道、徽开古道、徽池古道、徽婺古道、徽泾古道、徽宁古道、徽昌古道、徽青古道、徽安古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徽婺古道”的“婺”,并不是指婺源,而是指婺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

在古代,驿道不仅具有民用价值,还有军用价值;不仅具有交通意义,还有行政意义.

天已向晚,有村民急匆匆走过,担着如垛的柴担.今天的婺源乡村,还有人烧柴草吗?据我所知,平原地区的农村早就不烧柴了,都是用煤气或天然气烧饭.不过木柴铁锅烧出来的饭菜,确实能够唤醒味蕾,诱惑人心.古道上的男人,是不会和我们搭话的,总是快步超过游人,走到前面;妇女则往往笑着,说上一两句什么,但也不太能够听清.这一带属于徽语祁婺片东北乡方言,而方言和水系有很大关系.据《古今图书集成》:“江南徽州府婺源县北七十里有浙源山,一名浙岭,高三百余仞,婺源诸水多西入鄱阳,惟此山之水东会休宁、祁门.”诸水多“西入鄱阳”,惟“此山之水”东汇休祁,说明它们不属于同一方言区.“此山之水”即浙源水,也就是当地所说的“鸿溪”.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个,解放初期,皖赣两省边界地区,以水系重新划分了地界,按婺源诸水皆入鄱阳,惟浙源东水入休达浙的实际,将婺源浙岭北麓的浙东乡划归休宁;安徽则将浙源水流域的浙东乡,划归婺源的板桥乡和花桥乡.浙源水由浙岭流出后,经漳前、梓坞、板桥、凰腾、沂源、花桥、界首,于溪口汇率水达屯溪而入新安江,再经富春江至钱塘江入海——准确地说,浙岭是鄱阳湖长江水系和新安江钱塘水系的分水岭.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有道理.不身临其地,亲历其险,知识就无法化为阅历.越千余石级,终于上了浙岭关,站在了“吴楚分源”碑下,亲见“吴楚”之水,在此“分源”,“吴楚”之地,在此“分界”心中颇不平静.风很大,古道越发斑驳,前方的石径时隐时续,没入草窠里.这就是遥远的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的分界吗?就是在这里,北宋的权邦彦,写下了“巍峨俯吴中,盘绕亘楚尾”的诗句?古道松风,远山残照,撩人无限思绪.《辞海》“吴头楚尾”条: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因称“吴头楚尾”.应该是权威解释了,但安徽的很多地方,也都称作“吴头楚尾”.网络上,有人划了一条线,这条线从江西上饶到南昌,再到九江,而后跨过长江,来到安徽的安庆、湖北的黄石一带,沿大别山向东延伸,最后将我的家乡蚌埠,也划了进去.所以我以为,今人所说的“吴楚”,其实是一种泛指,一种历史地理或文化地理的概念.

徽学专家,复旦教授王振忠在其《徽州》一书中,说“吴楚分源”是“徽州的地望”,如何来理解这一说法呢?我一时还想不明白.但“吴楚分源”作为徽州边界的标志,一定具有单元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天色几乎完全暗下来了,白水远天,俱成苍茫一线,暮色深处,松涛阵阵,雄关之上,辽阔而空旷.遥想2500 年前,吴国和楚国,就是在这里“分野”,我有些激动——没想到“分野”一词,竟以如此感性的方式呈现.

碑上的字迹,已隐入了暮霭,碑身冰冷,通体苍黑.据我所知,清康熙年间所立的石碑,现藏于婺源县博物馆,此碑是照原碑仿制,“云湖詹奎”所书“吴楚分源”四个阴刻大字,仍能呈现出原书的风貌.也不知道是什么人“上”的“石”,按说应该有“上石”者的名字.詹奎是康熙年间著名的书法家,就是当地岭脚村人.据当地传说,工匠将詹奎的题字上石之后,需要请八名壮汉,才有可能将这块数百斤重的石碑,抬上浙岭关.这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驮上石碑就走,这个人就是传说中与“严田八百斤”齐名的詹春.“严田八百斤”在“婺源八大怪”中排名第八,严田村人,名不详,李姓.此人天生神力,“八百斤”能够轻易举过头顶.

十里之乡,必有仁义.

有仁有义的还有方婆,一个失去了娘家姓氏的老人.纪念她的“堆婆冢”仍在堆高,不远处的“万善庵”,也因她而留名.传说五代时期,这里就有了茶亭,亭内有一方姓老妪,日坐于亭,泥炉瓦罐,冬汤夏茶,捐济旅众.也有个刮风下雨的日子,也有个头疼脑热,但方婆风雨不歇,经年不辍,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就这样把自己的满头青丝,坐成了满头白发,并最终坐成浙岭上一道永不磨灭的风景.历史上的“五代时期”,在公元907—960 年间,距今已有1000 多年.她死后就葬在了岭头,路人感其恩泽,堆石成冢,以示感念之心.此处原有高达4 米的“堆婆古迹”碑,亦为詹奎所手书,中散失,至今下落不明.查当地县志,清代岭脚村诗人詹文恒有《婆冢堆云》诗:

荒坟底事独峩峩,

百世长传方氏婆.

当日煮茶施泽广,

后人堆石比云多.

凭浙岭关远眺,断碑残垣千年路,界分吴楚.我拣起一个石块,郑重置于冢上,发现上面有很新鲜的痕迹,想来是不久前,有人堆上去的.徽人自古乐善好施,尤其是徽商,架桥修路,捐建茶亭路亭,蔚然而成风习.旧时山路迢迢,行旅艰难,民间视建路亭、茶亭为善举,“徽饶古道”因是官道性质的“通衢要道”,风气尤盛.旧时这条路上,十里一茶亭,五里一路亭,不仅为路人遮风避雨,免费提供茶水,还备有茶桶和雨伞,供行人取用.路边的残垣中,有一方《万善庵茶亭记》麻石碑刻,可惜风化严重,字迹已无法辨认.我在网上,查到一幅据传是“万善庵”的楹联:“为善者昌,为不善者不昌,不是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自昌;为恶者灭,为恶者不灭,不是不灭,祖有余德,德尽自灭”,是“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恶人家,必有余殃”的另一种版本.但问题是网上的文字,错把“祖有余殃”,录为“祖有余映”,不仅文理不通,还以讹传讹,流布甚广,所以特别指出,予以纠正.

桃花开了!就在刚才,就在我身边,有花朵绽放的声音.虽然四野茫茫,婺北的村落,也都没入了无边的暗夜,但我仍能感到,一树红桃,正夭夭灼灼,怒放于春夜与春风!

春满一树桃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春满一树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春满一树桃方面论文范文。

1、桃之夭夭杂志投稿

2、桃之夭夭杂志在线阅读

3、桃之夭夭杂志

4、驳论文树靶子